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以及任何的心识的作用,它们都在活动,故称它们为遍行。“遍”是无所不在;“行”就是活动的意思。

  心王是能了别、觉知的心识;心所是依心王而生起的念头。心所与心王相配合,称为相应。心所是追随心王而作用,八个心有王如主人、领袖,是个发动者;心所有如部下、臣子,好象一个协助者。我用汽车来作比喻:汽车由引擎发动而行驶,如果没有牵引轮胎走动的钢铁骨架,汽车就不能行驶。心王是主人,它带头活动,有如汽车的引擎般,心所就附属于它。不论任何时候,一个心王在活动,必定在活动,必定有遍行五心所随它活动。就是说,在眼、耳、鼻、舌、岙、意、末那和阿赖耶识中的任何一个在活动,一定带动这五个臣子━━作意、触、受、想、思心所。因此,只要有作意心所存在,必定有一个心识在活动。就好象看到汽车在公路上在行驶,那一定知道汽车里有引擎。同样地,只要有任何一个遍行五的心所在活动,那一定有一个心识也在活动,带头者是心识,故称之为心王。其他的心念皆由心王带动而生起,称为心所,即是心所生法。我们的前六识心王和相应的心所可以暂时不活动。比如睡觉时,眼识没看事物,它停止作用。睡到很甜时,即使外面有声音,也听不到了,耳识也停止作用。耳识停止活动,随着它而生起的心所也没作用。但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以及由其所带动的遍行五心所,却是永无止境的在活动,除非我们证入涅槃,它们才停止作用。

  (1)作意:就是注意、警觉的心理。即:作意能警觉心王与遍行心所,引向其所对的根及境,使心在某一根生起注意力的作用。例如静坐时,作意驱使心在耳根作用,然后耳识才能注意听外面的声音。作意有两层的意义:一为警觉:警觉之意是提高心的警觉性,对于某一个识特别用心;比如原本静静地坐着的你,忽然间想起一个念头,就特别生起在耳识警觉的心。二为趣境,驱使心朝向境那儿作用。原本你们的心不在某个 境作用,后来自己将心带到那儿作用,叫做警觉。过后,心还继续停驻在那个境上注意,就叫做趣境。不过,遍行五心所是任何时候都存在。因此,只要心王存在,作意心所也存在。即是作意心所生起有两个情况:有时是我们无缘无故地把心念移到耳朵去注意听声音,有时是因为触心所带动我们去注意。因为声音震动耳朵,我们就把心念移到那儿作用。我们的心念经常在作意,尤其在眼睛和耳朵二根,所以我们对眼睛、耳朵所对的境知道得特别多;但是对于触觉,嗅觉就没有那么严重。

  (2)触:就是心境接触的心念。即:根、境(尘)接触时,会引发识生起,当时知道根、尘、识三法和合的心理作用,称为触心所。六识依六根与外境接触时,并非触心所接触外境,而是识在知觉外境时,有一种心境接触的心念生起。总的说来:六根接触六尘(外境)时,能够知道外境的心是识,知道心境接触的心是触心所。

  根、尘接触时,其所产生的识是怎样来的呢?当我人睡到不省人事时,耳根还在,外面也有声音,但是耳识没有作用,就听不到声音。因此有时候根与尘接触,识并不在那边作意。如果有耳根,外面的声尘也在作用,与此同时,心在耳识作意,那么耳根、声尘、耳识三法就碰在一起,称为根、尘、识三和合。这三和合碰在一起时会生起心触境的心念,叫做触心所。并不是我们的心念去碰外面的声音而叫作触,而是外面的声音来碰我们的耳根,当时耳识在耳根活动,才能听到声音,因为耳识的生起,它就带动了遍行五中的触心所。

