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叙缘起
简介四圣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抉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论文:云何灭谛?
何等相故?
何等甚深故?
何等世俗故?
何等胜义故?
何等不圆满故?
何等圆满故?
何等无庄严故?
何等有庄严故?
何等有余故?
何等无余故?
何等最胜故?
何等差别故?
何故名无余永断?
何故名永出?
何故名永吐?
何故名尽?
何故名灭?
何故名寂静?
何故名没?
何故此灭,复名无为?
何故此灭,复名难见?
何故此灭,复名不转?
何故此灭,名不卑屈?
何故此灭,复名甘露?
何故此灭,复名无漏?
何故此灭,复名舍宅?
何故此灭,复名洲渚?
何故此灭,复名弘济?
何故此灭,复名皈依?
何故此灭,名胜归趣?
何故此灭,复名不死?
何故此灭,名无热恼?
何故此灭,名无炽然?
何故此灭,复名安稳?
何故此灭,复名清凉?
何故此灭,复名乐事?
何故此灭,名趣吉祥?
何故此灭,复名无病?
何故此灭,复名不动?
何故此灭,复名涅槃?
何故此灭,复名无生?
何故此灭,复名无起?
何故此灭,复名无造?
何故此灭,复名不生?
云何灭相?
云何静相?
云何妙相?
云何离相?
云何道谛?
何等资粮道?
何等加行道?
云何暖法?
云何顶法?
云何顺谛忍法?
云何世第一法?
何等见道?
云何苦?
云何苦法?
云何法智?
云何智忍?
云何苦法智?
云何苦类智忍?
云何苦类智?
云何安立故?
云何思惟故?
云何证受故?
云何圆满故?
何等修道?
云何世间道?
何等杂染故?
何等清白故?
何等建立故?
云何支分建立?
云何等至建立?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云何品类建立?
云何名想建立
何等清净故?
云何出世间道?
云何软道?
云何中道?
云何上道?
云何加行道?
云何无间道?
云何解脱道?
云何胜进道?
复云何修如是诸道?
云何厌坏对治?
云何断对治?
云何持对治?
云何远分对治?
云何于身修循身观
云何未知当知根?
云何已知根?
云何具知根?
何等究竟道?
何等为十?
云何名为一切粗重?
云何系得?
云何离系得?
云何金刚喻定?
云何名为无间转依?
云何尽智?
云何无生智?
云何道相?
云何如相?
云何行相?
云何出相?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抉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病行差别故?
云何出离差别?
云何任持差别?
云何方便差别?
云何果差别?
云何界差别?
云何修行差别?
何等贪行补特伽罗?
何等等分行补特伽罗?
何等薄尘行补特伽罗?
何等声闻乘补特伽罗?
何等独觉乘补特伽罗?
何等大乘补特伽罗?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
何等见至补特伽罗?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
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
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
何故最胜?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
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
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何等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何等家家补特伽罗?
何等一间补特伽罗?
何等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何等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何等无行般涅槃?
何等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何等上流补特伽罗?
何等退法阿罗汉?
何等思法阿罗汉?
何等护法阿罗汉?
何等住不动阿罗汉?
何等堪达阿罗汉?
何等不动法阿罗汉?
何等欲界异生补特伽罗?
何等欲界有学补特伽罗?
何等欲界无学补特伽罗?
何等欲、色界菩萨补特伽罗?
何等欲界独觉补特伽罗?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
何等胜解行菩萨补特伽罗?
何等增上意乐行菩萨补特伽罗?
何等有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何等无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等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抉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论文:云何建立现观?
何等法现观?
何等义现观?
何等真现观?
何等后现观?
何等宝现观?
何等不行现观?
何等究竟现观?
何等声闻现观?
何等独觉现观?
何等菩萨现观?
云何慈?
云何悲?
云何喜?
云何舍?
云何内有色观诸色?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云何无边空处解脱?
云何想受灭解脱?
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
云何法无碍解?
云何义无碍解?
云何训词无碍解?
云何辩才无碍解?
云何神境通?
云何天耳通?
云何心差别通?
云何宿住随念通?
云何死生通?
云何漏尽通?
云何依止清净?
云何境界清净?
云何心清净?
云何智清净?
云何处非处智力?
何自业智力?
云何正等觉无畏?
云何障法无畏?
