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4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戏论的,但是,如果我们听闻佛法后,建立起生灭的世间,然后建立起不生不灭的涅槃,这就是戏论;接着分别不生不灭的涅槃与生灭有什么不同,这更加戏论了。这就是利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根来思惟所得的结论,根据佛法说,你又落入六根的境界(戏论)中,被它所蒙骗了。所以要了解涅槃,就要远离六根的戏论。

  乃至有六处可有诸戏论,六处既灭绝诸戏论,即是涅槃。

  甚至于在六处里处理任何问题,即在六根中接触任何东西、了解东西而得到知识,都是戏论。当修行者再也不在六根作用,再也不用六根,没有觉得它的存在,那时候所有的戏论都没有了,这就是涅槃。所以说灭谛是很深很深的。

  何等世俗故?

  灭分为:假的灭与真的灭。假的灭就是世俗的灭;真的灭就是胜义的灭。

  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槃。

  修行者在修道时,可分为: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世间道就是修禅定:一是色界的禅定,即初禅(初静虑)、二禅(第二静虑)、三禅(第三静虑)、四禅(第四静虑);二是无色界的禅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及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什么把修禅定称为道呢?因为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修行者一分一分地将烦恼暂时降伏--如果修行者能进入初禅,则暂时降伏五盖--贪、嗔、睡眠、掉举和疑;进入二禅则暂时降伏觉、观的心;进入三禅则暂时降伏喜的心;进入四禅则暂时降伏乐的心;进入了无色界定,则暂时降伏了色界的知觉,如进入空无边处定则暂时降伏色的想、方位的想等等。如此一步一步地降伏烦恼,也是一步一步地灭(一种相似的灭)。所谓世间道,是"摧伏种子所得灭",暂时降伏业力的种子所得到的灭,所以佛称它为彼分涅槃。所谓彼分,是很多、一个又一个的意思。

  何等胜义故?

  谓以圣慧,永拔种子所得灭。

  胜义灭是以"圣慧"--圣人的智慧(最少证悟初果的智慧),将业习、烦恼--贪嗔痴的种子全都拔除而得到的灭。

  何等不圆满故?

  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灭的层次有圆满与不圆满的差别。什么是不圆满的灭?谓"诸有学",指初果、二果以及三果圣者,因为他们对灭证悟得不够彻底,还需要继续学习。预流果(初果)是预入圣流,即预入圣人的果位,根据小乘的教法,这些证悟的圣者,最多来回人间七次,就能够证悟涅槃;一来果圣者还有来回一次的生死;不还果圣者今生去世了,不再来人间,因为他还有一些烦恼,就到色界天上去证悟阿罗汉果。因为他们所证悟的灭还不彻底,所以说不圆满。

  何等圆满故?

  谓诸无学阿罗汉果摄等所有灭。

  什么是圆满的灭?阿罗汉圣者所证悟的灭才是圆满的。

  灭谛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胜义)的层次,出世间道中又分为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四果的层次。

  何等无庄严故?

  谓慧解脱阿罗汉所有灭。

  何等有庄严故?

  谓俱分解脱三明六通阿罗汉等所有灭。

  证悟阿罗汉的圣者可分为两种类:一是慧解脱阿罗汉,二是俱解脱阿罗汉,也称为俱分解脱阿罗汉。所谓俱解脱,是定与慧皆解脱。慧解脱阿罗汉没有三明六通,俱解脱阿罗汉则有,那么,庄严与否,就以这三明六通为准绳,具有三明六通的俱解脱阿罗汉所证悟的灭是庄严的;反之,没有三明六通的慧解脱阿罗汉所证悟的灭是不庄严的。

  一、六通:即是六种神通(后有详释)。

  二、三明:有些阿罗汉更具有三明的能力。

  1、宿命明: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事的前因后果。例如:某人过去世做蛇,他知道其为蛇的前因后果,这是宿命明的能力。

  2、天眼明: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其天眼清净,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事的前因后果。

  3、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

  佛住世的时候,有些阿罗汉完全没有神通,这就是他们不庄严。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必定是俱解脱阿罗汉,能够入灭尽定,因为神通是由定力所引发,所以才能够引发出三明六通。慧解脱阿罗汉只能入其他的禅定,没办法入灭尽定。根据经典说,甚至有些修行者不修禅定,也能证阿罗汉果,这些圣者就是慧解脱阿罗汉。

  何等有余故?

  谓有余依灭。

  以有余与无余来分别灭谛。什么是有余依灭?众生依身心来活动,证悟阿罗汉的圣者还有身心在运作,我们说此圣者证悟有余涅槃,即是有余依灭。

  何等无余故?

  谓无余依灭。

  什么是无余依灭?当证悟有余涅槃的圣者的身心在今生不继续了,此是他证悟到无余涅槃,即是无余依灭。

  

  何等最胜故?

