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讲苦(苦圣谛,简称苦谛),即告诉我们世间是怎么一回事。佛说世间有三界九地六道轮回的众生,在这些众生中,某些众生过怎样的生活,某些众生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他们的快乐生活怎样转变成痛苦,如此转来转去,这就是苦圣谛所阐释的道理。苦圣谛让我们了解整个世间,不只是人类而已,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众生。也因为这样,佛说我们众生迷惑于种种的境界,而追求种种快乐--向往天上的生活,向往到美好的地方去。当你了解了这一切不过是生死轮回之后,佛就进一步阐释这一切真正的是痛苦。那么,你要去观察为什么是苦?最近我去印度向几个人学习藏语,我跟他们谈论佛法,谈起人间苦,其中一个人说:"人间不只有苦,也有快乐。"我说:"快乐是怎么一回事?快乐是六根(感觉器官)所告诉你的。比方说,狗吃大便,它不觉得大便臭,还觉得味道好,吃得津津有味,吃了还舔舔嘴巴呢。如果给你闻到大便的味道,你觉得很臭,如果一定要你吃,你就觉得不快乐,甚

  至于苦死。"根据佛说,乐是一种受(感受),其本质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所知的一切苦与乐,全都是苦,因为无常、不自在、不能控制的缘故。这个苦不为一般人所知,所以就认为反正我已经得到了这些感觉器官,就利用它们去追求我所应得的快乐,那不是快乐了吗?以佛法来说,那样还是不自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快乐的感受使你身不由己地生起贪心,接着你必须去满足身心的要求,这就好像你在服侍一个欲望很多、贪得无厌的人,你要设法去满足他,那个人就是你的身心,那是很苦、很苦的。但是,一般人不去观察这些事情,只是尽量做、去完成,而达到满足身心的需求,这就是他的一生。所以佛说,这才是真正的苦--凡夫所不知的苦。

  知苦之后,佛就告诉你苦的原因,就是所谓的集(苦集谛,简称集谛)。所谓集,就是收集的意思。你怎样做出这些苦,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些果报,即苦的原因--集谛。你受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种种烦恼,烦恼、业习推动你做种种事情,加上过去你有种种业报,当业报现前时,你的烦恼追随业报去做、去反应。所以如果一个人看见某某人很讨厌,这必定有种种的原因令其生起讨厌的心,如此境界现前,他就生起烦恼,这就是集谛所要阐释的道理。

  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才有办法进一步去克服这些问题。所以佛先为你阐释苦;知道苦后,接着进一步看清楚苦的原因--集谛。

  佛讲完了集谛,接着讲今晚我要向诸位开讲的灭(苦灭谛,简称灭谛)。灭谛所要阐释的道理是: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有种种的烦恼--贪嗔痴、好坏等等,这一切并不是它的真实相。什么叫做真实相、不是真实相?刚才说过了,如果是人,就具备人的感觉器官,闻到粪便的味道是臭的;狗具有狗的感觉器官,闻到粪便的味道并不臭,粪便可以吃。换句话说,感觉器官所告诉你的种种现象,并不是真正本来就如此,是因为你得到这种身心,才生起这种经验、这种知识,而这种经验、知识是依靠你的六根所得来的。因为这样,所以佛说,如果一个人

  不了解六根,而迷惑在其中,其心就犹如被贼--六根偷走了。佛在经典中形容六根有如六个窗口,也把它们称为六贼,我们的心每每被它们欺骗。为什么我们会被六根欺骗呢?因为它们所告诉你什么、什么……这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你过去世的果报得到这个身心,所以如果你是个色盲,所看到东西的颜色就与常人不同,但是你还是认为你能看见东西。你以一般人的眼睛来看这个房间,里面是这个样子;但是,有些人的眼睛与常人的不一样,他可能看到在房间里的某个角落头有一个小鬼;有些人能够看见光;甚至能够看见人体所发出来的光。也就是说,在你的现前还有很多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然而你却看不到。也就是说,你的眼睛只告诉你一些片面的信息,它并没有把真正的现象看清楚,就有如瞎子摸象,摸到象的脚,就认为是象……所以佛说,我们所知世间的一切,不是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佛要讲的灭谛。世间的真相并不是你现在六根所知的情况。佛说这世间的真相是有所谓的灭(寂灭),即没有生灭的一种情况,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果生死轮回是真实的话,根据佛法说,我们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也就是说,如果生死轮回是实在性的话,那么,你绝对不可能摆脱;因为生死轮回是不实在性的,所以你才能摆脱。比方说,你的眼睛告诉你所看到的东西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是天人所见,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说,现在眼睛所告诉你的东西不是实在的,是你的果报给你带来很局限、很片面的能力,好像只看到冰山一角,就以为冰山只有那么大小而已。然而冰山在水中是很大的,如此才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如此被六根所蒙骗,以为世间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怎样去了解世间的另外一面呢?这就是佛为我们阐释的灭谛。

