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講苦(苦聖谛,簡稱苦谛),即告訴我們世間是怎麼一回事。佛說世間有叁界九地六道輪回的衆生,在這些衆生中,某些衆生過怎樣的生活,某些衆生過著怎樣快樂的生活,他們的快樂生活怎樣轉變成痛苦,如此轉來轉去,這就是苦聖谛所闡釋的道理。苦聖谛讓我們了解整個世間,不只是人類而已,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衆生。也因爲這樣,佛說我們衆生迷惑于種種的境界,而追求種種快樂--向往天上的生活,向往到美好的地方去。當你了解了這一切不過是生死輪回之後,佛就進一步闡釋這一切真正的是痛苦。那麼,你要去觀察爲什麼是苦?最近我去印度向幾個人學習藏語,我跟他們談論佛法,談起人間苦,其中一個人說:"人間不只有苦,也有快樂。"我說:"快樂是怎麼一回事?快樂是六根(感覺器官)所告訴你的。比方說,狗吃大便,它不覺得大便臭,還覺得味道好,吃得津津有味,吃了還舔舔嘴巴呢。如果給你聞到大便的味道,你覺得很臭,如果一定要你吃,你就覺得不快樂,甚
至于苦死。"根據佛說,樂是一種受(感受),其本質並沒有真正的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所知的一切苦與樂,全都是苦,因爲無常、不自在、不能控製的緣故。這個苦不爲一般人所知,所以就認爲反正我已經得到了這些感覺器官,就利用它們去追求我所應得的快樂,那不是快樂了嗎?以佛法來說,那樣還是不自在。爲什麼呢?因爲這個快樂的感受使你身不由己地生起貪心,接著你必須去滿足身心的要求,這就好像你在服侍一個欲望很多、貪得無厭的人,你要設法去滿足他,那個人就是你的身心,那是很苦、很苦的。但是,一般人不去觀察這些事情,只是盡量做、去完成,而達到滿足身心的需求,這就是他的一生。所以佛說,這才是真正的苦--凡夫所不知的苦。
知苦之後,佛就告訴你苦的原因,就是所謂的集(苦集谛,簡稱集谛)。所謂集,就是收集的意思。你怎樣做出這些苦,爲什麼你會得到這些果報,即苦的原因--集谛。你受苦的主要原因,是因爲有種種煩惱,煩惱、業習推動你做種種事情,加上過去你有種種業報,當業報現前時,你的煩惱追隨業報去做、去反應。所以如果一個人看見某某人很討厭,這必定有種種的原因令其生起討厭的心,如此境界現前,他就生起煩惱,這就是集谛所要闡釋的道理。
當一個人明白了這些前因後果之後,才有辦法進一步去克服這些問題。所以佛先爲你闡釋苦;知道苦後,接著進一步看清楚苦的原因--集谛。
佛講完了集谛,接著講今晚我要向諸位開講的滅(苦滅谛,簡稱滅谛)。滅谛所要闡釋的道理是:我們在生死輪回中,有種種的煩惱--貪嗔癡、好壞等等,這一切並不是它的真實相。什麼叫做真實相、不是真實相?剛才說過了,如果是人,就具備人的感覺器官,聞到糞便的味道是臭的;狗具有狗的感覺器官,聞到糞便的味道並不臭,糞便可以吃。換句話說,感覺器官所告訴你的種種現象,並不是真正本來就如此,是因爲你得到這種身心,才生起這種經驗、這種知識,而這種經驗、知識是依靠你的六根所得來的。因爲這樣,所以佛說,如果一個人
不了解六根,而迷惑在其中,其心就猶如被賊--六根偷走了。佛在經典中形容六根有如六個窗口,也把它們稱爲六賊,我們的心每每被它們欺騙。爲什麼我們會被六根欺騙呢?因爲它們所告訴你什麼、什麼……這一切都不過是因爲你過去世的果報得到這個身心,所以如果你是個色盲,所看到東西的顔色就與常人不同,但是你還是認爲你能看見東西。你以一般人的眼睛來看這個房間,裏面是這個樣子;但是,有些人的眼睛與常人的不一樣,他可能看到在房間裏的某個角落頭有一個小鬼;有些人能夠看見光;甚至能夠看見人體所發出來的光。也就是說,在你的現前還有很多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然而你卻看不到。也就是說,你的眼睛只告訴你一些片面的信息,它並沒有把真正的現象看清楚,就有如瞎子摸象,摸到象的腳,就認爲是象……所以佛說,我們所知世間的一切,不是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佛要講的滅谛。世間的真相並不是你現在六根所知的情況。佛說這世間的真相是有所謂的滅(寂滅),即沒有生滅的一種情況,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我們在生死輪回中,如果生死輪回是真實的話,根據佛法說,我們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也就是說,如果生死輪回是實在性的話,那麼,你絕對不可能擺脫;因爲生死輪回是不實在性的,所以你才能擺脫。比方說,你的眼睛告訴你所看到的東西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是天人所見,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也就是說,現在眼睛所告訴你的東西不是實在的,是你的果報給你帶來很局限、很片面的能力,好像只看到冰山一角,就以爲冰山只有那麼大小而已。然而冰山在水中是很大的,如此才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如此被六根所蒙騙,以爲世間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怎樣去了解世間的另外一面呢?這就是佛爲我們闡釋的滅谛。
佛說完滅谛後告訴你,因爲滅谛是真實所發生的情況,所以你能夠從中得到解脫。然而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解脫呢?佛就講道(苦滅道谛,簡稱道谛),即你要知道怎樣去修道。佛爲你講修道的方法、過程與次第。比如我要從新加坡到上海,我可以用很多種方法到上海去,但是我要懂得上海在哪裏,然後我
才能夠一步一步朝前去,這就是道谛所要告你的。
那麼,我們聽到四聖谛的道理,以佛法說,那只是聽到四聖谛的聲音而已--《法華經》如此說,還沒有接觸到真正的四聖谛,但是先聽到四聖谛的聲音,了解了才慢慢去修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抉擇分中谛品第一之叁
論文:雲何滅谛?
