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說道谛相。

  道谛讓修行者完成知苦、斷集、證滅和修道四件事情。意思是說,道谛讓修行者真正知道苦谛是什麼,怎樣真正能完成斷集,怎樣去證滅,怎樣去修道。所以,在道谛中第一件事情是要知苦,不管修行者怎麼努力地修行,如果他不知苦,都不在道谛的範圍。比方說,有些人修淨土宗,想要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否定淨土宗),如果在他的心目中是向往到極樂世界後則永遠安樂、永遠快樂,那他是不知苦。因爲在極樂世界還是生滅的,在那裏還是要過生活的;凡是有生活、生滅,就是無常的、是苦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在那邊也是苦的話,就是不知苦,如此修行,依道谛來說,這不在道裏面。知苦後要斷集,即修行者要去處理、解決他的種種業和煩惱等。證滅,即是證悟涅槃是怎麼回事,然後要去修道,即完成叁十七道品等。修行者去完成這些事,即是道谛。

  所以佛法說,修行者要經常認清自己所修的是道還不是道,即所謂的是道非道。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任何的法門,如果是在道谛的範疇,這法門將引導他朝向知苦、斷集、證滅和修道這條路前進。如果不是的話,這不稱爲道,不在道谛的範疇,比如密宗裏有一種很威德的憤怒相的降魔修法,修此法只能說是菩薩道中的方便法門,這是爲了要降伏別人(一些天魔外道),不是爲了克服自己的煩惱。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有些是不能令修行者證滅,但是加強他某些能力,行菩薩道者要有種種的方便善巧、要利益衆生,修這些法門是菩薩道的方便,不屬于道谛的範疇。所以當修行者在修一種法門時,要認識它是道還是非道。如果是非道,修行者就要弄清楚要修它的目的是

  什麼。比方說,我爲了要修學一些密宗的法,而學習藏文,那麼,我學習藏文是非道。當你如此認識清楚道谛以後,就很容易辨別你所修的法門是不是在道上,這是很重要的。

  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道有五種,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這是以修行者前進的次第來說的。爲什麼在這五種道中沒有菩薩道?因爲是這五種道加上菩薩的種種方便法門,總稱爲菩薩道。雖然道谛裏沒有包括菩薩的方便法門,但是在後期大乘的教法中,論師們也將菩薩道的修行次第解釋成: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

  何等資糧道?

  謂諸異生所有屍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

  在修資糧道中所有還沒有證果的人--異生,即種種差異的衆生,異生所修的"屍羅"--戒,即基本的從在家衆所守的五戒,以及守持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乃至守持五百條的比丘尼戒。佛法說,我們的六根好像六個門口,修行者修行的第一步所要做的事,就是"守護根門",即心要在六根上用功,看住六根,不要讓心從六根中跑出去,然後"飲食知量",吃東西時要知道自己的份量,不要貪多,也不要吃得太少,要調節飲食。"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古代印度人將時間分爲六個時辰,即白天初、中、後,晚上也是初、中、後,那麼,初夜、中夜、後夜,這叁段時間是屬于夜晚的時間,以現在時間的算法,初夜是傍晚六點到十點,中夜是十點到淩晨二點,後夜是淩晨二點到明

  早六點。初夜和後夜,就是晚上十點以前,淩晨二點以後,不要睡覺,只在晚上十點到淩晨二點睡覺。修行者要克服五蓋中的睡眠蓋,就要調節睡眠,不要貪睡。"勤修止觀",進一步修止、修觀,即從定、慧這兩方面著手修行。"正知而住",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心要安住在正知中。意思是說,修行者在修道時,要維持正念和正知這兩種心。所謂正念,是指修行者要清楚自己現前的心念,不生起惡念;所謂正知,是指修行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念在做什麼。比方說,修行者在靜坐,坐著數呼吸,當數到一半,就念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麼,剛才數呼吸,然後轉去念阿彌陀佛,如果當時他知道這個轉變,就是有正念。但是他爲什麼會轉念阿彌陀佛,他卻不知道,沒作選擇,要轉還是不要轉,這是不正知。如果當他很清楚在數息時,念頭要轉換去念阿彌陀佛,他知道不應該做這件事情,應該回來數呼吸,這是有正知。修行者有正知必定要有正念,有正念不一定有正知。在我們修行時,開始要有能力保持正念,接著心中要很清楚是否應該作下一步的事情,如果有這種心念去觀察,那就是有正知正念。

  複有所余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以上的修行做好了,才進一步修習其他的善法,即進習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佛法說,我們可以從聞、思、修得到智慧,即從聽聞中得到聞所成慧;從思考、思惟中得到思所成慧;從修行中證實有這回事,就是修所成慧。

  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通過這種種的修行,就完成現觀。所謂現觀,是修行者的觀法現前。比如修不淨觀,當不淨觀現前,就是得成現觀。當修行

  者解脫時,就要依靠這些東西作爲資糧,所以這叫做資糧道。

  修行者真正開始修行的第一步,是以善心修習資糧道,這就是專心持戒,守護六根,調節飲食、睡眠,然後修止、觀,正知而住。同時還要修種種善法,進習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接著得成現觀。也就是說,修行者在資糧道的修習過程中,是屬于雜修。有些人可能花幾世的時間來修資糧道,有些人只用一世的時間就完成,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很難說。但是,任何人開始修道,必定要做這階段的修行。有些人在這生中沒有經過資糧道的修行,這可能是他在前生已完成了。

  何等加行道?

