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13

  ..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法塵還包括佛法的真理,所以修四念住還要觀佛法的真理;但是依佛所闡釋四念住的真義,並不是觀佛法真理,而是觀法塵。爲什麼呢?因爲四念住所緣者是:身、受、心、法,即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謂所緣,是指修行者在修任何法門時,其心所對的境。

  自體者:謂慧及念。

  四念住的自體者是:慧和念,即慧心所與念心所。換句話說,修四念住者要正念、正知現前,如此才會使用慧心所。佛在《四念處經》中說,眼根接觸外境産生受後,要知道當時生起的是貪或是嗔。如何去除這兩個煩惱?要去除貪與嗔的是慧心所的作用;把貪、嗔看清楚的是念心所。

  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

  除了慧、念心所之外,還要生起與其相應的心、心所--各種各樣的善心所、遍行心所和別境心所等。

  習修者:(觀身)謂于內身等修循身等觀;如于內、于外、于內外亦爾。

  四念住所要習修者是:比如觀身,修行者于內身等循著身體等來作觀。佛法把色身分爲身內、外面與中間的色法--"于內"是指內身的色法,如肌肉、骨頭等;"于外"是指身外的色法--外境,以根來說,就是身的內色--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于內外"就是根、塵接觸之處,佛法稱之爲浮塵根,即表面與境界接觸的感覺器官。修行者應當在這些地方修身念處。

  內身者:謂于此身中,所有內色處。

  內身是指在此身中的色法,如肌肉、骨頭等,(以根來說就是

  眼、耳、鼻、舌、身(五根)

  外身者:謂外所有外色處。

  外身是指六塵--色、聲、香、味、觸。

  內外身者:謂內處相應,所有外處,根所依止。又他身中所有內色處。

  在修行者的表皮與東西接觸的時候,就是內外相應,好像內外身,即根與外境(塵)接觸之處--內外處,佛法稱之爲浮塵根(感覺器官),又他人的身體中所有內外處。爲什麼要教導這些呢?因爲四念住的觀身不淨有兩種觀法:一是觀自身不淨;二是觀他人的身體不淨。這樣才能破除淫欲。所以此處教導觀自身的所有內色處外,還教導觀他人身中的所有內色處。

  雲何于身修循身觀,謂以分別影象,身與本質身平等,循觀。

  怎樣循著身體去作觀呢?以觀身不淨來說,修行者不只要觀自身外表的不淨,還要觀身體內五髒六腑的本質也是不幹淨的。"分別影象"是唯識宗的見解,據其說法,所有的色法都是心所變出來的影象,其實這是我們意識的分別,如認爲自己的身體很可愛、很幹淨,別人的身體也很可愛、很幹淨等等。在修觀身不淨時,要完全改變這種意識的行爲,視其爲不淨。

  內受者:謂因內身所生受。

  在佛教的經論中把我們的感受分爲:內受、外受和內外受。內受:自身所製造出來的感受,比如牙齒痛,這是自身所弄出來的苦受。又比如看見酸梅而流口水等等。

  外受者:謂因外身所生受。

  外受:外在的東西使你有所感受,比如你被人打,使你産生苦受。

  內外受者:謂因內外身所生受。

  內外受:由身體與外面的東西接觸而産生的感受。

  如受,心、法亦爾,如于身修循身觀

  (師父沒有解釋?)

  如是于受等修循受等觀,如其所應。

  四念住的修法重點,是從身體作觀開始,當修行者的色身産生受的時候,就要在那個部位去作觀;當心在外面作用時,就要在外面作觀,全都是依色法生起的心、受與法塵。所以這四個都與色法有關。在一些阿毗達磨中把四念住的觀法分成個別的觀--先觀身,然後觀受,接著觀心,最後觀法。即在一個時期觀清楚身不淨,然後觀清楚受是苦,接著觀清楚心無常,最後觀清楚法無我。如此作個別的觀完成後,還需要作一個總相的觀,即身、受、心、法一起作觀。爲什麼呢?因爲身、受、心、法其實是同時作用,所以要同時作觀,不可以分開來觀。比方說,如果現在你的眼睛看到一樣東西,造成你不高興,那麼,當時你就要觀所看到的東西(色法);然後你生起苦、樂的受,此時你就要觀受;接著你的心在那邊作用,你就要觀心無常;當你生起法塵的煩惱,你就要觀煩惱。這四個身、受、心、法是一起生起的,那麼,你就要一次把它們看清楚,但是往往有很多人沒辦法做到,就需要個別作觀後,再作總相觀。

  又修習者:謂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

  修行者要經常修習四念住,要有以下的行爲: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

  修習差別故:

  因爲有這種種的修習差別的緣故。

  欲修習者:謂爲對治不作意隨煩惱。

  一個人沒興趣做一件事,那就是他對那件事沒有欲。然而,一個人要修行,就是他有心要去修--欲。所謂欲修習,就是對某個修法生起欲望的心。而這種欲望的心可以對治"沒有要修習的心"。"不作意"就是沒有興趣的意思;"不作意隨煩惱",