  佛说完灭谛后告诉你,因为灭谛是真实所发生的情况,所以你能够从中得到解脱。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呢?佛就讲道(苦灭道谛,简称道谛),即你要知道怎样去修道。佛为你讲修道的方法、过程与次第。比如我要从新加坡到上海,我可以用很多种方法到上海去,但是我要懂得上海在哪里,然后我

  才能够一步一步朝前去,这就是道谛所要告你的。

  那么,我们听到四圣谛的道理,以佛法说,那只是听到四圣谛的声音而已--《法华经》如此说,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四圣谛,但是先听到四圣谛的声音,了解了才慢慢去修行。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抉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论文:云何灭谛?

  谓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

  什么是灭谛?在《集论》中用十二件事情来阐释苦灭谛,这十二件事情可归纳成八件:一、相,二、深,三、世俗与胜义,四、圆满与不圆满,五、庄严与不庄严,六、有余与无余,七、最胜,八、差别。(三、四、五、六项是同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

  何等相故?

  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

  灭谛有什么相貌?我们每讲一件事情、一样东西、一个名词,必然有其所指的事情、东西与内容,这些是它们的相貌。那么,灭谛这个名词所指的是什么一回事?它有什么相貌?你可从以下这三件事情中看到灭谛:

  一、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不动的意思。根据佛法说,

  通过感觉器官--六根所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不确实的假相,这是有生灭、有生死、有轮回、有烦恼--贪嗔痴、有圣人、有凡夫等种种的差别。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它们的真实相。这是我们通过六根所知道的事,如果去除了六根所告诉我们的一切,那么,真正的是什么一回事呢?真正的就是一切都是没有动的、没有所谓来去、没有所谓生死、没有所谓的无常可得,统统都不可得。你之所以有来去、生死无常、种种生灭可得,是因为你运用六根所得到的信息就是如此的。当你不去运用六根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如如不动的,此是一切法的真实相。

  "若灭依",真如是灭的所依,即灭所依靠的是真如。意思是说,一个人要证得涅槃(灭),是因为有真如,即依靠真如才可能证悟涅槃;如果依靠六根所知的消息、信息都是生灭的。即修行者在修行时,要认识什么是灭谛,其心就要设法去知道真如,而不是再利用六根去认识这个世间了;依靠六根所得知的外境都是生灭的。要怎样不得到生灭的?那就要依真如,所以说真如是灭的所依。

  二、圣道:即是八正道。修行者证得灭谛,他就会体现出圣道--圣人所证悟的道--八正道。"若能灭",圣道就是能灭,即能让修行者得到灭。

  三、烦恼不生:如果修行者还具有烦恼,那绝对不可能知道灭的形相是怎样的。所以当修行者依真如,而不是依六根去知道灭的相,他要用圣道去进行去了解,然后达到烦恼不生。当这些情况都出现,他知道原来这才是灭相。

  "若灭性,是灭谛相",灭谛有没有相?灭谛是没有相的。凡是有相的都是用六根知道的,灭谛的真如是没有形相可得的,但是用语言讲的时候,就如此描述。你要认识灭谛,就要依靠真如,要用圣道,最终不生起烦恼。我们不能依此解释而认为灭谛有形相,灭谛本身绝对没有形相可得,在这里以此方便为我们诠释。

  如世尊说: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

  如世尊所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这个时候名色究竟灭无余。"名"是指心,因为心摸不着,看不见,听到的只不过是个名称。古代印度人将心称为名,佛教创立于印度,所以佛法也把心称为名。"色"除了指身体外,还指种种外在的物质。"名色"是指我们身心的活动。佛说,世间人运用六根所得到的是名色。意思是说,我们运用六根所得到的世间,不是精神的活动,就是物质的活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不在六根里活动,就不会见到名(精神的活动)、色(物质的活动),那么,在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得到名色的时候,就是灭谛的相,此时的他就证悟到灭。

  佛法说,世间人用六根知道世间。经中有载,有一次,魔王对佛说:"佛啊,您的弟子休想能够修行解脱,因为你们是用六根来知道世间的一切,任由你们在六根里怎样修行,都不能解脱的。"这是至理名言,魔王这样讲是很正确的,它也讲佛法。佛没有反对而说:"是的,但是我不教导弟子用六根去了解、去解脱。"也就是说,修行者绝对不能用六根来解脱生死。为什么呢?因为六根是你过去业报带来的,你有现在的烦恼--贪嗔痴、现在的果报身,你看到这个世间就有这种感受。好像因为人认为饿鬼很丑陋、很恐怖,所以看到饿…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