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4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戲論的,但是,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後,建立起生滅的世間,然後建立起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就是戲論;接著分別不生不滅的涅槃與生滅有什麼不同,這更加戲論了。這就是利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根來思惟所得的結論,根據佛法說,你又落入六根的境界(戲論)中,被它所蒙騙了。所以要了解涅槃,就要遠離六根的戲論。

  乃至有六處可有諸戲論,六處既滅絕諸戲論,即是涅槃。

  甚至于在六處裏處理任何問題,即在六根中接觸任何東西、了解東西而得到知識,都是戲論。當修行者再也不在六根作用,再也不用六根,沒有覺得它的存在,那時候所有的戲論都沒有了,這就是涅槃。所以說滅谛是很深很深的。

  何等世俗故?

  滅分爲:假的滅與真的滅。假的滅就是世俗的滅;真的滅就是勝義的滅。

  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滅,是故世尊別名說爲彼分涅槃。

  修行者在修道時,可分爲:世間道與出世間道。世間道就是修禅定:一是色界的禅定,即初禅(初靜慮)、二禅(第二靜慮)、叁禅(第叁靜慮)、四禅(第四靜慮);二是無色界的禅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及非想非非想處定。爲什麼把修禅定稱爲道呢?因爲在修禅定的過程中,修行者一分一分地將煩惱暫時降伏--如果修行者能進入初禅,則暫時降伏五蓋--貪、嗔、睡眠、掉舉和疑;進入二禅則暫時降伏覺、觀的心;進入叁禅則暫時降伏喜的心;進入四禅則暫時降伏樂的心;進入了無色界定,則暫時降伏了色界的知覺,如進入空無邊處定則暫時降伏色的想、方位的想等等。如此一步一步地降伏煩惱,也是一步一步地滅(一種相似的滅)。所謂世間道,是"摧伏種子所得滅",暫時降伏業力的種子所得到的滅,所以佛稱它爲彼分涅槃。所謂彼分,是很多、一個又一個的意思。

  何等勝義故?

  謂以聖慧,永拔種子所得滅。

  勝義滅是以"聖慧"--聖人的智慧(最少證悟初果的智慧),將業習、煩惱--貪嗔癡的種子全都拔除而得到的滅。

  何等不圓滿故?

  謂諸有學、或預流果攝、或一來果攝、或不還果攝等所有滅。

  滅的層次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什麼是不圓滿的滅?謂"諸有學",指初果、二果以及叁果聖者,因爲他們對滅證悟得不夠徹底,還需要繼續學習。預流果(初果)是預入聖流,即預入聖人的果位,根據小乘的教法,這些證悟的聖者,最多來回人間七次,就能夠證悟涅槃;一來果聖者還有來回一次的生死;不還果聖者今生去世了,不再來人間,因爲他還有一些煩惱,就到色界天上去證悟阿羅漢果。因爲他們所證悟的滅還不徹底,所以說不圓滿。

  何等圓滿故?

  謂諸無學阿羅漢果攝等所有滅。

  什麼是圓滿的滅?阿羅漢聖者所證悟的滅才是圓滿的。

  滅谛有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勝義)的層次,出世間道中又分爲初果、二果、叁果以及四果的層次。

  何等無莊嚴故?

  謂慧解脫阿羅漢所有滅。

  何等有莊嚴故?

  謂俱分解脫叁明六通阿羅漢等所有滅。

  證悟阿羅漢的聖者可分爲兩種類:一是慧解脫阿羅漢,二是俱解脫阿羅漢,也稱爲俱分解脫阿羅漢。所謂俱解脫,是定與慧皆解脫。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叁明六通,俱解脫阿羅漢則有,那麼,莊嚴與否,就以這叁明六通爲准繩,具有叁明六通的俱解脫阿羅漢所證悟的滅是莊嚴的;反之,沒有叁明六通的慧解脫阿羅漢所證悟的滅是不莊嚴的。

  一、六通:即是六種神通(後有詳釋)。

  二、叁明:有些阿羅漢更具有叁明的能力。

  1、宿命明: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過去世的事,也能知其事的前因後果。例如:某人過去世做蛇,他知道其爲蛇的前因後果,這是宿命明的能力。

  2、天眼明: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其天眼清淨,能夠看到未來一切事的前因後果。

  3、漏盡明:阿羅漢聖者知道自己斷除所有的煩惱,同時也知道他人的煩惱斷除了。

  佛住世的時候,有些阿羅漢完全沒有神通,這就是他們不莊嚴。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必定是俱解脫阿羅漢,能夠入滅盡定,因爲神通是由定力所引發,所以才能夠引發出叁明六通。慧解脫阿羅漢只能入其他的禅定,沒辦法入滅盡定。根據經典說,甚至有些修行者不修禅定,也能證阿羅漢果,這些聖者就是慧解脫阿羅漢。

  何等有余故?

  謂有余依滅。

  以有余與無余來分別滅谛。什麼是有余依滅?衆生依身心來活動,證悟阿羅漢的聖者還有身心在運作,我們說此聖者證悟有余涅槃,即是有余依滅。

  何等無余故?

  謂無余依滅。

  什麼是無余依滅?當證悟有余涅槃的聖者的身心在今生不繼續了,此是他證悟到無余涅槃,即是無余依滅。

  

  何等最勝故?

