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道谛相。
道谛让修行者完成知苦、断集、证灭和修道四件事情。意思是说,道谛让修行者真正知道苦谛是什么,怎样真正能完成断集,怎样去证灭,怎样去修道。所以,在道谛中第一件事情是要知苦,不管修行者怎么努力地修行,如果他不知苦,都不在道谛的范围。比方说,有些人修净土宗,想要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否定净土宗),如果在他的心目中是向往到极乐世界后则永远安乐、永远快乐,那他是不知苦。因为在极乐世界还是生灭的,在那里还是要过生活的;凡是有生活、生灭,就是无常的、是苦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在那边也是苦的话,就是不知苦,如此修行,依道谛来说,这不在道里面。知苦后要断集,即修行者要去处理、解决他的种种业和烦恼等。证灭,即是证悟涅槃是怎么回事,然后要去修道,即完成三十七道品等。修行者去完成这些事,即是道谛。
所以佛法说,修行者要经常认清自己所修的是道还不是道,即所谓的是道非道。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任何的法门,如果是在道谛的范畴,这法门将引导他朝向知苦、断集、证灭和修道这条路前进。如果不是的话,这不称为道,不在道谛的范畴,比如密宗里有一种很威德的愤怒相的降魔修法,修此法只能说是菩萨道中的方便法门,这是为了要降伏别人(一些天魔外道),不是为了克服自己的烦恼。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有些是不能令修行者证灭,但是加强他某些能力,行菩萨道者要有种种的方便善巧、要利益众生,修这些法门是菩萨道的方便,不属于道谛的范畴。所以当修行者在修一种法门时,要认识它是道还是非道。如果是非道,修行者就要弄清楚要修它的目的是
什么。比方说,我为了要修学一些密宗的法,而学习藏文,那么,我学习藏文是非道。当你如此认识清楚道谛以后,就很容易辨别你所修的法门是不是在道上,这是很重要的。
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道有五种,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这是以修行者前进的次第来说的。为什么在这五种道中没有菩萨道?因为是这五种道加上菩萨的种种方便法门,总称为菩萨道。虽然道谛里没有包括菩萨的方便法门,但是在后期大乘的教法中,论师们也将菩萨道的修行次第解释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
何等资粮道?
谓诸异生所有尸罗,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观,正知而住。
在修资粮道中所有还没有证果的人--异生,即种种差异的众生,异生所修的"尸罗"--戒,即基本的从在家众所守的五戒,以及守持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乃至守持五百条的比丘尼戒。佛法说,我们的六根好像六个门口,修行者修行的第一步所要做的事,就是"守护根门",即心要在六根上用功,看住六根,不要让心从六根中跑出去,然后"饮食知量",吃东西时要知道自己的份量,不要贪多,也不要吃得太少,要调节饮食。"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古代印度人将时间分为六个时辰,即白天初、中、后,晚上也是初、中、后,那么,初夜、中夜、后夜,这三段时间是属于夜晚的时间,以现在时间的算法,初夜是傍晚六点到十点,中夜是十点到凌晨二点,后夜是凌晨二点到明
早六点。初夜和后夜,就是晚上十点以前,凌晨二点以后,不要睡觉,只在晚上十点到凌晨二点睡觉。修行者要克服五盖中的睡眠盖,就要调节睡眠,不要贪睡。"勤修止观",进一步修止、修观,即从定、慧这两方面着手修行。"正知而住",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心要安住在正知中。意思是说,修行者在修道时,要维持正念和正知这两种心。所谓正念,是指修行者要清楚自己现前的心念,不生起恶念;所谓正知,是指修行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念在做什么。比方说,修行者在静坐,坐着数呼吸,当数到一半,就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刚才数呼吸,然后转去念阿弥陀佛,如果当时他知道这个转变,就是有正念。但是他为什么会转念阿弥陀佛,他却不知道,没作选择,要转还是不要转,这是不正知。如果当他很清楚在数息时,念头要转换去念阿弥陀佛,他知道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应该回来数呼吸,这是有正知。修行者有正知必定要有正念,有正念不一定有正知。在我们修行时,开始要有能力保持正念,接着心中要很清楚是否应该作下一步的事情,如果有这种心念去观察,那就是有正知正念。
复有所余进习诸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以上的修行做好了,才进一步修习其他的善法,即进习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佛法说,我们可以从闻、思、修得到智慧,即从听闻中得到闻所成慧;从思考、思惟中得到思所成慧;从修行中证实有这回事,就是修所成慧。
修习此故,得成现观,解脱所依器性。
通过这种种的修行,就完成现观。所谓现观,是修行者的观法现前。比如修不净观,当不净观现前,就是得成现观。当修行
者解脱时,就要依靠这些东西作为资粮,所以这叫做资粮道。
修行者真正开始修行的第一步,是以善心修习资粮道,这就是专心持戒,守护六根,调节饮食、睡眠,然后修止、观,正知而住。同时还要修种种善法,进习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接着得成现观。也就是说,修行者在资粮道的修习过程中,是属于杂修。有些人可能花几世的时间来修资粮道,有些人只用一世的时间就完成,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很难说。但是,任何人开始修道,必定要做这阶段的修行。有些人在这生中没有经过资粮道的修行,这可能是他在前生已完成了。
何等加行道?
