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5

  ..續本文上一頁滅是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住可得。所以在這裏的"滅",並非指生滅的滅,是指沒有生滅的意思。

  何故此滅,複名難見?

  超過肉眼天眼境故。

  以佛法說,修行者是以智慧證悟滅,即以慧眼看到滅。如果一個人用肉眼,或者天眼是沒辦法知道滅這回事的,所以說很難見到、很難知道。

  何故此滅,複名不轉?

  永離諸趣差別轉故。

  佛法將衆生稱爲異生,"異"是差異的異,即種種的差別。當修行者證悟滅後,就不會在六道五趣中輪轉,不屬于任何一趣,所以永離諸趣。

  何故此滅,名不卑屈?

  離叁愛故。

  佛法說世間存在著叁有--欲有、色有和無色有,衆生對這叁有(叁界)生起貪愛--欲界的愛、色界的愛和無色界的愛(叁愛)。如果修行者修禅定,其心遠離了欲界的愛,但是在定中對境界感受喜、樂等等,如此就産生色界與無色界的愛。如果一個人有愛,其心就要卑屈,要向人家低頭,即自己甘願低人一級,委屈在人家之下。好像一個人對某某人有愛,就願意承

  受其所愛的人汙辱及所做令他不高興的事。又好像媽媽愛孩子,即使孩子打她一下,她也不介意,也甘願被孩子打。當一個人有叁有的愛,就有卑屈的心。爲什麼這個滅叫做不卑屈呢?因爲修行者已經離開了叁愛。

  何故此滅,複名甘露?

  離蘊魔故。

  佛法中的甘露,是指能醫治衆生種種疾病的良藥。爲什麼滅叫做甘露,是因爲離蘊魔的緣故。即衆生執著五蘊,以它爲生命、爲生活;五蘊身心纏住衆生,使衆生不能解脫,所以佛把它稱爲魔。修行者證悟滅時,好像吃了良藥--甘露,醫治好了五蘊這種疾病,遠離了五蘊魔。

  何故此滅,複名無漏?

  永離一切煩惱魔故。

  什麼叫做有漏、無漏?能令你生起煩惱的法(事情),稱爲有漏;反之,不會令你生起煩惱的法,稱爲無漏。修行者證悟滅之後,就不會再生起煩惱了,所以滅又稱爲無漏。

  何故此滅,複名舍宅?

  無罪喜樂所依事故。

  衆生流浪生死,是因爲造了種種罪業,所以在生死中來來去去,就好像無家可歸一樣。修行者證悟滅之後,不再生死中流浪,就好像回到了家,所以涅槃又稱爲舍宅。

  

  何故此滅,複名洲渚?

  叁界隔絕故。

  佛法中將衆生的生死輪轉,形容猶如在"有海"中,即衆生好像在生死的大海中浮沈。當修行者出離了生死,就有如超出了大海,登陸了。滅又名洲渚。所謂洲,是一塊大陸地和附近島嶼的總稱;所謂渚,是水中間的小塊陸地。所以洲渚,就是陸地。"謂叁界隔絕故",他不在叁界生死海中輪轉生死了。

  何故此滅,複名弘濟?

  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

  所謂弘濟,是廣大的救濟。爲什麼滅又叫做弘濟?因爲如果世間人有什麼災難,就要伸出援手救濟他們。我們在生死流轉中遇到種種苦的災難,因爲證悟滅就能夠得救,所以稱滅爲弘濟。

  何故此滅,複名皈依?

  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

  佛法中所指的皈依,即皈依叁寶--佛、法、僧。皈依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皈依涅槃寂靜(滅)。所以皈依佛,就要像佛那樣證悟滅;皈依法,就要證悟到滅的真理;皈依僧,就是向僧學習,最終也要證悟滅。皈依的真正趣向,就是要皈依滅。爲什麼呢?因爲除了涅槃以外,其他一切都是生滅虛妄的,所以滅--證悟涅槃,就沒有虛妄了。皈依叁寶最終是皈依清淨的法,而這個法就是滅。

  

  何故此滅,名勝歸趣?

  能爲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

  "勝"是殊勝,"歸趣"是心想的趣向。"最勝聖性"是最殊勝的聖人都要去的地方。滅是最殊勝的歸趣,即涅槃是最殊勝的歸趣。

  何故此滅,複名不死?

  永離生故。

  "不死"是修行者再也沒有生了,所以滅叫做不死。

  何故此滅,名無熱惱?

  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

  "熱惱"是心執著外境,使得身心一直不安,覺得身體有煩熱的現象。修行者證悟滅後,永離了貪嗔癡,再也沒有因爲這些煩惱所引起執著的惱熱。

  何故此滅,名無熾然?

  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故。

  "熾然"是身體像火一樣熾熱,心中煩惱自然生起,不自在,要這樣、要那樣,身心很煩很熱,不知如何是好。修行者證悟滅後,就"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

  何故此滅,複名安穩?

  離怖畏住所依處故。

  衆生依身心而住,因而有老、病、死等種種的怖畏,即怕身體老了、壞了,擔心身體不行了等等,甚至死時害怕身體會不會在世間不見了。修行者證悟滅後,就知道沒有這一回事,永離了這種種的怖畏,就覺得安穩。

  何故此滅,複名清涼?

