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是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住可得。所以在这里的"灭",并非指生灭的灭,是指没有生灭的意思。
何故此灭,复名难见?
超过肉眼天眼境故。
以佛法说,修行者是以智慧证悟灭,即以慧眼看到灭。如果一个人用肉眼,或者天眼是没办法知道灭这回事的,所以说很难见到、很难知道。
何故此灭,复名不转?
永离诸趣差别转故。
佛法将众生称为异生,"异"是差异的异,即种种的差别。当修行者证悟灭后,就不会在六道五趣中轮转,不属于任何一趣,所以永离诸趣。
何故此灭,名不卑屈?
离三爱故。
佛法说世间存在着三有--欲有、色有和无色有,众生对这三有(三界)生起贪爱--欲界的爱、色界的爱和无色界的爱(三爱)。如果修行者修禅定,其心远离了欲界的爱,但是在定中对境界感受喜、乐等等,如此就产生色界与无色界的爱。如果一个人有爱,其心就要卑屈,要向人家低头,即自己甘愿低人一级,委屈在人家之下。好像一个人对某某人有爱,就愿意承
受其所爱的人污辱及所做令他不高兴的事。又好像妈妈爱孩子,即使孩子打她一下,她也不介意,也甘愿被孩子打。当一个人有三有的爱,就有卑屈的心。为什么这个灭叫做不卑屈呢?因为修行者已经离开了三爱。
何故此灭,复名甘露?
离蕴魔故。
佛法中的甘露,是指能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良药。为什么灭叫做甘露,是因为离蕴魔的缘故。即众生执著五蕴,以它为生命、为生活;五蕴身心缠住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所以佛把它称为魔。修行者证悟灭时,好像吃了良药--甘露,医治好了五蕴这种疾病,远离了五蕴魔。
何故此灭,复名无漏?
永离一切烦恼魔故。
什么叫做有漏、无漏?能令你生起烦恼的法(事情),称为有漏;反之,不会令你生起烦恼的法,称为无漏。修行者证悟灭之后,就不会再生起烦恼了,所以灭又称为无漏。
何故此灭,复名舍宅?
无罪喜乐所依事故。
众生流浪生死,是因为造了种种罪业,所以在生死中来来去去,就好像无家可归一样。修行者证悟灭之后,不再生死中流浪,就好像回到了家,所以涅槃又称为舍宅。
何故此灭,复名洲渚?
三界隔绝故。
佛法中将众生的生死轮转,形容犹如在"有海"中,即众生好像在生死的大海中浮沉。当修行者出离了生死,就有如超出了大海,登陆了。灭又名洲渚。所谓洲,是一块大陆地和附近岛屿的总称;所谓渚,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所以洲渚,就是陆地。"谓三界隔绝故",他不在三界生死海中轮转生死了。
何故此灭,复名弘济?
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
所谓弘济,是广大的救济。为什么灭又叫做弘济?因为如果世间人有什么灾难,就要伸出援手救济他们。我们在生死流转中遇到种种苦的灾难,因为证悟灭就能够得救,所以称灭为弘济。
何故此灭,复名皈依?
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
佛法中所指的皈依,即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的真正目的,其实是皈依涅槃寂静(灭)。所以皈依佛,就要像佛那样证悟灭;皈依法,就要证悟到灭的真理;皈依僧,就是向僧学习,最终也要证悟灭。皈依的真正趣向,就是要皈依灭。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涅槃以外,其他一切都是生灭虚妄的,所以灭--证悟涅槃,就没有虚妄了。皈依三宝最终是皈依清净的法,而这个法就是灭。
何故此灭,名胜归趣?
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
"胜"是殊胜,"归趣"是心想的趣向。"最胜圣性"是最殊胜的圣人都要去的地方。灭是最殊胜的归趣,即涅槃是最殊胜的归趣。
何故此灭,复名不死?
永离生故。
"不死"是修行者再也没有生了,所以灭叫做不死。
何故此灭,名无热恼?
永离一切烦恼热故,永离一切求不得苦大热恼故。
"热恼"是心执著外境,使得身心一直不安,觉得身体有烦热的现象。修行者证悟灭后,永离了贪嗔痴,再也没有因为这些烦恼所引起执著的恼热。
何故此灭,名无炽然?
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
"炽然"是身体像火一样炽热,心中烦恼自然生起,不自在,要这样、要那样,身心很烦很热,不知如何是好。修行者证悟灭后,就"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
何故此灭,复名安稳?
离怖畏住所依处故。
众生依身心而住,因而有老、病、死等种种的怖畏,即怕身体老了、坏了,担心身体不行了等等,甚至死时害怕身体会不会在世间不见了。修行者证悟灭后,就知道没有这一回事,永离了这种种的怖畏,就觉得安稳。
何故此灭,复名清凉?
