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字來撰寫。"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谛",即聲聞人以種種語言,爲他人闡釋其所證悟的道理。
雲何思惟故?
謂正修習,現觀方便;以世間智,如所安立,思惟數習。
什麼叫做思惟?修行者正式開始修行,現前的觀察種種方法,此時的他還沒有生起出世間的無漏智,只能以世間的智慧,根據前人所闡釋、所教導的佛法道理,慢慢地思惟觀察。
雲何證受故?
謂如是數習已,自內證受,最初見道,正出世間,無戲論位。
什麼叫做證受?修行者慢慢地思惟修習後,他內心自己證悟到、感受到確實是如此,此時的他開始見道,正式開始出世間,"無戲論位",凡是用種種語言去分別說的,都是戲論位;當修行者見道時,是沒有用種種語言去分析的,叫做無分別,這就是無戲論位。也就是說,見道者要生起七覺支,當時他的舍覺支要很強,才有辦法見道。爲什麼呢?因爲他進入無戲論位,心沒有分別,如此直覺知道那個法是什麼回事。就比方說,你們眼前看到我,不必去分別我有沒有頭發、有沒有眼睛、有沒有眉毛,你們直覺就知道,不需要分別,就確切知曉了。如果你們起心動念去分別後說,我的眼睛很大,眉毛很粗……你認
爲這樣的描述是正確的嗎?這樣的描述已經偏離了"我這個樣子"的真相,這叫做戲論。所以對于佛所講的法,修行者開始思惟,就叫做戲論。當修行者證受時,就沒有戲論了,他親眼見到是如此,並不是用種種分別去知道的。
雲何圓滿故?
謂此位後,圓滿轉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得究竟位已,複由後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什麼叫做圓滿?"轉依"是唯識宗的專有名詞。在圓滿位時,修行者圓滿什麼呢?就是圓滿轉依。唯識宗用轉依來解釋一件事情(師父:什麼事情?),即唯識宗將世間的法分成叁種類:一是偏計所執,二是依他所起,叁是圓成實性。所謂依他起(師父:前面用"依他所起"),是指世間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變化而生起的,而轉依就是針對這個依他起(錄音:這個依)來說。唯識宗說,在依他起的萬法中,我們還有煩惱,沒有證悟之前,用種種心去執著、去分別而認爲是這樣子、是那樣子,此是汙染的心,這叫做偏計所執。所謂偏,是林林總總的偏差;計是種種的分別。轉依是將我們這種種執著的心轉成沒有。那要怎麼轉呢?原本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然後再加上種種偏計所執的法,現在把依他起的種種法,從偏計所執那邊轉成清淨的依他起,而唯識宗把清淨的依他起稱爲圓成實性。"圓滿轉依",就是把上述的依他起的種種法全都轉圓滿了,即從初果、二果、叁果,一步一步證悟,乃至證得究竟--阿羅漢果。修行者證悟究竟果位之後,再以後得智,以種種語言爲他人闡釋道谛,教導他人如何修行。
以上都是根據阿毗達磨中,阿羅漢及有一定修證者所闡釋的教法。
如契經言:遠塵離垢,于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
如經中所說:"遠塵離垢,于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經句文是佛用來形容見道者的法語。"遠塵離垢"中的"塵"是指外面的東西;"垢"是指內心的汙垢--煩惱。這是因爲依見道而說的,"諸法忍,能遠塵",修行者對佛所講的教法生起法忍,就能夠遠離了種種不對的見解。"諸法智,能離垢",修行者生起法智,就能夠除掉內心的執著汙垢。"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修行者對于佛所闡釋苦的種種法都確切知曉後,斷除了執著,就生起清淨的道。
如契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緣,于大師教余不能引、于諸法中得無所畏;此亦依見道說。
以上的教法,是佛經中常說的見道情況。
見法者:謂諸法忍。
修行者內心確實是如此了,即對佛的言教認可了。
得法者:謂諸法智。
修行者真正證悟到是如此,並不是同意佛所講的,而是自己知道是如此,即生起法智。
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
"通達"是有相關的對象,好像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馬路通達無阻。此處的通達是修行者知道其他的證悟者也是如此的,他們也是同證這些境界,此是類忍。
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
"究竟"是絕對,"堅"是堅固,"究竟堅固"是絕對沒有錯誤的意思,很肯定是如此了,此是類智。
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諸忍智,于自所證,無有希慮。
修行者對于佛所闡釋苦、集、滅、道的教法,自心已經證實了,所以不會希望向別人求解是怎麼一回事。
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證,無有猶豫。
在此位中的修行者,對于其他人的所證,絕對沒有猶豫,很肯定他人也能夠做得到。
不假他緣者:于所修道中,無他引道,自然善巧。
在修道的過程中,修行者知道在覺悟的當時,並不是他人引導他走向證悟之道,而是水到渠成,自然善巧。修行者見道後,他知道是如此,可能不明白這就是見道,但是他見道也不需要靠人家跟他解釋,確實知道是如此了。
于大師教余不能引者:于佛聖教,不爲邪道所化引故。
見道者在大師--佛的聖教中,不可能爲佛以外的其他老師,即邪道所化引了。
于諸法中得無所畏者:于依所證問記法中,諸怯劣心,永無有故。
修行者見道的時候,對于他所證悟到的那些法,如無我等,當別人問起,內心一點也不恐懼,而且確切知道是如此的,叫做得無所畏。
修行者在見道以後才修道,因爲在他見道以前,不懂得道路是怎樣走的;見道後才確定修道的道路,才有辦法修道前進。所以佛法說修行的次第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
何等修道?
