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7

  ..續本文上一頁地缽羅若",是每一念都清楚確實是如此,即在沒有間斷的叁摩地中觀察到四聖谛正如佛所說的一樣、正是如此。

  何等見道?

  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爲其相。

  修行者證悟初果,稱爲見道。修行者見道前要完成世第一法時,"無間",沒有間斷,更進一步完成無所得叁摩地,此處的叁摩地是指修止觀所得的叁摩地,不是修止所得的叁摩地,更重要是修觀(毗婆舍那)而得的叁摩地。就是說,暖法是得到叁摩地,頂法是增加叁摩地,順谛忍法是修行者能順意地生起叁摩地,到最後世第一法時,他叁摩地的心一直連續、沒有間斷。"無所得",修行者在根據佛所講的法去修行的過程中,是用有所得的心,也就是有分別的心去修,即這個法是什麼,那個法是怎樣,如此慢慢觀察;當觀察的心再不起分別的時候,這就是無所得叁摩地。"及彼相應等法",修行者完成無所得叁摩地,其相應的法,就是七覺支。爲什麼呢?因爲無所得叁摩地的心沒有造作了。這個沒有造作的叁摩地的心生起的同時,舍心也要生起;七覺支中的最後一覺支就是舍覺支,所以前面七覺支都要生起來,因此這些相應的法全都要生起來。此時"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爲其相",他所緣的心和能緣的心當時沒有

  進一步生起造作分別--平等,其智慧生起時,內心沒有造作,就直接地觀察到佛法。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爲相。

  "遣"是不執著的意思。"有情"是我的意思;因爲我並不是真實的,所以說是"有情假"。修行者見道時知道"我"是因緣所生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法假",他也知道"法"是因緣變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爲相",他覺悟到二假,即"人我""法我"都是因緣和合--假合的,沒有實在的。修行者見道時,這兩個"假"都要放下。所以,一般上經典中只說修行者見道時破了"我見",然而當他破了"我見"時,必然也破"法見"。

  破見與破除執著有不同:佛法說,我們對一切法生起種種的知見,而這些見解是通過分別、思惟認爲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當修行者見道的時候,其無分別智(平等智)生起,此是比較淺的無分別智,阿羅漢的無分別智比較深。所以見道者開始生起無分別智,此時的他從苦、空、無常、無我中覺悟到沒有實在的法、沒有實在的我。爲什麼呢?因爲他見到因緣後,就不再執著有法、我。在後來論師所撰寫的論著中,就將見道的次第講有種種的差別。

  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見道差別相。

  本論中講修行者見道,有所謂的十六心見道,這其間有一些爭

  論:有些人說這十六刹那的心要一個接著一個生起來,中間不能有間隔;有些人說它們可在不同的時候,一個一個生起來。在經典中佛並沒有特別闡釋這十六心,是後來的論師根據佛法加以分析而得到這樣的結論。爲什麼呢?因爲修行者見道,很肯定四聖谛是對的,絕對沒有懷疑。既然如此,論師就根據四聖谛來闡釋見道的心,因此就說有這十六心。

  雲何苦?

  謂苦谛。

  什麼是苦?就是苦谛。苦谛是苦的真理,即是世間的真相。

  雲何苦法?

  謂苦谛增上所起教法。

  什麼是苦法?佛在苦的真相中用語言所闡釋有關苦的教法。

  雲何法智?

  謂于加行道中,觀察谛增上法智。

  什麼是法智?在加行道中,根據四聖谛的道理去觀察,所生起的智慧。

  雲何智忍?

  謂先觀察增上力故,于各別苦谛中,起現證無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是故名爲苦法智忍。

  什麼是智忍?由于在觀察中智慧慢慢加強,"于各別苦谛中",其實並沒有各別種種的苦谛,只是佛在其教法中說成有種種的差別,即有二苦、叁苦以及八苦等等。在修加行道中就去觀察這些各別的苦,最後"起現證無漏慧",證得"無漏智慧"--能解脫的智慧。在修道的過程中,智慧可分爲有漏慧與無漏慧,能使修行者在生死流轉中的智慧,叫做有漏的智慧;能使修行者朝向解脫的智慧,叫做無漏的智慧。

  "由此慧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是故名爲苦法智忍","舍"是放棄的意思。我們有很多煩惱,佛法中把它們分爲兩大種類:一是見所斷的煩惱,是指修行者見道時所放下思想上的執著;二是修所斷的煩惱,是指修行者在修行時慢慢清理的煩惱--貪嗔癡等。在此處的十六智中,見所斷的煩惱有四種:見苦、見集、見滅和見道。即于各別苦谛中觀察而生起無漏智,由此無漏智的緣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所以這個智慧稱爲苦法智忍。

  因爲苦法是佛的言教,在種種苦法中,修行者都能夠認同(忍),所以苦法智忍是各別分別苦谛,然而內心承受下來,確實是如此,叫做苦法智忍。

  雲何苦法智?

