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

  無著菩薩造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目錄

  敘緣起

  簡介四聖谛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抉擇分中谛品第一之叁

  論文:雲何滅谛?

  何等相故?

  何等甚深故?

  何等世俗故?

  何等勝義故?

  何等不圓滿故?

  何等圓滿故?

  何等無莊嚴故?

  何等有莊嚴故?

  何等有余故?

  何等無余故?

  何等最勝故?

  何等差別故?

  何故名無余永斷?

  何故名永出?

  何故名永吐?

  何故名盡?

  何故名滅?

  何故名寂靜?

  何故名沒?

  何故此滅,複名無爲?

  何故此滅,複名難見?

  何故此滅,複名不轉?

  何故此滅,名不卑屈?

  何故此滅,複名甘露?

  何故此滅,複名無漏?

  何故此滅,複名舍宅?

  何故此滅,複名洲渚?

  何故此滅,複名弘濟?

  何故此滅,複名皈依?

  何故此滅,名勝歸趣?

  何故此滅,複名不死?

  何故此滅,名無熱惱?

  何故此滅,名無熾然?

  何故此滅,複名安穩?

  何故此滅,複名清涼?

  何故此滅,複名樂事?

  何故此滅,名趣吉祥?

  何故此滅,複名無病?

  何故此滅,複名不動?

  何故此滅,複名涅槃?

  何故此滅,複名無生?

  何故此滅,複名無起?

  何故此滅,複名無造?

  何故此滅,複名不生?

  雲何滅相?

  雲何靜相?

  雲何妙相?

  雲何離相?

  雲何道谛?

  何等資糧道?

  何等加行道?

  雲何暖法?

  雲何頂法?

  雲何順谛忍法?

  雲何世第一法?

  何等見道?

  雲何苦?

  雲何苦法?

  雲何法智?

  雲何智忍?

  雲何苦法智?

  雲何苦類智忍?

  雲何苦類智?

  雲何安立故?

  雲何思惟故?

  雲何證受故?

  雲何圓滿故?

  何等修道?

  雲何世間道?

  何等雜染故?

  何等清白故?

  何等建立故?

  雲何支分建立?

  雲何等至建立?

  何等名爲七種作意?

  雲何品類建立?

  雲何名想建立

  何等清淨故?

  雲何出世間道?

  雲何軟道?

  雲何中道?

  雲何上道?

  雲何加行道?

  雲何無間道?

  雲何解脫道?

  雲何勝進道?

  複雲何修如是諸道?

  雲何厭壞對治?

  雲何斷對治?

  雲何持對治?

  雲何遠分對治?

  雲何于身修循身觀

  雲何未知當知根?

  雲何已知根?

  雲何具知根?

  何等究竟道?

  何等爲十?

  雲何名爲一切粗重?

  雲何系得?

  雲何離系得?

  雲何金剛喻定?

  雲何名爲無間轉依?

  雲何盡智?

  雲何無生智?

  雲何道相?

  雲何如相?

  雲何行相?

  雲何出相?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抉擇分中得品第叁之一

  雲何建立補特伽羅?

  雲何病行差別故?

  雲何出離差別?

  雲何任持差別?

  雲何方便差別?

  雲何果差別?

  雲何界差別?

  雲何修行差別?

  何等貪行補特伽羅?

  何等等分行補特伽羅?

  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

  何等聲聞乘補特伽羅?

  何等獨覺乘補特伽羅?

  何等大乘補特伽羅?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

  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

  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

  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

  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

  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

  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

  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

  何故但言永斷叁結得預流果?

  何故最勝?

  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

  何等一來果補特伽羅?

  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

  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

  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何等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

  何等家家補特伽羅?

  何等一間補特伽羅?

  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何等無行般涅槃?

  何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

  何等退法阿羅漢?

  何等思法阿羅漢?

  何等護法阿羅漢?

  何等住不動阿羅漢?

  何等堪達阿羅漢?

  何等不動法阿羅漢?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

  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

  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

  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

  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

  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

  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

  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

  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

  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抉擇分中得品第叁之二

  論文:雲何建立現觀?

  何等法現觀?

  何等義現觀?

  何等真現觀?

  何等後現觀?

  何等寶現觀?

  何等不行現觀?

  何等究竟現觀?

  何等聲聞現觀?

  何等獨覺現觀?

  何等菩薩現觀?

  雲何慈?

  雲何悲?

  雲何喜?

  雲何舍?

  雲何內有色觀諸色?

  雲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雲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雲何無邊空處解脫?

  雲何想受滅解脫?

  何故于遍處建立地等?

  雲何法無礙解?

  雲何義無礙解?

  雲何訓詞無礙解?

  雲何辯才無礙解?

  雲何神境通?

  雲何天耳通?

  雲何心差別通?

  雲何宿住隨念通?

  雲何死生通?

  雲何漏盡通?

  雲何依止清淨?

  雲何境界清淨?

  雲何心清淨?

  雲何智清淨?

  雲何處非處智力?

  何自業智力?

  雲何正等覺無畏?