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
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都叫做修道。
雲何世間道?
謂世間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所謂世間道,是指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叁禅和
四禅,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第四靜慮;八定,是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因爲在世間也可以修行,但是修行者的前進還在叁界中,所以就依叁界的提升作爲修行的道路。世間道的修行次第,是從禅定中的初禅開始,直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
有些人以爲修道只修出世間道,不必修世間道,其實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修世間道,也要修出世間道。如果你修世間的善行--布施,這不叫做世間道,因爲世間道僅包括以上的八個禅定。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處的是叁界九地中的最低一地--散地,如果你要在世間修行,就要提升到第二地--初禅,如果你沒辦法提升到初禅,只在世間裏行善、布施、修慈悲心等等,那只是在欲界中,根本沒有前進,這全都在世間法裏,還不能稱爲道。
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廣分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淨故。
這些世間的"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第四靜慮,及"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都是由以下的雜染、清白、建立和清淨來分別的。
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是要解決自身的煩惱,以及增長智慧,因爲世間道能令他減輕某些煩惱,所以算是道。
何等雜染故?
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叁慢、四無明。
什麼是雜染?我們有很多煩惱--貪嗔癡,這包括善法、惡法和雜染法。雜染法是指善法與惡法,因爲善、惡都是雜染的緣故。爲什麼善法與惡法都是雜染法?因爲它們有四無記根:愛、
見、慢、無明。
一、愛:又分爲有愛與我愛,我們衆生有這兩種很嚴重的愛。
(1)有愛:我們對世間有貪著,即貪著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種貪愛的本身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因爲這種貪愛不會在別人身上做出善事,或做出惡事,只不過是我們衆生對世間生起貪愛,想留在世間,不要出離罷了,所以它是無記根。
(2)我愛:我們認爲有一個"我",很照顧這個我,怕我失去。這個我愛也不會令衆生去行善或造惡,所以也是無記根。
二、見:即生起我見。我們在思想意識上認爲有"我",而我愛是對于我貪愛的行爲。比方說,有些人喜歡吃雞腳,如果認爲吃雞腳可以以形補形,對身體有補,這是以一種"見解"而吃;如果對雞腳的美味貪愛而吃,是對雞腳生起貪愛的行爲。同樣的,我們對"我"也生起這兩種貪愛。
叁、慢:即生起我慢。我們衆生時時都生起這樣的心理,認爲在這個世間裏,我是唯一的、我是不得了的。所以當一個人很差勁的時候,他的我慢就不會生起來;但是當他做了一件很成功的事時,我慢又油然而生。所以要有境界,衆生的我慢才能夠現前;反之,我慢則不生,但這不等于沒有。比如一個修禅定有成就者會認爲"我有禅定,他人沒有",這就是我慢。
四、無明:即是種種的無知。
由有愛故,味上靜慮雜染所染。
因爲有愛的緣故,
由有見故,見上靜慮雜染所染。
因爲有見的緣故,當修行者的禅定境界越來越高時,就會覺得禅定比他低的人不如他,而生起種種的見。
由有慢故,慢上靜慮雜染所染。
因爲有慢的緣故,就生起傲慢。
由無明故,疑上靜慮雜染所染。
因爲有無明的緣故,對于種種越來越深入的禅定,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以爲是解脫了。
如是煩惱恒染其心,令色、無色界,煩惱、隨煩惱相續流轉。
世間道是有雜染的,因爲有愛、見、慢和無明等煩惱……
何等清白故?
謂淨靜慮無色,由性善故,說名清白。
修行者修色界、無色界的四禅八定都是屬于善的,所以說它們清白。
何等建立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