云何出苦道无畏?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
后记
叙缘起
各位居士们:
今晚由我在这里讲《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简称《集论》。因为“大众学佛研究会”要求我作一系列的佛理讲座,他们要求我讲《金刚经》,但是我认为应该讲《集论》,原因是:上回我讲了一些《集论》的篇章,还没讲完;此外,我认为听《金刚经》之前先听《集论》。一些人认为听《集论》没有味道,听《金刚经》比较有味道,我的看法是"听经闻法不是听味道"。听经闻法有所谓的听闻经、律、论,它们的差别是:律就是戒律,它是一种行为的指导、准则;经是佛针对某一个人、某件事情、在某个因缘底下所讲的道理;论有几种,其中之一是佛所讲的一些根本佛法原理,这些原理不因为人、地点、或特别情况,而是佛讲整个世间、生死轮回以及解脱等各种佛法上要知道的知识道理。所以如果听经,你们应该认识到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情、某个原因而引起佛所说的法,它并不适合每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比如大乘佛教的《华严经》,是佛为大菩萨讲的,经中所阐述的佛菩萨境界,是世间人做不到的;有些经专门讲怎样修道、怎样解脱生死,这是佛为比丘讲的;有些经是佛为居士讲的,好像《维摩诘所说经》。但是论就不是。论,梵文称为(Abidhamma),中文音译为"阿毗达磨",意思是"对法",即以智慧对观诸法的真理,也就是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以智慧观察一切法。有些论是佛在不同时期所诠释的佛法,但是当时并没有收集成单行本,是后人发心把佛所讲的道理整理、综合、归类而收集成一部论。在早期,论都是某个阿罗汉所撰写的。但是一些人认为南传佛教是原始佛,其实它是最不原始的,他们认为论是佛在天上为其母亲所说的,所以南传佛教认为佛只在天上讲论,不在人间讲。北传佛教认为有各种各样的论:一是收集佛所讲述的道理而成;二是
一些祖师大德把佛所讲的佛法道理整理而成,好像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而这本《集论》也是一样,是由大乘佛教的一位无著菩萨将大乘佛法的法要收集而成的。《集论》把大乘佛法的重点会聚在一起,看完了它,就得到整个大乘佛法的概念,如果你看某部经,就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还是要继续开讲《集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分宗派,在此过程中,也将经书、论著归纳成某个宗派的,如此,就有人认为《集论》是属于唯识宗的论典,但在我看来,《集论》不过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论,因为从论题中就可看出,其重点并不在讲唯识,只不过是将大乘佛法中的重要修行法门等等,收集成书。
我在去年讲《集论》中的第一卷,现在我要选讲第五卷,原因是,有很多人到处去修学,在修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就来问我;个别人来问,我就个别解答,我不想重复解答,刚好《集论》第五卷讲灭谛,我认为倒不如拿这些资料来讲解,好让你们了解。在佛的教法中,重点是在阐释四圣谛,佛来世间的主要目的,是要为修道者讲解出世间法,所以离开了四圣谛,都不是佛所要讲的出世间法。也就是说,佛来世间所要阐释的是出世间法,为了要讲出世间法,佛为修行者讲四圣谛,让修行者知道世间是怎么一回事,出世间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任何人学习了佛法,而不懂四圣谛,这个人根本不知道佛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是世间因果,当一个人要以佛法来修行,他要认识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次第,即如何在修行中一步一步前进,而《集论》第五卷中的道谛就讲到修行的次第。修行人认识了修行的次第后,怎样从修行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去分别修行的进展与程度;甚至有人经常找我讨论,修行人怎样证果?证果后会不会退?等种种问题,《集论》中都有讲到。
简介四圣谛
在讲《集论》第五卷之前,先让我为诸位大略解释四圣谛。佛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就是为他们开演四圣谛--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和苦灭道谛,即苦、集、灭、道四个道理。为什么这四个道理称为圣谛?所谓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圣谛"是圣人所知道的绝对正确的真理。那"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知道,并不是你从听闻、了解、明白而已,而是你真正"接触"到。比方说,我告诉你我所喝的这杯水多冷多热,你凭着所听到的解释去理解,明白而说知道;但是,如果你自己有喝那杯水,那么,水的冷暖你自知,就是你接触到。这四圣谛的道理,不能单单只限于明白,还要真正接触到。佛法说,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四圣谛中的道理要发生,他会接触到那些事,这样才是真正的所谓的知道圣谛。如此,此时的他已入圣人之流,即所谓的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圣人了。
佛在四圣谛中先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