  雲何障法無畏?

  雲何出苦道無畏?

  雲何引發如是等功德?

  後記

  

  

  敘緣起

  各位居士們:

  今晚由我在這裏講《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簡稱《集論》。因爲“大衆學佛研究會”要求我作一系列的佛理講座,他們要求我講《金剛經》,但是我認爲應該講《集論》,原因是:上回我講了一些《集論》的篇章,還沒講完;此外,我認爲聽《金剛經》之前先聽《集論》。一些人認爲聽《集論》沒有味道,聽《金剛經》比較有味道,我的看法是"聽經聞法不是聽味道"。聽經聞法有所謂的聽聞經、律、論,它們的差別是:律就是戒律,它是一種行爲的指導、准則;經是佛針對某一個人、某件事情、在某個因緣底下所講的道理;論有幾種,其中之一是佛所講的一些根本佛法原理,這些原理不因爲人、地點、或特別情況,而是佛講整個世間、生死輪回以及解脫等各種佛法上要知道的知識道理。所以如果聽經,你們應該認識到是因爲某個人、某件事情、某個原因而引起佛所說的法,它並不適合每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比如大乘佛教的《華嚴經》,是佛爲大菩薩講的,經中所闡述的佛菩薩境界,是世間人做不到的;有些經專門講怎樣修道、怎樣解脫生死,這是佛爲比丘講的;有些經是佛爲居士講的,好像《維摩诘所說經》。但是論就不是。論,梵文稱爲(Abidhamma),中文音譯爲"阿毗達磨",意思是"對法",即以智慧對觀諸法的真理,也就是以解脫生死爲目標,以智慧觀察一切法。有些論是佛在不同時期所诠釋的佛法,但是當時並沒有收集成單行本,是後人發心把佛所講的道理整理、綜合、歸類而收集成一部論。在早期,論都是某個阿羅漢所撰寫的。但是一些人認爲南傳佛教是原始佛,其實它是最不原始的,他們認爲論是佛在天上爲其母親所說的,所以南傳佛教認爲佛只在天上講論,不在人間講。北傳佛教認爲有各種各樣的論:一是收集佛所講述的道理而成;二是

  一些祖師大德把佛所講的佛法道理整理而成,好像南傳佛教的《清淨道論》。而這本《集論》也是一樣,是由大乘佛教的一位無著菩薩將大乘佛法的法要收集而成的。《集論》把大乘佛法的重點會聚在一起,看完了它,就得到整個大乘佛法的概念,如果你看某部經,就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效果,這就是爲什麼我還是要繼續開講《集論》。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教分宗派,在此過程中,也將經書、論著歸納成某個宗派的,如此,就有人認爲《集論》是屬于唯識宗的論典,但在我看來,《集論》不過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因爲從論題中就可看出,其重點並不在講唯識,只不過是將大乘佛法中的重要修行法門等等,收集成書。

  我在去年講《集論》中的第一卷,現在我要選講第五卷,原因是,有很多人到處去修學,在修學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就來問我;個別人來問,我就個別解答,我不想重複解答,剛好《集論》第五卷講滅谛,我認爲倒不如拿這些資料來講解,好讓你們了解。在佛的教法中,重點是在闡釋四聖谛,佛來世間的主要目的,是要爲修道者講解出世間法,所以離開了四聖谛,都不是佛所要講的出世間法。也就是說,佛來世間所要闡釋的是出世間法,爲了要講出世間法,佛爲修行者講四聖谛,讓修行者知道世間是怎麼一回事,出世間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任何人學習了佛法,而不懂四聖谛,這個人根本不知道佛法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在四聖谛中,苦谛與集谛是世間因果,當一個人要以佛法來修行,他要認識修行的法門、修行的次第,即如何在修行中一步一步前進,而《集論》第五卷中的道谛就講到修行的次第。修行人認識了修行的次第後,怎樣從修行中所産生的各種現象去分別修行的進展與程度;甚至有人經常找我討論,修行人怎樣證果?證果後會不會退?等種種問題,《集論》中都有講到。

  簡介四聖谛

  在講《集論》第五卷之前,先讓我爲諸位大略解釋四聖谛。佛在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就是爲他們開演四聖谛--苦聖谛、苦集谛、苦滅谛和苦滅道谛,即苦、集、滅、道四個道理。爲什麼這四個道理稱爲聖谛?所謂谛,就是真理的意思。"聖谛"是聖人所知道的絕對正確的真理。那"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知道,並不是你從聽聞、了解、明白而已,而是你真正"接觸"到。比方說,我告訴你我所喝的這杯水多冷多熱,你憑著所聽到的解釋去理解,明白而說知道;但是,如果你自己有喝那杯水,那麼,水的冷暖你自知,就是你接觸到。這四聖谛的道理,不能單單只限于明白,還要真正接觸到。佛法說,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四聖谛中的道理要發生,他會接觸到那些事,這樣才是真正的所謂的知道聖谛。如此,此時的他已入聖人之流,即所謂的初果、二果、叁果和四果聖人了。

  佛在四聖谛中先爲…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