  即修行者沒有心、沒有興趣修行,那就要用"欲"來對治。

  勤修習者:謂爲對治懈怠隨煩惱。

  精進的心是爲了對治懶惰的煩惱。

  策修習者:謂爲對治昏沈、掉舉隨煩惱。

  策是鞭策、策發的意思。即鞭策、策發自己努力去對治昏沈、掉舉的煩惱。

  勵修習者:謂爲對治心下劣性隨煩惱。

  有些修行者很容易自暴自棄,認爲自己的修行不行,那就不修算了,這就是心下劣性。"勵"能對治心下劣性的煩惱,使修行者很堅持、很努力地去修。

  勇猛修習者:謂爲對治疏漏、疲倦隨煩惱。

  當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有時候會休息,有時候很累不修了。但是在作戰時,強敵當前,就不會想要休息,也不會想要睡覺,這就是勇猛的心。此心能對治疏漏、疲倦隨煩惱。

  不息修習者:謂爲對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隨煩惱。

  當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得到些許成果,就沾沾自喜而停止了修習,認爲已經夠了,認爲他人不如己,這是一種驕慢的心理。"不息"是認爲自己還不夠,應當繼續修,以此心理對治從四念住的修習中得到一丁點的善法,就自以爲足夠而歡喜的煩惱。

  正念修習者:謂爲對治忘失尊教隨煩惱。

  "尊教"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就是世尊的教法。所謂忘失,是指修行者對其所修的教法,如觀身不淨,觀到忘記了--失念。那麼,正念能夠對治失念的煩惱。

  正知修習者:謂爲對治毀犯、追悔隨煩惱。

  我們經常有做壞事的心、追悔的心,要以正知去判斷該不該做。所以正知能夠對治毀犯、追悔的煩惱。

  不放逸修習者:謂爲對治舍諸善轭隨煩惱。

  所謂善轭隨煩惱,是指用一些善法來約束我們做壞事的心。比如佛教導我們持戒,修習了就不會造惡。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

  守持八戒可使我們不放逸。

  四念住是屬于資糧道。所謂資糧,是修行者准備修行的本錢,即熏習具有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等心念。如果修行者不發動這些心念,要修行是很難的,因此,修四念住時要加強這些心念。在座各位都知道煩惱可分爲: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資糧道開始是要處理大隨煩惱。如果一個人沒有處理煩惱,那根本不可算是修行。

  本論並沒有教導四念住的修法,你們可學習《四念處經》中的修法。所謂四念住,是身念住--觀身不淨;受念住--觀受是苦;心念住--觀心無常;法念住--觀法無我。此經中教導修行者觀察六根所接觸的色塵(任何東西),要觀察自心對那樣東西所生起的心念,如貪心、嗔心等等,然後更進一步觀不淨、觀苦、觀無常、觀無我。所以修念住的開始,心是要在身、受、心、法上作觀。比如修行者修禅定--出入息觀,其心安住在呼吸上;而修四念住,其心所作的一切行爲,都要在身、受、心、法上,這就是修行者所修的境,當其心一離開了這些境,那就不是修四念住了。當修行者作以上的觀行之後,接下來要清楚身、受、心、法所生起的種種念。也就是說,修四念住的第一步是要清楚以上四種念住--身心的行爲。

  修果者:謂斷四顛倒,趣入四谛,身等離系。

  修四念住所要完成的結果,是要斷除常、樂、我、淨四顛倒,如此才能使修行者朝向四聖谛,放下對身、受、心、法的執著。

  在《現觀莊嚴論》的分類中,四念住是屬于資糧道的下品,因爲依四念住的修法重點,是使修行者清楚自己的心念,此外是對治一些煩惱,如常、樂、我、淨等。依其修行原理來說,這是不能生起智慧的,所以要更進一步觀佛法所講的四聖谛道理,才能生起智慧。

  四正斷所緣者:謂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

  四正斷也稱爲四正勤。修四正斷者的心所對的境是:已生、未生,所治、能治兩種。

  自體者:謂精進。

  四正斷的自體是指精進,即以精進的心來修四正斷。

  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

  四正斷的助伴者,是與其相應的心念--各種善的心念。

  修四正斷的目的有二:一是舍棄所對治的煩惱,二是增長能對治煩惱的善心。

  已生惡令滅:一般未修行者,平時所生起的都是忿、恨、惱、害、嫉、诳、谄、覆、驕、悭--小隨煩惱,這要在持戒時對治。修行人在修行時不做以上的小隨煩惱,即修行的心念告訴他不要生別人的氣、不要去害人,但是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失念、散亂、掉舉、不正知的心念卻很嚴重,所以在修四正斷時,就要對治這些心。

  未生惡令不生:修行者還沒現前的這些煩惱,要設法使其不生。

  以上就是所謂的已生、未生;煩惱就是所對治。

  未生善令生:修行者要從聞思修中,獲知其未知的善法,而令其生起。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具備某些善法,但是自己卻不知;當他聽聞佛法知道有這些善法後,就要努力地使其生起來。

  已生善令生長:修行者已經有的善法,要保持它,使其越來越強。

  此處的善法有已生、未生,惡法也有已生、未生。那麼,惡法是修行者所要…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