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9

  ..續本文上一頁

  有四種建立,謂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

  修世間道産生四種建立,即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

  雲何支分建立?

  對于世間道的每個階段都可用禅定的支來分別。所謂支,是有幾件事情在禅定中發生。

  謂初靜慮有五支,何等爲五?一、尋,二、伺,叁、喜,四、樂,五、心一境性。

  初禅有五支,是哪五支?

  一、尋:尋是開始思惟的心,在表面開始觀察思惟,是屬于比較粗的思惟。

  二、伺:伺是深入幼細的觀察思惟,是屬于比較微細的思惟。佛法中把禅定稱爲靜慮,即靜靜地思惟。也就是說,修禅定時,心不是在那邊不作觀察思惟,而是有作觀察思惟的。很多人以爲入了禅定,心就不能動、不能想,這是錯誤的!所以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有一些心在作用。我在去年已經講解了各種心王與心所,在此不再作闡述。

  叁、喜:進入初禅的修行者産生喜的原因有二:一是內心遠離、擺脫了欲界的束縛,生起非常高興的感覺;二是身體調伏而産生受,這個受也給修行者産生喜的感覺,好像有很多氣在身體中跑動。

  四、樂:內心感受到快樂。

  我用一個比喻來爲你們更進一步解釋喜與樂: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吃雞腿的人,一看見雞腿心中就生起歡喜,在吃時心裏更歡喜;在吃雞腿肉時心裏生起很舒服的感覺,這是受樂。喜是心比較跳動;樂是心比較平靜的一種感覺。又比如別人稱贊你,你聽了內心很高興,這就是喜;當心與外境隔離了,心靜靜地覺得很舒服,這就是樂。

  五、心一境性:當修行者修禅定時,必定要知道禅定中有心有境,那麼,此心與境要相配合,如果禅定的心一直在同一個境裏面,就是心一境性。比方說,你在觀佛像,當你觀到佛像的

  頭,佛像的腳不見掉;觀到佛像的腳,佛像的頭不見掉;在此禅定中的境一直在更換,即有頭沒有腳,有腳沒有頭,這就是不同的境了。但是,當你能夠觀到整尊佛像一起出現時,此時所觀禅定的境就不變了。噢,這就是心一境性!

  以上是指觀佛像的情形,觀呼吸也是一樣。當你在觀呼吸時,心一直在搞來搞去,因爲你的心不會觀察,心在呼吸的境裏跑來跑去。當你用心觀察呼吸的某個位子,心在那邊不動,此時你所修的出入息觀已經完成心一境性。也就是說,你的心與其所觀的境要在一起,沒有離開過,即心在同一個境裏面,如果你的心離開了那個境,就是不在定裏面了。有些人修禅定的時候,忽然間覺得在定裏面想一樣東西,想、想、想……又進入定裏面,然後想、想、想……又進入定裏面,如此他就會認爲在定裏面能夠想東西。其實在他想東西的時候,心已經離開了境;想東西後,他又回到定裏來了。如此想後又回到定裏,當時他沒有弄清楚,就以爲在定中能夠想東西。

  這樣的情況曾經發生在一個阿羅漢--目連尊者的身上:有一次,目連尊者入了一個無色界的定,他聽到遙遠的恒河中,大象過河時耳朵拍水的聲音。尊者出定以後,告訴其他的比丘。依佛法說,修行者入了無色界的定,是不可能聽到聲音的,因此,那個比丘認爲尊者沒入無色界的定,卻認爲自己有入,他認爲尊者妄語,就向佛投訴。佛問尊者清楚後,認爲尊者並沒有說錯。但是,佛說尊者當時因爲入定與出定太快了,不知道自己入定與出定,尊者搞不清楚,就以爲自己在無色界的定中,聽到恒河中大象過河時耳朵拍水的聲音。其實,他是出了無色界的定後才聽到的。

  同樣的,很多修行者也會在禅定中發生與目連尊者類似的事情,但是都是發生在出了定以後。修行者並不覺得自己已經出定了,因爲北傳佛教認爲在每個禅定的中間有一個未到定,也叫做中間禅;南傳佛教把它叫做近分定,也叫做近行定。

  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修禅定時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有如上梯級,你上到一樓,就好像上了初禅,但是你並沒有

  入初禅。意思是說,你的心念提升到初禅的水平的時候,但是你還沒有進去;如果你上了一樓,你進入房子裏了,那就是表示你進入了初禅的未到定,然後你再進一步進入初禅的根本定(南傳佛教把它叫做安止定)。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禅,從四禅出來,它在四禅的未到定裏就能夠作思惟、觀察,同時,這也是修神通的時候。所以當修行者弄不清楚未到定與根本定,就會認爲在禅定裏也可以思惟或做事。其實,在根本定裏是不能思惟、觀察與做事情的。

  經中有載:有一次,目連尊者以神通降伏一條龍,尊者將自身縮小鑽進龍的鼻子裏,龍想將尊者噴出來,就出盡全身的力氣拼命從鼻子裏噴氣,尊者立刻入定,所以多大的風都吹不動他。由此可見尊者雖然入定,但是還是知道對方的所作所爲,這是因爲他是在未到定,而不是在根本定裏。所以如果修行者是處在心一境性時,他是在根本定中;如果心離開了一境性,那就不是處在根本定中,而是在未到定裏,此時的他有尋、伺、喜、樂等心念。當他一脫離了心一境性,就出離了初禅,但是他未必是退回欲界,還是在初禅的水平。

  第二靜慮有四支,何等爲四?

