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钵罗若",是每一念都清楚确实是如此,即在没有间断的三摩地中观察到四圣谛正如佛所说的一样、正是如此。
何等见道?
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
修行者证悟初果,称为见道。修行者见道前要完成世第一法时,"无间",没有间断,更进一步完成无所得三摩地,此处的三摩地是指修止观所得的三摩地,不是修止所得的三摩地,更重要是修观(毗婆舍那)而得的三摩地。就是说,暖法是得到三摩地,顶法是增加三摩地,顺谛忍法是修行者能顺意地生起三摩地,到最后世第一法时,他三摩地的心一直连续、没有间断。"无所得",修行者在根据佛所讲的法去修行的过程中,是用有所得的心,也就是有分别的心去修,即这个法是什么,那个法是怎样,如此慢慢观察;当观察的心再不起分别的时候,这就是无所得三摩地。"及彼相应等法",修行者完成无所得三摩地,其相应的法,就是七觉支。为什么呢?因为无所得三摩地的心没有造作了。这个没有造作的三摩地的心生起的同时,舍心也要生起;七觉支中的最后一觉支就是舍觉支,所以前面七觉支都要生起来,因此这些相应的法全都要生起来。此时"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他所缘的心和能缘的心当时没有
进一步生起造作分别--平等,其智慧生起时,内心没有造作,就直接地观察到佛法。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
"遣"是不执著的意思。"有情"是我的意思;因为我并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是"有情假"。修行者见道时知道"我"是因缘所生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法假",他也知道"法"是因缘变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法,"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他觉悟到二假,即"人我""法我"都是因缘和合--假合的,没有实在的。修行者见道时,这两个"假"都要放下。所以,一般上经典中只说修行者见道时破了"我见",然而当他破了"我见"时,必然也破"法见"。
破见与破除执著有不同:佛法说,我们对一切法生起种种的知见,而这些见解是通过分别、思惟认为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当修行者见道的时候,其无分别智(平等智)生起,此是比较浅的无分别智,阿罗汉的无分别智比较深。所以见道者开始生起无分别智,此时的他从苦、空、无常、无我中觉悟到没有实在的法、没有实在的我。为什么呢?因为他见到因缘后,就不再执著有法、我。在后来论师所撰写的论著中,就将见道的次第讲有种种的差别。
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见道差别相。
本论中讲修行者见道,有所谓的十六心见道,这其间有一些争
论:有些人说这十六刹那的心要一个接着一个生起来,中间不能有间隔;有些人说它们可在不同的时候,一个一个生起来。在经典中佛并没有特别阐释这十六心,是后来的论师根据佛法加以分析而得到这样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修行者见道,很肯定四圣谛是对的,绝对没有怀疑。既然如此,论师就根据四圣谛来阐释见道的心,因此就说有这十六心。
云何苦?
谓苦谛。
什么是苦?就是苦谛。苦谛是苦的真理,即是世间的真相。
云何苦法?
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
什么是苦法?佛在苦的真相中用语言所阐释有关苦的教法。
云何法智?
谓于加行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
什么是法智?在加行道中,根据四圣谛的道理去观察,所生起的智慧。
云何智忍?
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什么是智忍?由于在观察中智慧慢慢加强,"于各别苦谛中",其实并没有各别种种的苦谛,只是佛在其教法中说成有种种的差别,即有二苦、三苦以及八苦等等。在修加行道中就去观察这些各别的苦,最后"起现证无漏慧",证得"无漏智慧"--能解脱的智慧。在修道的过程中,智慧可分为有漏慧与无漏慧,能使修行者在生死流转中的智慧,叫做有漏的智慧;能使修行者朝向解脱的智慧,叫做无漏的智慧。
"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是故名为苦法智忍","舍"是放弃的意思。我们有很多烦恼,佛法中把它们分为两大种类:一是见所断的烦恼,是指修行者见道时所放下思想上的执著;二是修所断的烦恼,是指修行者在修行时慢慢清理的烦恼--贪嗔痴等。在此处的十六智中,见所断的烦恼有四种:见苦、见集、见灭和见道。即于各别苦谛中观察而生起无漏智,由此无漏智的缘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所以这个智慧称为苦法智忍。
因为苦法是佛的言教,在种种苦法中,修行者都能够认同(忍),所以苦法智忍是各别分别苦谛,然而内心承受下来,确实是如此,叫做苦法智忍。
云何苦法智?