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资粮道。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抉择分善根,谓暖法、顶法、顺谛忍法、世第一法。
加行道就是暖法、顶法、顺谛忍法和世第一法。有些资粮道的部分是属于加行道,有些加行道的部分不属于资粮道,其分别是:加行道是依定慧,即修定、修慧为主;资粮道是依善心来修,即修行者持戒、守护六根、饮食知量、调节睡眠,此时他的心还没有定下来。另外,资粮道多数在修福德,好像持戒和守护六根,即修善业,不要造恶业,不做错事;加行道就是完成资粮道中种种的修行,不再做这些修行后,其修行的重点是在修定、慧这两方面了。所以说,资粮道中的修止观,正知而住,是属于加行道的一部分,但是,加行道所修的一些法门,资粮道中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加行道中依定心来修,资粮道中还没完成定心。在加行道中没有进习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因为这些是在资粮道中修的。如果修行者在修加行道时到处跑来跑去听闻佛法,那他修止观怎能成就定心(三摩地)呢?这样就修错了。所以在修加行道时,要专心修定慧,真正的走
向一个修法去修了。
已经积集了资粮道的修行者,"所有顺抉择分善根","抉择"是用智慧心去分别、判断、思考、选择,即修止观。"顺抉择分善根",顺着修止观的善根,即所谓的暖法、顶法、顺谛忍法和世第一法。
从以下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修法的最大差别是:暖法是"明得",顶法是"增得",顺谛忍法是"一分已入随顺",世第一法是"无间心",它们都是针对三摩地钵罗若(定慧)来说的,即定慧一起修观。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止观的时候,得到了三摩地(三昧或定),所以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定,在修止观的过程中修观也可以得到定。在修止观中所得到的定,叫做三摩地钵罗若。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加行道的过程中,要在止观上用功夫。比方说,修密宗中的四加行--要念咒多少遍、要做大礼拜多少遍……这不是加行道,是资粮道。
云何暖法?
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修行者修加行道是要在自心中内证,不是往外面去修习东西,那么,要内证什么呢?"各别内证于诸谛中","诸谛"是指四圣谛,即修行者各别去仔细的思惟、分别,观察四圣谛中的生灭、苦、无常、无我的道理。当他如此观察时,生起三摩地,这就证实了他内心已经对这些佛法道理有深刻的体验了,此时的他即得到暖法。不管一个人了解了多少佛法,也不管他怎么去思惟,如果在当时没有生起定,就是连暖法都没有生起。又比方外道以练气功来修禅定,在禅定中得到三摩地时,他并不是在观察四圣谛所讲的佛法道理,这也不属于暖法的范围。"及彼
相应等法",修行者得到暖法时,除了三摩地生起外,同时也生起其他相应的善的心法,比如修行者当时远离了五盖,心就有正知正念等。
云何顶法?
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增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修行者在各别内证于诸谛中得到三摩地后,其三摩地更进一步增长,此时他得到顶法,跟着其他相应的法也生起来。
云何顺谛忍法?
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一分已入随顺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当修行者修学佛法,去修去观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心中对佛所讲的道理不同意,不能接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甚至反对,这是他"不能忍"。比如我说"佛是圣者",你内心同意,没有反对,心里很顺畅,完全接受,这就是"忍"。所以说,当修行者完全确定是如此,接受佛所说的道理,即是忍。那么,当修行者各别去仔细的思惟、分别,观察四圣谛中的生灭、苦、无常、无我的道理,当他如此观察时,不只生起三摩地,而且能够出进自如,即随时能够生起三摩地,而此时的他对佛所说的四圣谛中的种种道理,完全同意、接受,没有反对,叫做顺谛忍法。
云何世第一法?
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无间心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修行者对于四圣谛的道理,生起"无间心三摩地钵罗","无间心",即心中一念、一念,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是如此。"无间心三摩…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