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字来撰写。"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即声闻人以种种语言,为他人阐释其所证悟的道理。
云何思惟故?
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安立,思惟数习。
什么叫做思惟?修行者正式开始修行,现前的观察种种方法,此时的他还没有生起出世间的无漏智,只能以世间的智慧,根据前人所阐释、所教导的佛法道理,慢慢地思惟观察。
云何证受故?
谓如是数习已,自内证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
什么叫做证受?修行者慢慢地思惟修习后,他内心自己证悟到、感受到确实是如此,此时的他开始见道,正式开始出世间,"无戏论位",凡是用种种语言去分别说的,都是戏论位;当修行者见道时,是没有用种种语言去分析的,叫做无分别,这就是无戏论位。也就是说,见道者要生起七觉支,当时他的舍觉支要很强,才有办法见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进入无戏论位,心没有分别,如此直觉知道那个法是什么回事。就比方说,你们眼前看到我,不必去分别我有没有头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眉毛,你们直觉就知道,不需要分别,就确切知晓了。如果你们起心动念去分别后说,我的眼睛很大,眉毛很粗……你认
为这样的描述是正确的吗?这样的描述已经偏离了"我这个样子"的真相,这叫做戏论。所以对于佛所讲的法,修行者开始思惟,就叫做戏论。当修行者证受时,就没有戏论了,他亲眼见到是如此,并不是用种种分别去知道的。
云何圆满故?
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证得究竟;彼既证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什么叫做圆满?"转依"是唯识宗的专有名词。在圆满位时,修行者圆满什么呢?就是圆满转依。唯识宗用转依来解释一件事情(师父:什么事情?),即唯识宗将世间的法分成三种类:一是偏计所执,二是依他所起,三是圆成实性。所谓依他起(师父:前面用"依他所起"),是指世间一切法都是依因缘变化而生起的,而转依就是针对这个依他起(录音:这个依)来说。唯识宗说,在依他起的万法中,我们还有烦恼,没有证悟之前,用种种心去执著、去分别而认为是这样子、是那样子,此是污染的心,这叫做偏计所执。所谓偏,是林林总总的偏差;计是种种的分别。转依是将我们这种种执著的心转成没有。那要怎么转呢?原本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然后再加上种种偏计所执的法,现在把依他起的种种法,从偏计所执那边转成清净的依他起,而唯识宗把清净的依他起称为圆成实性。"圆满转依",就是把上述的依他起的种种法全都转圆满了,即从初果、二果、三果,一步一步证悟,乃至证得究竟--阿罗汉果。修行者证悟究竟果位之后,再以后得智,以种种语言为他人阐释道谛,教导他人如何修行。
以上都是根据阿毗达磨中,阿罗汉及有一定修证者所阐释的教法。
如契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遍知故,永断故,道得清净。
如经中所说:"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经句文是佛用来形容见道者的法语。"远尘离垢"中的"尘"是指外面的东西;"垢"是指内心的污垢--烦恼。这是因为依见道而说的,"诸法忍,能远尘",修行者对佛所讲的教法生起法忍,就能够远离了种种不对的见解。"诸法智,能离垢",修行者生起法智,就能够除掉内心的执著污垢。"遍知故,永断故,道得清净",修行者对于佛所阐释苦的种种法都确切知晓后,断除了执著,就生起清净的道。
如契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此亦依见道说。
以上的教法,是佛经中常说的见道情况。
见法者:谓诸法忍。
修行者内心确实是如此了,即对佛的言教认可了。
得法者:谓诸法智。
修行者真正证悟到是如此,并不是同意佛所讲的,而是自己知道是如此,即生起法智。
极通达法者:谓诸类忍。
"通达"是有相关的对象,好像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马路通达无阻。此处的通达是修行者知道其他的证悟者也是如此的,他们也是同证这些境界,此是类忍。
究竟坚法者:谓诸类智。
"究竟"是绝对,"坚"是坚固,"究竟坚固"是绝对没有错误的意思,很肯定是如此了,此是类智。
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诸忍智,于自所证,无有希虑。
修行者对于佛所阐释苦、集、灭、道的教法,自心已经证实了,所以不会希望向别人求解是怎么一回事。
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证,无有犹豫。
在此位中的修行者,对于其他人的所证,绝对没有犹豫,很肯定他人也能够做得到。
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无他引道,自然善巧。
在修道的过程中,修行者知道在觉悟的当时,并不是他人引导他走向证悟之道,而是水到渠成,自然善巧。修行者见道后,他知道是如此,可能不明白这就是见道,但是他见道也不需要靠人家跟他解释,确实知道是如此了。
于大师教余不能引者:于佛圣教,不为邪道所化引故。
见道者在大师--佛的圣教中,不可能为佛以外的其他老师,即邪道所化引了。
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证问记法中,诸怯劣心,永无有故。
修行者见道的时候,对于他所证悟到的那些法,如无我等,当别人问起,内心一点也不恐惧,而且确切知道是如此的,叫做得无所畏。
修行者在见道以后才修道,因为在他见道以前,不懂得道路是怎样走的;见道后才确定修道的道路,才有办法修道前进。所以佛法说修行的次第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
何等修道?