謂相故、甚深故、世俗故、勝義故、不圓滿故、圓滿故、無莊嚴故、有莊嚴故、有余故、無余故、最勝故、差別故,分別滅谛。
什麼是滅谛?在《集論》中用十二件事情來闡釋苦滅谛,這十二件事情可歸納成八件:一、相,二、深,叁、世俗與勝義,四、圓滿與不圓滿,五、莊嚴與不莊嚴,六、有余與無余,七、最勝,八、差別。(叁、四、五、六項是同一件事情的正反兩面)
何等相故?
謂真如、聖道、煩惱不生,若滅依、若能滅、若滅性,是滅谛相。
滅谛有什麼相貌?我們每講一件事情、一樣東西、一個名詞,必然有其所指的事情、東西與內容,這些是它們的相貌。那麼,滅谛這個名詞所指的是什麼一回事?它有什麼相貌?你可從以下這叁件事情中看到滅谛:
一、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不動的意思。根據佛法說,
通過感覺器官--六根所告訴我們的一切,都是不確實的假相,這是有生滅、有生死、有輪回、有煩惱--貪嗔癡、有聖人、有凡夫等種種的差別。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得到它們的真實相。這是我們通過六根所知道的事,如果去除了六根所告訴我們的一切,那麼,真正的是什麼一回事呢?真正的就是一切都是沒有動的、沒有所謂來去、沒有所謂生死、沒有所謂的無常可得,統統都不可得。你之所以有來去、生死無常、種種生滅可得,是因爲你運用六根所得到的信息就是如此的。當你不去運用六根的時候,這一切都是如如不動的,此是一切法的真實相。
"若滅依",真如是滅的所依,即滅所依靠的是真如。意思是說,一個人要證得涅槃(滅),是因爲有真如,即依靠真如才可能證悟涅槃;如果依靠六根所知的消息、信息都是生滅的。即修行者在修行時,要認識什麼是滅谛,其心就要設法去知道真如,而不是再利用六根去認識這個世間了;依靠六根所得知的外境都是生滅的。要怎樣不得到生滅的?那就要依真如,所以說真如是滅的所依。
二、聖道:即是八正道。修行者證得滅谛,他就會體現出聖道--聖人所證悟的道--八正道。"若能滅",聖道就是能滅,即能讓修行者得到滅。
叁、煩惱不生:如果修行者還具有煩惱,那絕對不可能知道滅的形相是怎樣的。所以當修行者依真如,而不是依六根去知道滅的相,他要用聖道去進行去了解,然後達到煩惱不生。當這些情況都出現,他知道原來這才是滅相。
"若滅性,是滅谛相",滅谛有沒有相?滅谛是沒有相的。凡是有相的都是用六根知道的,滅谛的真如是沒有形相可得的,但是用語言講的時候,就如此描述。你要認識滅谛,就要依靠真如,要用聖道,最終不生起煩惱。我們不能依此解釋而認爲滅谛有形相,滅谛本身絕對沒有形相可得,在這裏以此方便爲我們诠釋。
如世尊說:眼耳及與鼻舌身及與意,于此處名色究竟滅無余。
如世尊所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這個時候名色究竟滅無余。"名"是指心,因爲心摸不著,看不見,聽到的只不過是個名稱。古代印度人將心稱爲名,佛教創立于印度,所以佛法也把心稱爲名。"色"除了指身體外,還指種種外在的物質。"名色"是指我們身心的活動。佛說,世間人運用六根所得到的是名色。意思是說,我們運用六根所得到的世間,不是精神的活動,就是物質的活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不在六根裏活動,就不會見到名(精神的活動)、色(物質的活動),那麼,在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沒有得到名色的時候,就是滅谛的相,此時的他就證悟到滅。
佛法說,世間人用六根知道世間。經中有載,有一次,魔王對佛說:"佛啊,您的弟子休想能夠修行解脫,因爲你們是用六根來知道世間的一切,任由你們在六根裏怎樣修行,都不能解脫的。"這是至理名言,魔王這樣講是很正確的,它也講佛法。佛沒有反對而說:"是的,但是我不教導弟子用六根去了解、去解脫。"也就是說,修行者絕對不能用六根來解脫生死。爲什麼呢?因爲六根是你過去業報帶來的,你有現在的煩惱--貪嗔癡、現在的果報身,你看到這個世間就有這種感受。好像因爲人認爲餓鬼很醜陋、很恐怖,所以看到餓…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