  諸利益事所依處故。

  一切利益的事,都因爲滅而生起,所以修行者證悟滅後而得到清涼。"諸利益事"就是善法,當修行者證悟滅後,其所有善的心所全都生起,內心愉快、清涼。

  何故此滅,複名樂事?

  第一義樂事故。

  佛法說,你所認爲的快樂是"受"所告訴你的,這可分爲:身受與心受。也就是說,你所感受到世間所有快樂的事情,如果不是身,就是心告訴你的,此種感受只是一種生滅的心念,所以不是最殊勝的快樂。修行者證悟滅後,才是"第一義樂事"--最殊勝、最正確的樂,此是出世間的樂,即證悟涅槃的樂。而這個樂不是感受,但也稱它爲樂事,所以佛經上說:"證悟涅槃,涅槃最樂。"這個樂不是在感受上的樂,而是名稱上說它最樂,再也沒有苦了。

  何故此滅,名趣吉祥?

  爲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

  如果世間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陸陸續續有更多更好的事情出現,那麼,那件事情是吉祥的。同樣的,修行者證悟滅後,道自然而來,所以滅叫做趣吉祥。"爲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爲了證悟滅,修道的種種方法很容易做,一樣一樣很容易現前,好像修行者所修的道--八正道全都來了。

  佛法中說,苦、集、滅、道,其次序爲什麼不是苦、集、道、滅呢?我們認爲應該要知道苦,要斷集,集斷了,就要修道,修道就證悟滅。爲什麼佛卻說成苦、集、滅、道?有人解釋爲:修行者證悟滅後,接著他要繼續維持著八正道、叁十七道品等修道的法。也就是說,修行者證悟滅後,道還是要繼續持續著,並不是證悟後道就沒有、不必了。如此,阿羅漢就在八正道中繼續生活。當修行者修道時,要盡力維持八正道、叁十七道品。

  何故此滅,複名無病?

  永離一切障礙病故。

  佛法說,我們的身心都是病,給我們帶來種種的障礙。修行者證悟滅後,遠離了身心的障礙,他就沒有病了。

  何故此滅,複名不動?

  永離一切散動故。

  佛法說,凡是有境界,都是散動的,甚至于入了甚深的定,乃至入滅盡定,還是有散動。爲什麼呢?因爲有出有入就是散動。

  修行者證悟滅後,遠離了這一切的境界,連出、進都沒有了,就遠離了一切散動。

  何故此滅,複名涅槃?

  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

  修行者證悟涅槃之後,就證悟沒有生滅相,沒有一切相可得,這也稱爲寂滅(寂靜),沒有東西可生了,此時才是真正的大安樂所住的地方,所以滅,又稱爲涅槃。涅槃是古印度語,意思是圓滿,並非佛教專有名詞。佛教用語--涅槃,有另外的意思,即不生不滅。所以中國佛教的譯經師把涅槃翻譯爲圓寂,意思是:圓滿的寂靜。

  何故此滅,複名無生?

  離續生故。

  什麼叫做續生?一個人死後,到下一生的生前的中間,還要繼續生下去,這就是佛法所說,一個人死後,當時稱爲持有;然後變成中陰狀態,稱爲中有。這持有、中有就是所謂的續生,過後才變成生有,即下一生的生開始了。也就是說,從他一生到死之前的那一段,叫做續生。修行者證悟滅後,他連相續的生--持有、中有,現在都沒有了。

  何故此滅,複名無起?

  永離此後漸生起故。

  "漸生起"是指生有,也稱爲後有,即衆生入胎時,胚胎逐漸成

  長成形,也就是投胎轉世慢慢成長。持有、中有不是漸生,它是變化生,一下子出現的。修行者證悟滅後,他就沒有了持有、中有,甚至連生有也沒有了。

  何故此滅,複名無造?

  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何故此滅,複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

  這裏是指造、作。那什麼在造、作呢?是煩惱在造、作。煩惱造、作兩件事情:一是煩惱引發出過去世業--造;二是現前的果報兌現時,煩惱再加作某些東西--作。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之後,他就無造、無作,即他的煩惱再也不引發出過去的業,也不再加造作的心于現前的一切業了。

  何故此滅,複名不生?

  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爲什麼此滅又叫做不生?因爲"永離未來相續生故",即這一生死的時候,要生下一生,在這段時間裏,叫做續生。那麼,未來的續生,即是一世一世的續生,所以無生是指現在死後再也不生了。不生是指將來統統也沒有了。

  如是滅谛,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滅可以這四種行相來認識:一、滅相,二、靜相,叁、妙相,四、離相。

  雲何滅相?

  煩惱離系故。

  什麼是滅相?沒有煩惱了。

  雲何靜相?

  苦離系故。

  什麼是靜相?沒有苦了。爲什麼是苦呢?因爲凡是有生滅的,都是苦。"靜"就是寂靜,這是沒有生滅得到的,所以離苦,即行苦沒有了。

  雲何妙相?

  樂靜事故。

  什麼是妙相?此妙相是指"樂",因爲在滅中最難形容、最微妙的是樂。

  雲何離相?

  常利益事故。

  什麼是離相?修行者證悟滅,再也沒有所謂的種種生滅、苦惱纏住,他所得到的都是一切利益的事。此利益的事是指沒有生滅的事。

  在此用種種的名詞來解釋滅的差別相,讓你去想象去了解滅是什麼一回事,但是,就如前面所說,滅谛不可以種種相得到。

  

  雲何道谛?

  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