  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抉擇分善根,謂暖法、頂法、順谛忍法、世第一法。

  加行道就是暖法、頂法、順谛忍法和世第一法。有些資糧道的部分是屬于加行道,有些加行道的部分不屬于資糧道,其分別是:加行道是依定慧,即修定、修慧爲主;資糧道是依善心來修,即修行者持戒、守護六根、飲食知量、調節睡眠,此時他的心還沒有定下來。另外,資糧道多數在修福德,好像持戒和守護六根,即修善業,不要造惡業,不做錯事;加行道就是完成資糧道中種種的修行,不再做這些修行後,其修行的重點是在修定、慧這兩方面了。所以說,資糧道中的修止觀,正知而住,是屬于加行道的一部分,但是,加行道所修的一些法門,資糧道中是沒有的。爲什麼呢?因爲加行道中依定心來修,資糧道中還沒完成定心。在加行道中沒有進習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因爲這些是在資糧道中修的。如果修行者在修加行道時到處跑來跑去聽聞佛法,那他修止觀怎能成就定心(叁摩地)呢?這樣就修錯了。所以在修加行道時,要專心修定慧,真正的走

  向一個修法去修了。

  已經積集了資糧道的修行者,"所有順抉擇分善根","抉擇"是用智慧心去分別、判斷、思考、選擇,即修止觀。"順抉擇分善根",順著修止觀的善根,即所謂的暖法、頂法、順谛忍法和世第一法。

  從以下的論文中,可以看出這四個修法的最大差別是:暖法是"明得",頂法是"增得",順谛忍法是"一分已入隨順",世第一法是"無間心",它們都是針對叁摩地缽羅若(定慧)來說的,即定慧一起修觀。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止觀的時候,得到了叁摩地(叁昧或定),所以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時候,也可以得到定,在修止觀的過程中修觀也可以得到定。在修止觀中所得到的定,叫做叁摩地缽羅若。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加行道的過程中,要在止觀上用功夫。比方說,修密宗中的四加行--要念咒多少遍、要做大禮拜多少遍……這不是加行道,是資糧道。

  雲何暖法?

  謂各別內證于諸谛中,明得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修行者修加行道是要在自心中內證,不是往外面去修習東西,那麼,要內證什麼呢?"各別內證于諸谛中","諸谛"是指四聖谛,即修行者各別去仔細的思惟、分別,觀察四聖谛中的生滅、苦、無常、無我的道理。當他如此觀察時,生起叁摩地,這就證實了他內心已經對這些佛法道理有深刻的體驗了,此時的他即得到暖法。不管一個人了解了多少佛法,也不管他怎麼去思惟,如果在當時沒有生起定,就是連暖法都沒有生起。又比方外道以練氣功來修禅定,在禅定中得到叁摩地時,他並不是在觀察四聖谛所講的佛法道理,這也不屬于暖法的範圍。"及彼

  相應等法",修行者得到暖法時,除了叁摩地生起外,同時也生起其他相應的善的心法,比如修行者當時遠離了五蓋,心就有正知正念等。

  雲何頂法?

  謂各別內證于諸谛中,明增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修行者在各別內證于諸谛中得到叁摩地後,其叁摩地更進一步增長,此時他得到頂法,跟著其他相應的法也生起來。

  雲何順谛忍法?

  謂各別內證于諸谛中,一分已入隨順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當修行者修學佛法,去修去觀的時候,往往會産生很多矛盾,心中對佛所講的道理不同意,不能接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甚至反對,這是他"不能忍"。比如我說"佛是聖者",你內心同意,沒有反對,心裏很順暢,完全接受,這就是"忍"。所以說,當修行者完全確定是如此,接受佛所說的道理,即是忍。那麼,當修行者各別去仔細的思惟、分別,觀察四聖谛中的生滅、苦、無常、無我的道理,當他如此觀察時,不只生起叁摩地,而且能夠出進自如,即隨時能夠生起叁摩地,而此時的他對佛所說的四聖谛中的種種道理,完全同意、接受,沒有反對,叫做順谛忍法。

  雲何世第一法?

  謂各別內證于諸谛中,無間心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修行者對于四聖谛的道理,生起"無間心叁摩地缽羅","無間心",即心中一念、一念,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是如此。"無間心叁摩…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