  謂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什麼是最殊勝的滅?佛與菩薩證悟大乘所謂的無住涅槃,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當菩薩證悟無住涅槃之後,在世間生死來去,心無所住,但是,他還是要隨著業的因緣來度衆生。根據大乘佛法說,當菩薩證悟無住涅槃,至少是八地或以上果位的菩薩。經典說,這類的菩薩有時可在某個地方隨著衆生的機緣示現成佛道,好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則現什麼身來度化他們。這就是菩薩證悟無住涅槃的自在。所以佛與菩薩證悟的無住涅槃所了解的滅是最殊勝的,他們能夠無時無刻去利益一切有緣的衆生。

  何等差別故?

  謂無余永斷、永出、永吐、盡、離欲、滅、寂靜、沒等。

  前面講的幾種分別滅谛,現在以上述種種的差別去認識滅。

  何故名無余永斷?

  由余句故。

  爲什麼叫做無余永斷?由于以下的種種全都沒有了,所以稱爲無余永斷。

  

  何故名永出?

  永出諸纏故。

  爲什麼叫做永出?永出諸纏的緣故。佛法以不同角度來看煩惱是什麼一回事,有時候把煩惱稱爲纏,有時候則把煩惱稱爲隨眠。當我們現前生起來的煩惱,它能夠纏住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自在,所以"諸纏",是指現前已經生起來的種種煩惱。"永出諸纏",證悟滅者已生起的煩惱已經離開他,不在他的身邊了。

  何故名永吐?

  永吐隨眠故。

  爲什麼叫做永吐?永吐隨眠的緣故。有些煩惱與睡眠一樣,還沒有運作,但是,不等于它不能動,它只是暫時不生起;當睡醒時則會動起來,所以隨眠,是指潛伏在心靈深處,還沒有生起來的煩惱。"永吐隨眠",證悟滅者還沒有生起來的煩惱也沒有了。"吐",比喻使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好像東西一樣不自主地從嘴裏湧出。

  何故名盡?

  見道對治得離系故。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系故。

  我們的煩惱可分爲見道與修道所對治的煩惱。當修行者見道時,就遠離了某些思想上錯誤的煩惱;進一步他就修道,當他

  修道時更加離開行爲上的煩惱,即心裏的行爲--貪嗔癡等。這兩種都在"離系",但是,爲什麼一個叫做"盡"?另一個叫做"離欲"呢?其差別是:修行者見道時,不是一分一分地斷除,而是一下子轉變,即一次頓斷(盡)某些思想上所應斷的煩惱;修道時是慢慢地遠離、修、對治,即漸次地一步一步去離欲--離開行爲上所應斷的煩惱。

  何故名滅?

  當來彼果苦不生故。

  爲什麼叫做滅?滅,並不是指不生現在的果,是指將來不會生苦的果。也就是說,當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的時候,其所證悟的滅要完成:一是將來的苦報沒有了,二是以下的寂靜。

  何故名寂靜?

  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爲什麼叫做寂靜?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後,現在還活著,繼續受到果報--苦果,但是其心不苦了。上述的滅是指不生將來的苦果,而寂靜也是滅,是現前的果報,因心不生起苦,所以不叫做滅,叫做寂靜,因爲苦的果報還再生滅。

  以一個證悟的阿羅漢來看,他所受的現前的一切果報都是苦果,甚至于他現前吃飯、睡覺的行爲都是苦。他並沒有滅除這些現前的苦報,是他的心苦沒有了。但是他將來就沒有苦的果報。所以對于苦的滅除,阿羅漢再也不生起將來苦的果報,但是現前苦的果報還要繼續,當時其心不苦,即"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在部派佛教中産生了一件事

  情:大約在佛涅槃二百年後,有個比丘叫做大天,他講出五件事情,當時其他部派的一些阿羅漢否定他是阿羅漢,只有大天比丘的隨從承認他是阿羅漢,他也解釋爲什麼他是阿羅漢,但是,爲什麼又是這個樣子呢?這就是"大天五事",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對"苦"的诠釋。有一天,大天比丘在睡覺時做夢,在夢中竟然大喊苦啊,苦啊……夢醒後弟子問他:"您證悟阿羅漢果了,心還有苦嗎?"他就解釋……在此處的"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阿羅漢于現法中心再也不苦了,所以阿羅漢知道世間是苦的,在感受世間種種的苦時,其心不覺得苦。但是大天比丘自認是阿羅漢,他說在某種情況底下,他還可以感受到心苦,在夢中就如此喊苦,這就是苦的現前,心感受到苦了。

  何故名沒?

  余所有事永滅沒故。

  爲什麼叫做沒?"余所有事永滅沒故","余",是將來剩下的事。過去造業使你將來又再繼續有果報,意思是:你過去所造的種種業,再也不會生起將來的"余"--五蘊身心。即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後,其過去所造的種種業,就不會感應到種種果報--將來的身心,這就是沒。

  何故此滅,複名無爲?

  離叁相故。

  佛把世間的一切法分爲: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是有造作、有生滅的,即因緣造作生滅;無爲法是沒有造作、沒有因緣在造作,所以它要離法的叁相--生、住、滅。佛法說,凡是因緣所作的有爲法,必定有生、滅,在生與滅之間,法要停留一

  段時間--住,所以有時也說法有四相--生、住、異、滅。修行者證悟滅,知道…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