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说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是名苦法智。
什么叫做苦法智?苦法智忍生起之后,一直维持住内心的认同
--忍无间。由此智继续修下去,于前所说烦恼,"解脱而得作证",修行者在苦法智忍的时候,他还没有解脱而得作证,只是把心中的烦恼丢掉、舍掉。当他证得苦法智时,内心证实确实是如此,叫做苦法智。
云何苦类智忍?
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什么叫做苦类智忍?苦法智生起之后,心继续维持下去,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之后,"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类"是指同类。对于修行者内心所证实、所证悟的这些法,即他断除见所断的一切烦恼,更进一步知道其他后来的圣者,也是同样证悟到这种法,所以叫做苦类智忍。
云何苦类智?
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是名苦类智。
什么叫做苦类智?修行者更进一步肯定这个智慧生起来,认为前面的苦类智确定是如此,叫做苦类智忍。它们的差别是:苦法智忍,是因为听完了佛的教法而去修;修后内心对各别苦审定后,确定苦的道理是如此,然后生起苦法智,就是以其智慧去证实就是如此,即生起智慧,确实是如此。
以上是四种智慧的次第,请弄清楚: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和苦类智。在一些阿毗达磨论师的分别是:所谓智,是指
能知的智慧;所谓忍,就是对所知的法承认接受下来。所以智是指能知,忍是指所知的教法。我举个例子:如果说广超法师是佛。噢,你心中不能接受,就是你不能忍!那么,如果说广超法师是凡夫。噢,你心中能够接受,那就是你能够忍!所以,人家讲的东西,你内心能够接受,就是忍;如果你生起智慧,自心确实是如此,就是智。
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
如是对于其他的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中,也是一样,随其所应,各种忍、各种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都应当知道。在这个位中,修行者由法忍、法智是觉悟所取,即证悟到涅槃真如;由苦类智忍、苦类智是觉悟能取,即能够觉悟的心。所以苦法忍、苦法智,就是修行者对法所生起的智慧。对佛所教导的教法,修行者内心接受,叫做法忍。修行者生起智慧,对于这些教法内心确定下来,并不是从别人听闻得来而接受,叫做法智。而这些教法是指涅槃、真如的法,这是修行者觉悟所证悟的境,所以叫做觉悟所取。类忍、类智中的"类"是指同类,就是修行者是这个样子觉悟,别人也是这个样子觉悟,叫做类忍。修行者内心确实是如此,叫做类智。也就是说,法是指修行者所证悟的法;类是证悟的人--心,就是我是这个样子,他人也是这个样子,是针对证悟的人来说。所以修行者接受佛所教导的涅槃真如的教法,叫做法忍。当修行者证实了一分的智慧后,就生起法智。接着修行者承认了,内心也接受自己是这样证悟的,别人也应该是这样证悟的,这样叫做类忍,即能证悟的心,就是能取。修行者内心肯定确实是如此,并不是别人教他的,叫做类智。
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
师父没有解释。
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
见道时要有这十六心。这十六心就是于所知的境界生起智慧,每个法都是一个刹那,即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等等,这十六心都是一个刹那而见道。也就是说,根据阿毗达磨中的分析,修行者见道时,这十六心要一刹那一刹那地生起来。
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
本论说,修行者觉悟道谛的前进次第是:"安立"--听闻到前人所阐释的教法;然后"思惟"--进一步思惟、去修;结果"证受"--证悟到、确实是如此感受到;最后"圆满"他所证悟的一切。
云何安立故?
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什么叫做安立?声闻圣者阿罗汉等,随自己所证悟到完全究竟之后,为了令他人也能够知道,然后由"后得智",根据阿毗达磨说,修行者修行觉悟所得的智慧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在证悟当时的智慧,此智慧属于无分别智;二是过后要起心动念去分别他所证悟的情况,以其证悟后的智慧,用语言表达,更进一
步地为人解释,此智慧叫做后得智。在佛法中,"身"表示集合的意思。名身,就是为一个东西命名;句身,对名(那个东西)更进一步地描述,就是句子;文身,就是用…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