  謂忍無間,由此智故,于前所說煩惱,解脫而得作證,是名苦法智。

  什麼叫做苦法智?苦法智忍生起之後,一直維持住內心的認同

  --忍無間。由此智繼續修下去,于前所說煩惱,"解脫而得作證",修行者在苦法智忍的時候,他還沒有解脫而得作證,只是把心中的煩惱丟掉、舍掉。當他證得苦法智時,內心證實確實是如此,叫做苦法智。

  雲何苦類智忍?

  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爲苦類智忍。

  什麼叫做苦類智忍?苦法智生起之後,心繼續維持下去,無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之後,"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類"是指同類。對于修行者內心所證實、所證悟的這些法,即他斷除見所斷的一切煩惱,更進一步知道其他後來的聖者,也是同樣證悟到這種法,所以叫做苦類智忍。

  雲何苦類智?

  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是名苦類智。

  什麼叫做苦類智?修行者更進一步肯定這個智慧生起來,認爲前面的苦類智確定是如此,叫做苦類智忍。它們的差別是:苦法智忍,是因爲聽完了佛的教法而去修;修後內心對各別苦審定後,確定苦的道理是如此,然後生起苦法智,就是以其智慧去證實就是如此,即生起智慧,確實是如此。

  以上是四種智慧的次第,請弄清楚: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和苦類智。在一些阿毗達磨論師的分別是:所謂智,是指

  能知的智慧;所謂忍,就是對所知的法承認接受下來。所以智是指能知,忍是指所知的教法。我舉個例子:如果說廣超法師是佛。噢,你心中不能接受,就是你不能忍!那麼,如果說廣超法師是凡夫。噢,你心中能夠接受,那就是你能夠忍!所以,人家講的東西,你內心能夠接受,就是忍;如果你生起智慧,自心確實是如此,就是智。

  如是于余谛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

  如是對于其他的谛--集谛、滅谛和道谛中,也是一樣,隨其所應,各種忍、各種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都應當知道。在這個位中,修行者由法忍、法智是覺悟所取,即證悟到涅槃真如;由苦類智忍、苦類智是覺悟能取,即能夠覺悟的心。所以苦法忍、苦法智,就是修行者對法所生起的智慧。對佛所教導的教法,修行者內心接受,叫做法忍。修行者生起智慧,對于這些教法內心確定下來,並不是從別人聽聞得來而接受,叫做法智。而這些教法是指涅槃、真如的法,這是修行者覺悟所證悟的境,所以叫做覺悟所取。類忍、類智中的"類"是指同類,就是修行者是這個樣子覺悟,別人也是這個樣子覺悟,叫做類忍。修行者內心確實是如此,叫做類智。也就是說,法是指修行者所證悟的法;類是證悟的人--心,就是我是這個樣子,他人也是這個樣子,是針對證悟的人來說。所以修行者接受佛所教導的涅槃真如的教法,叫做法忍。當修行者證實了一分的智慧後,就生起法智。接著修行者承認了,內心也接受自己是這樣證悟的,別人也應該是這樣證悟的,這樣叫做類忍,即能證悟的心,就是能取。修行者內心肯定確實是如此,並不是別人教他的,叫做類智。

  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

  師父沒有解釋。

  如是十六心刹那,說名見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

  見道時要有這十六心。這十六心就是于所知的境界生起智慧,每個法都是一個刹那,即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等等,這十六心都是一個刹那而見道。也就是說,根據阿毗達磨中的分析,修行者見道時,這十六心要一刹那一刹那地生起來。

  一切道谛,由四種相應隨覺了,謂安立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

  本論說,修行者覺悟道谛的前進次第是:"安立"--聽聞到前人所闡釋的教法;然後"思惟"--進一步思惟、去修;結果"證受"--證悟到、確實是如此感受到;最後"圓滿"他所證悟的一切。

  雲何安立故?

  謂聲聞等,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爲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後得智,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什麼叫做安立?聲聞聖者阿羅漢等,隨自己所證悟到完全究竟之後,爲了令他人也能夠知道,然後由"後得智",根據阿毗達磨說,修行者修行覺悟所得的智慧可分爲兩方面:一是在證悟當時的智慧,此智慧屬于無分別智;二是過後要起心動念去分別他所證悟的情況,以其證悟後的智慧,用語言表達,更進一

  步地爲人解釋,此智慧叫做後得智。在佛法中,"身"表示集合的意思。名身,就是爲一個東西命名;句身,對名(那個東西)更進一步地描述,就是句子;文身,就是用…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