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
修世间道产生四种建立,即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
云何支分建立?
对于世间道的每个阶段都可用禅定的支来分别。所谓支,是有几件事情在禅定中发生。
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初禅有五支,是哪五支?
一、寻:寻是开始思惟的心,在表面开始观察思惟,是属于比较粗的思惟。
二、伺:伺是深入幼细的观察思惟,是属于比较微细的思惟。佛法中把禅定称为静虑,即静静地思惟。也就是说,修禅定时,心不是在那边不作观察思惟,而是有作观察思惟的。很多人以为入了禅定,心就不能动、不能想,这是错误的!所以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一些心在作用。我在去年已经讲解了各种心王与心所,在此不再作阐述。
三、喜:进入初禅的修行者产生喜的原因有二:一是内心远离、摆脱了欲界的束缚,生起非常高兴的感觉;二是身体调伏而产生受,这个受也给修行者产生喜的感觉,好像有很多气在身体中跑动。
四、乐:内心感受到快乐。
我用一个比喻来为你们更进一步解释喜与乐: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吃鸡腿的人,一看见鸡腿心中就生起欢喜,在吃时心里更欢喜;在吃鸡腿肉时心里生起很舒服的感觉,这是受乐。喜是心比较跳动;乐是心比较平静的一种感觉。又比如别人称赞你,你听了内心很高兴,这就是喜;当心与外境隔离了,心静静地觉得很舒服,这就是乐。
五、心一境性:当修行者修禅定时,必定要知道禅定中有心有境,那么,此心与境要相配合,如果禅定的心一直在同一个境里面,就是心一境性。比方说,你在观佛像,当你观到佛像的
头,佛像的脚不见掉;观到佛像的脚,佛像的头不见掉;在此禅定中的境一直在更换,即有头没有脚,有脚没有头,这就是不同的境了。但是,当你能够观到整尊佛像一起出现时,此时所观禅定的境就不变了。噢,这就是心一境性!
以上是指观佛像的情形,观呼吸也是一样。当你在观呼吸时,心一直在搞来搞去,因为你的心不会观察,心在呼吸的境里跑来跑去。当你用心观察呼吸的某个位子,心在那边不动,此时你所修的出入息观已经完成心一境性。也就是说,你的心与其所观的境要在一起,没有离开过,即心在同一个境里面,如果你的心离开了那个境,就是不在定里面了。有些人修禅定的时候,忽然间觉得在定里面想一样东西,想、想、想……又进入定里面,然后想、想、想……又进入定里面,如此他就会认为在定里面能够想东西。其实在他想东西的时候,心已经离开了境;想东西后,他又回到定里来了。如此想后又回到定里,当时他没有弄清楚,就以为在定中能够想东西。
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在一个阿罗汉--目连尊者的身上:有一次,目连尊者入了一个无色界的定,他听到遥远的恒河中,大象过河时耳朵拍水的声音。尊者出定以后,告诉其他的比丘。依佛法说,修行者入了无色界的定,是不可能听到声音的,因此,那个比丘认为尊者没入无色界的定,却认为自己有入,他认为尊者妄语,就向佛投诉。佛问尊者清楚后,认为尊者并没有说错。但是,佛说尊者当时因为入定与出定太快了,不知道自己入定与出定,尊者搞不清楚,就以为自己在无色界的定中,听到恒河中大象过河时耳朵拍水的声音。其实,他是出了无色界的定后才听到的。
同样的,很多修行者也会在禅定中发生与目连尊者类似的事情,但是都是发生在出了定以后。修行者并不觉得自己已经出定了,因为北传佛教认为在每个禅定的中间有一个未到定,也叫做中间禅;南传佛教把它叫做近分定,也叫做近行定。
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修禅定时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有如上梯级,你上到一楼,就好像上了初禅,但是你并没有
入初禅。意思是说,你的心念提升到初禅的水平的时候,但是你还没有进去;如果你上了一楼,你进入房子里了,那就是表示你进入了初禅的未到定,然后你再进一步进入初禅的根本定(南传佛教把它叫做安止定)。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从四禅出来,它在四禅的未到定里就能够作思惟、观察,同时,这也是修神通的时候。所以当修行者弄不清楚未到定与根本定,就会认为在禅定里也可以思惟或做事。其实,在根本定里是不能思惟、观察与做事情的。
经中有载:有一次,目连尊者以神通降伏一条龙,尊者将自身缩小钻进龙的鼻子里,龙想将尊者喷出来,就出尽全身的力气拼命从鼻子里喷气,尊者立刻入定,所以多大的风都吹不动他。由此可见尊者虽然入定,但是还是知道对方的所作所为,这是因为他是在未到定,而不是在根本定里。所以如果修行者是处在心一境性时,他是在根本定中;如果心离开了一境性,那就不是处在根本定中,而是在未到定里,此时的他有寻、伺、喜、乐等心念。当他一脱离了心一境性,就出离了初禅,但是他未必是退回欲界,还是在初禅的水平。
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
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二禅有四支,是哪四支?
