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鬼就受不了,然而饿鬼看到饿鬼就没有这种感受。这是人类所得到的知识,这是个错误!我们用六根所知的一切,根据佛法说,我们都被它所蒙骗了。魔王说:"修行者用六根来修行,永远逃不出魔王我的手掌。"
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修行者如何知道灭是什么一回事?那么,请问证悟灭(涅槃),是有心证,还是无心证?所谓有心证,是用心去知道、去分别它。所谓无心证,是不用心去分别它。这是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因为灭本身是不允许有心的活动。为什么呢?因为"名色究竟灭无余",即当修行者证悟灭时,身与心的知觉全都不可存在。佛法说,证悟涅槃,并不是进入涅槃。当修行者进入涅槃,其身心活动再也不继续了;当他证悟涅槃后,其身心还是回来活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阿罗汉证悟涅槃后,还是有吃饭、睡觉等身心活动。换句话说,证悟涅槃的修行者并没有进入涅槃,因此,他的心还存在,不可能没有心。如果没有心那谁证悟呢?有一种定--灭尽定,佛法称它为无心定,即修行者进入灭尽定后,什么都不知道。佛说在几种情况下是无心:一、进入灭尽定,二、进入无想定,三、进入深度的睡眠,四、昏迷。
进入无想定的情况:修行者修到四禅的时候,将念头砍掉,不要动念头,就进入无想的状态。即他的心什么都不去想,慢慢就什么都不知道,过后,忽然间有"我回来了"的感觉。很多人有这种经验,静坐到十五分钟或半小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在一个地方,连在一个地方的感觉也没有了,对外界完全不知道,跟睡觉一模一样,但是他绝对不是在睡觉,而是在无想定中。所以凡是进入无想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入,但是,当他出定时,却知道自己出来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静坐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样他还是知道。为什么呢?当他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知道。当一个人进入无想定,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当他出定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刚才我什么都不知道,好像睡醒一样,这
是进入无想定。
进入灭尽定的情况:修行者在四禅必须继续修观--观佛法,以观的力量进一步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及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从非想非非想处定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无心的状态,此时的他即进入灭尽定。就是说,当他在四禅作观的时候,不可以心想入灭尽定,但是,他在入灭尽定之前可以想"我要入灭尽定",过后就不可以拥有"我要怎样进入灭尽定"的心。因为灭尽定是无心定,与无想定一样,必须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当他出灭尽定时,要很清楚知道"我出定了",刚才我什么都不知道。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别:修行者在修无想定的过程中,将心念砍掉,不要让心念生起,进入无想,所以造成无想的状态;灭尽定是在观心的生灭,观到生灭心不知不觉地进入不动的状态。所以无想定是用定来进入,而灭尽定是用定与观配合来进入的。无想定是很多人,甚至是外道的修行者也能够进入;灭尽定只有三果与四果的圣者才能够进入,并且不是所有的阿罗汉圣者都能够进入,仅是某些阿罗汉圣者才能够进入。
除了上述的四种状态是无心外,其余的都是有心。当阿罗汉进入涅槃,即接触到灭谛,其心要存在,并非无心,无心不能证。虽然涅槃没有生灭,但是当修行者证悟涅槃时,他要知道(证)。所以证悟涅槃与入灭尽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入灭尽定者全都不知道自己身心的作用,但是证悟灭者却清清楚楚地知道没有身心的作用,即他知道在证悟的当时身心不存在。这是两码事。
所以任何修行者证悟灭谛时,其心要在,当时的情况是,"名色究竟灭无余",即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处,再也没有名色生起来这回事了。所以佛说,"谓此处眼究竟",修行者的眼睛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远离色想",心中没有生起色的想;乃至"意究竟灭",意识也不生起来,"远离法想","法想"是心中动起一个念,就生起法尘;当时他也没有生起法尘了。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到这个时候,他的心依真如境静静不动,"有漏法灭",有生灭的烦恼法不见了,
此时是灭谛相。虽然此处向你解释灭谛的种种相,但是灭谛本身是无相的。
根据佛法说,生死轮回是一个假相,不是真实的,因为是六根告诉你的。各种众生具有不同的六根,用不同的六根,就得到不同的知识,所以生死轮回不是真实的。真如的境才是真实的,但它并不是一个心、境对立的境,修行者不能在里头起心动念,生起分别,此时心与境没有差别,那个时候没有法尘的生起,即远离法的想。修行者远离了色想、远离了法想,并不是心不存在,心还是知道。这种情况在一些经典中形容是一种光明,在里头没有所谓的东西。在密宗的一些经论里也有讲到这个情况,即进入涅槃,就是进入光明,在光明中没有身心,只是一片光明。北传佛教把这种情况描述为常寂光土,也称为法身、法身光明。但是,此光明也不是我们常人所知的光明。
何等甚深故?