  谓佛菩萨无住涅槃摄所有灭,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什么是最殊胜的灭?佛与菩萨证悟大乘所谓的无住涅槃,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当菩萨证悟无住涅槃之后,在世间生死来去,心无所住,但是,他还是要随着业的因缘来度众生。根据大乘佛法说,当菩萨证悟无住涅槃,至少是八地或以上果位的菩萨。经典说,这类的菩萨有时可在某个地方随着众生的机缘示现成佛道,好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则现什么身来度化他们。这就是菩萨证悟无住涅槃的自在。所以佛与菩萨证悟的无住涅槃所了解的灭是最殊胜的,他们能够无时无刻去利益一切有缘的众生。

  何等差别故?

  谓无余永断、永出、永吐、尽、离欲、灭、寂静、没等。

  前面讲的几种分别灭谛,现在以上述种种的差别去认识灭。

  何故名无余永断?

  由余句故。

  为什么叫做无余永断?由于以下的种种全都没有了,所以称为无余永断。

  

  何故名永出?

  永出诸缠故。

  为什么叫做永出?永出诸缠的缘故。佛法以不同角度来看烦恼是什么一回事,有时候把烦恼称为缠,有时候则把烦恼称为随眠。当我们现前生起来的烦恼,它能够缠住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自在,所以"诸缠",是指现前已经生起来的种种烦恼。"永出诸缠",证悟灭者已生起的烦恼已经离开他,不在他的身边了。

  何故名永吐?

  永吐随眠故。

  为什么叫做永吐?永吐随眠的缘故。有些烦恼与睡眠一样,还没有运作,但是,不等于它不能动,它只是暂时不生起;当睡醒时则会动起来,所以随眠,是指潜伏在心灵深处,还没有生起来的烦恼。"永吐随眠",证悟灭者还没有生起来的烦恼也没有了。"吐",比喻使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好像东西一样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何故名尽?

  见道对治得离系故。何故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

  我们的烦恼可分为见道与修道所对治的烦恼。当修行者见道时,就远离了某些思想上错误的烦恼;进一步他就修道,当他

  修道时更加离开行为上的烦恼,即心里的行为--贪嗔痴等。这两种都在"离系",但是,为什么一个叫做"尽"?另一个叫做"离欲"呢?其差别是:修行者见道时,不是一分一分地断除,而是一下子转变,即一次顿断(尽)某些思想上所应断的烦恼;修道时是慢慢地远离、修、对治,即渐次地一步一步去离欲--离开行为上所应断的烦恼。

  何故名灭?

  当来彼果苦不生故。

  为什么叫做灭?灭,并不是指不生现在的果,是指将来不会生苦的果。也就是说,当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的时候,其所证悟的灭要完成:一是将来的苦报没有了,二是以下的寂静。

  何故名寂静?

  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为什么叫做寂静?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现在还活着,继续受到果报--苦果,但是其心不苦了。上述的灭是指不生将来的苦果,而寂静也是灭,是现前的果报,因心不生起苦,所以不叫做灭,叫做寂静,因为苦的果报还再生灭。

  以一个证悟的阿罗汉来看,他所受的现前的一切果报都是苦果,甚至于他现前吃饭、睡觉的行为都是苦。他并没有灭除这些现前的苦报,是他的心苦没有了。但是他将来就没有苦的果报。所以对于苦的灭除,阿罗汉再也不生起将来苦的果报,但是现前苦的果报还要继续,当时其心不苦,即"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在部派佛教中产生了一件事

  情:大约在佛涅槃二百年后,有个比丘叫做大天,他讲出五件事情,当时其他部派的一些阿罗汉否定他是阿罗汉,只有大天比丘的随从承认他是阿罗汉,他也解释为什么他是阿罗汉,但是,为什么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大天五事",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对"苦"的诠释。有一天,大天比丘在睡觉时做梦,在梦中竟然大喊苦啊,苦啊……梦醒后弟子问他:"您证悟阿罗汉果了,心还有苦吗?"他就解释……在此处的"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阿罗汉于现法中心再也不苦了,所以阿罗汉知道世间是苦的,在感受世间种种的苦时,其心不觉得苦。但是大天比丘自认是阿罗汉,他说在某种情况底下,他还可以感受到心苦,在梦中就如此喊苦,这就是苦的现前,心感受到苦了。

  何故名没?

  余所有事永灭没故。

  为什么叫做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余",是将来剩下的事。过去造业使你将来又再继续有果报,意思是:你过去所造的种种业,再也不会生起将来的"余"--五蕴身心。即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其过去所造的种种业,就不会感应到种种果报--将来的身心,这就是没。

  何故此灭,复名无为?

  离三相故。

  佛把世间的一切法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有造作、有生灭的,即因缘造作生灭;无为法是没有造作、没有因缘在造作,所以它要离法的三相--生、住、灭。佛法说,凡是因缘所作的有为法,必定有生、灭,在生与灭之间,法要停留一

  段时间--住,所以有时也说法有四相--生、住、异、灭。修行者证悟灭,知道…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