诸利益事所依处故。
一切利益的事,都因为灭而生起,所以修行者证悟灭后而得到清凉。"诸利益事"就是善法,当修行者证悟灭后,其所有善的心所全都生起,内心愉快、清凉。
何故此灭,复名乐事?
第一义乐事故。
佛法说,你所认为的快乐是"受"所告诉你的,这可分为:身受与心受。也就是说,你所感受到世间所有快乐的事情,如果不是身,就是心告诉你的,此种感受只是一种生灭的心念,所以不是最殊胜的快乐。修行者证悟灭后,才是"第一义乐事"--最殊胜、最正确的乐,此是出世间的乐,即证悟涅槃的乐。而这个乐不是感受,但也称它为乐事,所以佛经上说:"证悟涅槃,涅槃最乐。"这个乐不是在感受上的乐,而是名称上说它最乐,再也没有苦了。
何故此灭,名趣吉祥?
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
如果世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而陆陆续续有更多更好的事情出现,那么,那件事情是吉祥的。同样的,修行者证悟灭后,道自然而来,所以灭叫做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为了证悟灭,修道的种种方法很容易做,一样一样很容易现前,好像修行者所修的道--八正道全都来了。
佛法中说,苦、集、灭、道,其次序为什么不是苦、集、道、灭呢?我们认为应该要知道苦,要断集,集断了,就要修道,修道就证悟灭。为什么佛却说成苦、集、灭、道?有人解释为:修行者证悟灭后,接着他要继续维持着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修道的法。也就是说,修行者证悟灭后,道还是要继续持续着,并不是证悟后道就没有、不必了。如此,阿罗汉就在八正道中继续生活。当修行者修道时,要尽力维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何故此灭,复名无病?
永离一切障碍病故。
佛法说,我们的身心都是病,给我们带来种种的障碍。修行者证悟灭后,远离了身心的障碍,他就没有病了。
何故此灭,复名不动?
永离一切散动故。
佛法说,凡是有境界,都是散动的,甚至于入了甚深的定,乃至入灭尽定,还是有散动。为什么呢?因为有出有入就是散动。
修行者证悟灭后,远离了这一切的境界,连出、进都没有了,就远离了一切散动。
何故此灭,复名涅槃?
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
修行者证悟涅槃之后,就证悟没有生灭相,没有一切相可得,这也称为寂灭(寂静),没有东西可生了,此时才是真正的大安乐所住的地方,所以灭,又称为涅槃。涅槃是古印度语,意思是圆满,并非佛教专有名词。佛教用语--涅槃,有另外的意思,即不生不灭。所以中国佛教的译经师把涅槃翻译为圆寂,意思是:圆满的寂静。
何故此灭,复名无生?
离续生故。
什么叫做续生?一个人死后,到下一生的生前的中间,还要继续生下去,这就是佛法所说,一个人死后,当时称为持有;然后变成中阴状态,称为中有。这持有、中有就是所谓的续生,过后才变成生有,即下一生的生开始了。也就是说,从他一生到死之前的那一段,叫做续生。修行者证悟灭后,他连相续的生--持有、中有,现在都没有了。
何故此灭,复名无起?
永离此后渐生起故。
"渐生起"是指生有,也称为后有,即众生入胎时,胚胎逐渐成
长成形,也就是投胎转世慢慢成长。持有、中有不是渐生,它是变化生,一下子出现的。修行者证悟灭后,他就没有了持有、中有,甚至连生有也没有了。
何故此灭,复名无造?
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
这里是指造、作。那什么在造、作呢?是烦恼在造、作。烦恼造、作两件事情:一是烦恼引发出过去世业--造;二是现前的果报兑现时,烦恼再加作某些东西--作。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他就无造、无作,即他的烦恼再也不引发出过去的业,也不再加造作的心于现前的一切业了。
何故此灭,复名不生?
永离未来相续生故。
为什么此灭又叫做不生?因为"永离未来相续生故",即这一生死的时候,要生下一生,在这段时间里,叫做续生。那么,未来的续生,即是一世一世的续生,所以无生是指现在死后再也不生了。不生是指将来统统也没有了。
如是灭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灭可以这四种行相来认识:一、灭相,二、静相,三、妙相,四、离相。
云何灭相?
烦恼离系故。
什么是灭相?没有烦恼了。
云何静相?
苦离系故。
什么是静相?没有苦了。为什么是苦呢?因为凡是有生灭的,都是苦。"静"就是寂静,这是没有生灭得到的,所以离苦,即行苦没有了。
云何妙相?
乐静事故。
什么是妙相?此妙相是指"乐",因为在灭中最难形容、最微妙的是乐。
云何离相?
常利益事故。
什么是离相?修行者证悟灭,再也没有所谓的种种生灭、苦恼缠住,他所得到的都是一切利益的事。此利益的事是指没有生灭的事。
在此用种种的名词来解释灭的差别相,让你去想象去了解灭是什么一回事,但是,就如前面所说,灭谛不可以种种相得到。
云何道谛?
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