谓彼诸行究竟寂灭。
为什么灭谛是非常非常地深,甚至于很难很难知道?有生灭变化,称为行;一切有生灭的变化,则称为诸行。因为一切诸行都寂灭了,所以灭谛是很深,很难很难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种种(身心?录音不清楚)去分析、去了解,这都是行。
如是寂灭望彼诸行,不可说异,不可说不异,不可说亦异亦不异,不可说非异非不异。
这个寂静的灭谛,对比生灭的诸行,我们不可说它不一样,也不可说它不是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一样、不一样的心,这就是行。也就是说,寂灭本身没有平等、没有不平等,没有发生所谓一样,不一样的事情。我打个比喻:当我吸一口空气进入我的体内,过后我又把它呼出;当那口空气进入我的体内,不可说它是我的,也不可以说它不是我的。当我这样讲时,你就生起两个差别相:一是我的身体,二是那口空气。你就去比较,看看空气跟我是什么关系,然后就得到:空气也不是我的,也不可以说不是我的,如此佛法称为戏论。空气本身不是谁?,我本身也不是谁?,都是暂时的一个过程,然而你认为我的身体是一个法(东西),空气是另外一个法,它们是什么关系,佛法说,这是你制造出来的戏论。那么,寂灭与一切生灭的现象是相同,或是不相同?此处说,不可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也不可以认为它们是不相同的。
我再打个比喻,我经常问:"先有上帝,或是先有世间?"有人就说:"世间先有上帝,后来上帝创造世间。"那么,我就提出这个问题:"上帝先有,它就存在啰;上帝先存在,就要有它所存在的地方--世间。"寂灭与诸行的问题也是一样。因为你心中认为有世间,此外还认为有上帝,就去看它们的差别,而生起种种见解。
一个更简单的比喻:如果我在墙壁上画一个圆圈。噢,你看到圆圈的里面,一旦你看到圆圈的里面,就必定看见圆圈的外面。同样的,一旦你认为灭谛是一个法(东西),必然你就有灭谛以外的生灭法(东西)。根据佛法说,你在一个微尘--如此微细的地方看见真理,那一切处都看见真理。佛法更说,一个微尘在动,那整个世间都要动,此是北传佛教所说的道理。即你建立任何一个法,肯定建立并承认这个法以外的东西。好像,当你一旦建立了寂灭,在当时你就建立了生灭那件事情了。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有不生不灭的这件事情的存在,当时你的心已经同意并建立生灭这件事情的存在。当修行者证悟寂灭的时候,他并没有说有寂灭的存在,也没有说有生灭的存在,不可以生起法的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所以寂灭相对诸行,当修行者证悟寂灭之后,就知道寂灭与诸行,不可以说是一样的,不可说是不一样的,也不可以说也是一样,也是不是一样,也不可说不是一样,也不是不一样。
所以者何?无戏论故。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以上的看法(戏论)的缘故。
于此义中若生戏论,非正思议,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
如果在此义中生戏论,则不是正思惟,不是正道,不是真如,这个人的思惟并不是很有善巧很有技巧的思惟方式。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不可以犯上以上的毛病。比方说,我们以思惟的方式来认识佛,以为怎样、怎样……怎样的才是佛,然后又认为怎样、怎样……怎样的才不是佛。佛法说,如此分析去找寻佛,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佛;如此的思惟方式是我们本具的六根所为--戏论。
如世尊说:此六触处尽、离欲、灭、寂静、没等,
如佛所说:"此六触处尽","六触处",六根触境之处;"六触处尽",心再也不在六根中接触境了。"离欲",心在一个境中再也没有想要知道有或者没有那个境了。"欲"是对境界生起希望心,即我们的心有种习气,看见任何东西,就想知道是什么一回事。"灭",他在这六根中已经没有所谓的生灭的现象。"寂静",此时的他是很寂静的,没有所谓的苦与乐。"没",是不再生起来的意思。
若谓有异、若谓无异、若谓亦有异亦无异、若谓非有异非无异者,于无戏论便生戏论;
"如果有不同,或者没有不同,或者有不同没有不同,如果不是有不同不是没有不同",这几句话在北传佛教很著名,称为四句。所谓四句,是正面--第一句,反面--第二句,也是正面也是反面--第三句,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第四句。一般众生整天有要去寻找真理的心理,《楞伽经》中说要离开有、无、也是有也是无、不是有不是无--四句,也要离开种种的"非",称为离四句,绝百非。在此处提出两次的四句(戏论)。"于无戏论便生戏论",在这六触出、进的当儿,本身是…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