  唯识宗所说的“诸法因缘生”是怎样的一回事?以耳根和声尘接触时,生起耳识,唯识家(唯识宗的学者)说耳识不是耳根和声尘合起来时才生起,而是阿赖耶识中先有耳识的种子,依根尘的因缘种子本身(现行)变成现前的耳识。比如:绿豆浸水后,生出豆芽来,我们说豆芽是由绿豆生的。但是,另外一种情形,比如:一桶水,我用锉子把水桶打破一个洞,水从洞孔喷出来,因为我打洞的因缘,那水才生出来。这两种“生”是不同的。豆芽是本无的,后来由因缘合成;水是原本有,只不过打破一个洞,它才从洞里喷出来一样。因为我们过去业力的影响,八识心王原本就在五蕴的识蕴中活动,但是还没正式形成果报显现出来。因为根、尘接触为因缘,识就“现行”出来活动。此种“生”并不是象绿豆转变成豆芽的“生”。即是说,耳识的“生”并不是耳根和声尘和合,转变成耳识,而是原本有耳识的法在五蕴的识蕴识中微细地活动着,因为根、尘的接触把它带出来,故说依根而生,不是根、尘合起来变成识。因为耳根是色法(物质),声尘也是色法(物质),物质和物质和合不会生出能知觉的心识。即是色法生不出心法。

  根\━━━\

  ┃┃→识→触→受→想→思→爱非爱等心理生。

  尘\━━━/

  (3)受:是依触心所而生的心所生法,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苦、乐、舍等三种领取纳受的心理。这有三受、五受之别。三受就是:苦、乐、舍。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五受就是:苦、忧、乐、喜、舍。这些感受可分为心受和身受。身受由六根和六尘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心受只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心受有忧受和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事后依意识而生的心所生法。并非六根触境当时的受。比如当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受。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的当时”发生的;忧受与喜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 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心受比较粗,容易被我们觉察到;身受比较细幼,难觉知。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未起分别意识时的受心所。打个比喻:耳朵听到声音,一刹那间就产生身受,此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当很强的声音刺激耳朵时,会感觉到疼痛,它会抗议不想听。耳朵抗议我们不容易觉察到,但眼睛接触到很强烈的光线时,它会马上闭起来抗议,我们就知道。眼睛看到柔和的绿色光线时,最舒服,它受乐。在普通的曰光灯中性的光线下看东西,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中。这三种感受是在眼识前作用,并非在意识(内心)。闪光灯闪一下,光线很强,眼睛受苦,内心未必受苦,那些爱拍照的人,被人家拍照,他很快乐,心喜盈盈。所以眼睛受苦━━身受苦,但心受乐。身受苦、受乐是随外境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心受苦、受乐发生在外境灭后不知道是多少念以后的事。

  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坐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说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每一刹那都有受。受心所很重要、很活跃,故被列入五蕴:色、受、想、行、识蕴中的第二位━━受蕴,占着重要的位置。

  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时,无分别意识的感受。它并没有分别好坏,而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所以这种受是一种果报。即是在我们的果报中,光线超过眼睛所能承受的强度,它就受苦。身受苦或受乐并没有烦恼,心受苦或受乐才有烦恼。所以证阿罗汉圣者照样有身受,当很强烈的闪光灯照着他时,他也会本能地把眼睛关起来,以避免眼睛受到损伤。你叫阿罗汉睁大眼睛看太阳,他没看两下,就不想看,因为他的身受苦。有些动物不可以看光,它是躲在黑暗的地方;甚至普通的曰光灯照它一下,它都受苦,就快点躲藏起来。所有身受是业报带来的,并不是加上烦恼后的苦、乐受。

  ┏━━苦━━┑

  ┃乐┃身受━━当前六识相应━━非烦恼

  ┃舍━━┛

  五种受┃喜━━┑

  ┗━━忧━━┛心受━━唯第六识相应━━有烦恼

  (4)想:心对外境取象,以及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心对外境取象的意思是:心接触境时,产生自然辨别种种形象的心理。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是由众因缘假名和合而成,里面并没有“山”的实体,只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见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起“山”的“想”。所以这个想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呱呱坠地,刚刚出世的婴儿,打开他那可爱的小眼睛看周遭的事物时,他不会分辨天花板是不会动,站在他身旁的妈妈是会动的。他慢慢地就会想,发觉那是两样不同的东西,此即是取象。取象后,他没语言来表达,但是在成人的教导下,学会了各种语言后,他就知道那个叫做电灯,这个叫做衣服,此即是安立名言。当我们学会语言之后,取象与安立名言这两种想就同时作用。即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是用语言来表示,在内心中有语言的作用。但是,有一些想是没有语言的作 用。现在让我举一个例子:这里有很多人,你们看那位居士,认识他的人士一看到他,就想起他的样子,然后…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