  一、內等淨,二、喜,叁、樂,四、心一境性。

  二禅有四支,是哪四支?

  一、內等淨:又叫做內淨。初禅有尋、伺,即在境中作細微的思惟。也就是說,修行者可以在禅定的境裏面作思惟,也因爲這樣子,就有所謂的止(定)觀雙運--止觀同時進行,即在初禅裏修觀,然後進入二禅;在二禅裏修觀,然後進入叁禅……這樣止觀雙運。但是他必須在定境中修,如果離開了定境,就是沒有心一境性,即出定了。所以在初禅時,尋、伺思惟的心特別強,可是到了二禅時,心就靜下來了--內等淨,即不再去作分別了,就在定境裏感受到快樂、歡喜,心靜靜地定在境

  界上。爲什麼二禅的心內等淨呢?因爲此時舍心(沒有造作、平等的心)開始生起,慢慢在叁禅時加強,到四禅時則真正圓滿成就。本論在叁禅之前不說舍心,但是在二禅已經開始有了,這就是所謂的內等淨,即舍心所、正知正念等心所生起來了,因爲有這些心念,修行者的心才淨,二禅之前,修行者的心不能淨。

  二、喜。

  叁、樂。

  四、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裏面。

  第叁靜慮有五支,何等爲五?

  一、舍,二、念,叁、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

  叁禅有五支,是哪五支?

  在這叁禅中,二禅中的內等淨就分成:舍、念、正知來說了。

  一、舍:在叁禅中舍心生起,心不造作。

  二、念:正念生起。

  叁、正知:我在前面已解釋過了。

  四、樂:叁禅沒有喜,只有樂,此樂可分爲:心受樂與身受樂兩種類。根據佛法說,叁禅的樂是世間最快樂的樂,叁禅以上就沒有樂了。

  五、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裏面。

  第四靜慮有四支,何等爲四?

  舍清淨,二、念清淨,叁、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

  四禅有四支,是哪四支?

  一、舍清淨,二、念清淨:四禅叫做舍、念清淨地,因爲四禅

  的舍與念都清淨,前面各個禅定中的舍與念、樂都不清淨。因爲修行者修禅定如進入初禅、二禅、叁禅時,心慢慢不去造作,後來慢慢形成一種很平靜、平等的心--舍心所,但是不圓滿;到四禅時,不造作與平等的心才統統出來,舍心所才圓滿,叫做舍清淨。因爲舍清淨,念才清淨。

  叁、不苦不樂受:四禅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這就是舍受。所以在四禅中有兩個舍:一是舍心所生起來,念心所很強;二是舍受。

  四、心一境性:修禅者的心在定裏面。

  修行者要在禅定中發現這些心念,依佛在經典中說:初禅是離生喜樂,即遠離欲界中的五蓋而生起喜樂;二禅是定生喜樂,即遠離覺觀而生起喜樂;叁禅是離喜妙樂,即遠離了喜而生起妙樂;四禅是遠離了樂。從進入禅定後所要遠離的心念來看:初禅離五蓋;二禅離覺觀;叁禅離喜;四禅離樂及出入息斷。所謂出入息斷,就是身行滅,即身的變化、造作的行爲都停止了。

  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

  爲什麼會建立那些支?因爲對治某些煩惱而建立對治支;因爲有一些利益而建立利益支;因爲所依的定心而建立所依自性支(錄音:定的支)。阿毗達磨說,佛不說禅定中的很多心念,只是針對著這幾件事情來說。

  以初禅來說,在裏頭有五支: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尋和伺是屬于對治支,因爲初禅的尋、伺是屬于觀察心怎樣遠離世間、遠離欲界的種種煩惱。此尋、伺就是覺、觀,能對治五蓋;喜、樂是屬于利益支,它們是修禅者完成初禅所得到的利益。

  "彼二所依",即指對治支與利益支都是依靠心一境性。就是尋、伺、喜、樂的生起是依靠修禅者入定(心一境性),所以說"

  彼二所依自性支",即所依支是叁摩地(心一境性)。

  二禅的對治支是內等淨,內等淨就是對治尋、伺(覺、觀)的心。在二禅時,叁禅中的舍、念、正知心念開始生起,而內等淨就是指這叁種心念。二禅的利益支是喜和樂,其所依支是心一境性。在這裏,二禅的喜、樂與初禅的喜、樂是有所不同的,即二禅的喜、樂比初禅的強;二禅的心一境性與初禅的心一境性也不一樣,即二禅的心一境性(定力)比初禅的強。

  叁禅的舍、念、正知是屬于對治支,因爲它們對治喜心所,把喜去除掉。叁禅的舍、念、正知心所特別強,二禅中的內等淨就是指這叁種心所,但是它們不強,所以叁個合起來說。叁禅的利益支是樂,它的所依支是心一境性。叁禅的心一境性比二禅的還要強。初禅、二禅和叁禅都有心一境性,但是它們的強度不一樣。

  四禅中的舍、念清淨,其舍清淨中的"舍"是指舍心所。二、叁禅的舍心所還沒那麼強,到了四禅是最強的,所以叫做舍清淨。四禅的念也清淨,舍、念清淨能夠對治叁禅中的樂,使修禅者遠離樂。在四禅中的利益支是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爲其所依支,此時的心一境性當然比叁禅的…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