一、内等净:又叫做内净。初禅有寻、伺,即在境中作细微的思惟。也就是说,修行者可以在禅定的境里面作思惟,也因为这样子,就有所谓的止(定)观双运--止观同时进行,即在初禅里修观,然后进入二禅;在二禅里修观,然后进入三禅……这样止观双运。但是他必须在定境中修,如果离开了定境,就是没有心一境性,即出定了。所以在初禅时,寻、伺思惟的心特别强,可是到了二禅时,心就静下来了--内等净,即不再去作分别了,就在定境里感受到快乐、欢喜,心静静地定在境
界上。为什么二禅的心内等净呢?因为此时舍心(没有造作、平等的心)开始生起,慢慢在三禅时加强,到四禅时则真正圆满成就。本论在三禅之前不说舍心,但是在二禅已经开始有了,这就是所谓的内等净,即舍心所、正知正念等心所生起来了,因为有这些心念,修行者的心才净,二禅之前,修行者的心不能净。
二、喜。
三、乐。
四、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里面。
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
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
三禅有五支,是哪五支?
在这三禅中,二禅中的内等净就分成:舍、念、正知来说了。
一、舍:在三禅中舍心生起,心不造作。
二、念:正念生起。
三、正知:我在前面已解释过了。
四、乐:三禅没有喜,只有乐,此乐可分为:心受乐与身受乐两种类。根据佛法说,三禅的乐是世间最快乐的乐,三禅以上就没有乐了。
五、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里面。
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
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
四禅有四支,是哪四支?
一、舍清净,二、念清净:四禅叫做舍、念清净地,因为四禅
的舍与念都清净,前面各个禅定中的舍与念、乐都不清净。因为修行者修禅定如进入初禅、二禅、三禅时,心慢慢不去造作,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很平静、平等的心--舍心所,但是不圆满;到四禅时,不造作与平等的心才统统出来,舍心所才圆满,叫做舍清净。因为舍清净,念才清净。
三、不苦不乐受:四禅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这就是舍受。所以在四禅中有两个舍:一是舍心所生起来,念心所很强;二是舍受。
四、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里面。
修行者要在禅定中发现这些心念,依佛在经典中说:初禅是离生喜乐,即远离欲界中的五盖而生起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即远离觉观而生起喜乐;三禅是离喜妙乐,即远离了喜而生起妙乐;四禅是远离了乐。从进入禅定后所要远离的心念来看:初禅离五盖;二禅离觉观;三禅离喜;四禅离乐及出入息断。所谓出入息断,就是身行灭,即身的变化、造作的行为都停止了。
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
为什么会建立那些支?因为对治某些烦恼而建立对治支;因为有一些利益而建立利益支;因为所依的定心而建立所依自性支(录音:定的支)。阿毗达磨说,佛不说禅定中的很多心念,只是针对着这几件事情来说。
以初禅来说,在里头有五支: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寻和伺是属于对治支,因为初禅的寻、伺是属于观察心怎样远离世间、远离欲界的种种烦恼。此寻、伺就是觉、观,能对治五盖;喜、乐是属于利益支,它们是修禅者完成初禅所得到的利益。
"彼二所依",即指对治支与利益支都是依靠心一境性。就是寻、伺、喜、乐的生起是依靠修禅者入定(心一境性),所以说"
彼二所依自性支",即所依支是三摩地(心一境性)。
二禅的对治支是内等净,内等净就是对治寻、伺(觉、观)的心。在二禅时,三禅中的舍、念、正知心念开始生起,而内等净就是指这三种心念。二禅的利益支是喜和乐,其所依支是心一境性。在这里,二禅的喜、乐与初禅的喜、乐是有所不同的,即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的强;二禅的心一境性与初禅的心一境性也不一样,即二禅的心一境性(定力)比初禅的强。
三禅的舍、念、正知是属于对治支,因为它们对治喜心所,把喜去除掉。三禅的舍、念、正知心所特别强,二禅中的内等净就是指这三种心所,但是它们不强,所以三个合起来说。三禅的利益支是乐,它的所依支是心一境性。三禅的心一境性比二禅的还要强。初禅、二禅和三禅都有心一境性,但是它们的强度不一样。
四禅中的舍、念清净,其舍清净中的"舍"是指舍心所。二、三禅的舍心所还没那么强,到了四禅是最强的,所以叫做舍清净。四禅的念也清净,舍、念清净能够对治三禅中的乐,使修禅者远离乐。在四禅中的利益支是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为其所依支,此时的心一境性当然比三禅的…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