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軟道、中道、上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
世间道、出世间道、軟道、中道、上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都叫做修道。
云何世间道?
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所谓世间道,是指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
四禅,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八定,是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因为在世间也可以修行,但是修行者的前进还在三界中,所以就依三界的提升作为修行的道路。世间道的修行次第,是从禅定中的初禅开始,直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
有些人以为修道只修出世间道,不必修世间道,其实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要修世间道,也要修出世间道。如果你修世间的善行--布施,这不叫做世间道,因为世间道仅包括以上的八个禅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三界九地中的最低一地--散地,如果你要在世间修行,就要提升到第二地--初禅,如果你没办法提升到初禅,只在世间里行善、布施、修慈悲心等等,那只是在欲界中,根本没有前进,这全都在世间法里,还不能称为道。
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这些世间的"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及"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都是由以下的杂染、清白、建立和清净来分别的。
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解决自身的烦恼,以及增长智慧,因为世间道能令他减轻某些烦恼,所以算是道。
何等杂染故?
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
什么是杂染?我们有很多烦恼--贪嗔痴,这包括善法、恶法和杂染法。杂染法是指善法与恶法,因为善、恶都是杂染的缘故。为什么善法与恶法都是杂染法?因为它们有四无记根:爱、
见、慢、无明。
一、爱:又分为有爱与我爱,我们众生有这两种很严重的爱。
(1)有爱:我们对世间有贪着,即贪着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种贪爱的本身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因为这种贪爱不会在别人身上做出善事,或做出恶事,只不过是我们众生对世间生起贪爱,想留在世间,不要出离罢了,所以它是无记根。
(2)我爱: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很照顾这个我,怕我失去。这个我爱也不会令众生去行善或造恶,所以也是无记根。
二、见:即生起我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认为有"我",而我爱是对于我贪爱的行为。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鸡脚,如果认为吃鸡脚可以以形补形,对身体有补,这是以一种"见解"而吃;如果对鸡脚的美味贪爱而吃,是对鸡脚生起贪爱的行为。同样的,我们对"我"也生起这两种贪爱。
三、慢:即生起我慢。我们众生时时都生起这样的心理,认为在这个世间里,我是唯一的、我是不得了的。所以当一个人很差劲的时候,他的我慢就不会生起来;但是当他做了一件很成功的事时,我慢又油然而生。所以要有境界,众生的我慢才能够现前;反之,我慢则不生,但这不等于没有。比如一个修禅定有成就者会认为"我有禅定,他人没有",这就是我慢。
四、无明:即是种种的无知。
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
因为有爱的缘故,
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
因为有见的缘故,当修行者的禅定境界越来越高时,就会觉得禅定比他低的人不如他,而生起种种的见。
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
因为有慢的缘故,就生起傲慢。
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因为有无明的缘故,对于种种越来越深入的禅定,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以为是解脱了。
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界,烦恼、随烦恼相续流转。
世间道是有杂染的,因为有爱、见、慢和无明等烦恼……
何等清白故?
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
修行者修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都是属于善的,所以说它们清白。
何等建立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