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及任何的心識的作用,它們都在活動,故稱它們爲遍行。“遍”是無所不在;“行”就是活動的意思。

  心王是能了別、覺知的心識;心所是依心王而生起的念頭。心所與心王相配合,稱爲相應。心所是追隨心王而作用,八個心有王如主人、領袖,是個發動者;心所有如部下、臣子,好象一個協助者。我用汽車來作比喻:汽車由引擎發動而行駛,如果沒有牽引輪胎走動的鋼鐵骨架,汽車就不能行駛。心王是主人,它帶頭活動,有如汽車的引擎般,心所就附屬于它。不論任何時候,一個心王在活動,必定在活動,必定有遍行五心所隨它活動。就是說,在眼、耳、鼻、舌、岙、意、末那和阿賴耶識中的任何一個在活動,一定帶動這五個臣子━━作意、觸、受、想、思心所。因此,只要有作意心所存在,必定有一個心識在活動。就好象看到汽車在公路上在行駛,那一定知道汽車裏有引擎。同樣地,只要有任何一個遍行五的心所在活動,那一定有一個心識也在活動,帶頭者是心識,故稱之爲心王。其他的心念皆由心王帶動而生起,稱爲心所,即是心所生法。我們的前六識心王和相應的心所可以暫時不活動。比如睡覺時,眼識沒看事物,它停止作用。睡到很甜時,即使外面有聲音,也聽不到了,耳識也停止作用。耳識停止活動,隨著它而生起的心所也沒作用。但是我們的阿賴耶識,以及由其所帶動的遍行五心所,卻是永無止境的在活動,除非我們證入涅槃,它們才停止作用。

  (1)作意:就是注意、警覺的心理。即:作意能警覺心王與遍行心所,引向其所對的根及境,使心在某一根生起注意力的作用。例如靜坐時,作意驅使心在耳根作用,然後耳識才能注意聽外面的聲音。作意有兩層的意義:一爲警覺:警覺之意是提高心的警覺性,對于某一個識特別用心;比如原本靜靜地坐著的你,忽然間想起一個念頭,就特別生起在耳識警覺的心。二爲趣境,驅使心朝向境那兒作用。原本你們的心不在某個 境作用,後來自己將心帶到那兒作用,叫做警覺。過後,心還繼續停駐在那個境上注意,就叫做趣境。不過,遍行五心所是任何時候都存在。因此,只要心王存在,作意心所也存在。即是作意心所生起有兩個情況:有時是我們無緣無故地把心念移到耳朵去注意聽聲音,有時是因爲觸心所帶動我們去注意。因爲聲音震動耳朵,我們就把心念移到那兒作用。我們的心念經常在作意,尤其在眼睛和耳朵二根,所以我們對眼睛、耳朵所對的境知道得特別多;但是對于觸覺,嗅覺就沒有那麼嚴重。

  (2)觸:就是心境接觸的心念。即:根、境(塵)接觸時,會引發識生起,當時知道根、塵、識叁法和合的心理作用,稱爲觸心所。六識依六根與外境接觸時,並非觸心所接觸外境,而是識在知覺外境時,有一種心境接觸的心念生起。總的說來:六根接觸六塵(外境)時,能夠知道外境的心是識,知道心境接觸的心是觸心所。

  根、塵接觸時,其所産生的識是怎樣來的呢?當我人睡到不省人事時,耳根還在,外面也有聲音,但是耳識沒有作用,就聽不到聲音。因此有時候根與塵接觸,識並不在那邊作意。如果有耳根,外面的聲塵也在作用,與此同時,心在耳識作意,那麼耳根、聲塵、耳識叁法就碰在一起,稱爲根、塵、識叁和合。這叁和合碰在一起時會生起心觸境的心念,叫做觸心所。並不是我們的心念去碰外面的聲音而叫作觸,而是外面的聲音來碰我們的耳根,當時耳識在耳根活動,才能聽到聲音,因爲耳識的生起,它就帶動了遍行五中的觸心所。

  唯識宗所說的“諸法因緣生”是怎樣的一回事?以耳根和聲塵接觸時,生起耳識,唯識家(唯識宗的學者)說耳識不是耳根和聲塵合起來時才生起,而是阿賴耶識中先有耳識的種子,依根塵的因緣種子本身(現行)變成現前的耳識。比如:綠豆浸水後,生出豆芽來,我們說豆芽是由綠豆生的。但是,另外一種情形,比如:一桶水,我用锉子把水桶打破一個洞,水從洞孔噴出來,因爲我打洞的因緣,那水才生出來。這兩種“生”是不同的。豆芽是本無的,後來由因緣合成;水是原本有,只不過打破一個洞,它才從洞裏噴出來一樣。因爲我們過去業力的影響,八識心王原本就在五蘊的識蘊中活動,但是還沒正式形成果報顯現出來。因爲根、塵接觸爲因緣,識就“現行”出來活動。此種“生”並不是象綠豆轉變成豆芽的“生”。即是說,耳識的“生”並不是耳根和聲塵和合,轉變成耳識,而是原本有耳識的法在五蘊的識蘊識中微細地活動著,因爲根、塵的接觸把它帶出來,故說依根而生,不是根、塵合起來變成識。因爲耳根是色法(物質),聲塵也是色法(物質),物質和物質和合不會生出能知覺的心識。即是色法生不出心法。

  根\━━━\

  ┃┃→識→觸→受→想→思→愛非愛等心理生。

  塵\━━━/

  (3)受:是依觸心所而生的心所生法,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産生苦、樂、舍等叁種領取納受的心理。這有叁受、五受之別。叁受就是:苦、樂、舍。

  1.苦受:領納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

  2.樂受: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身心適悅。

  3.舍受:領納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五受就是:苦、憂、樂、喜、舍。這些感受可分爲心受和身受。身受由六根和六塵所引起,它有苦、樂、舍叁種感受;心受只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心受有憂受和喜受。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務産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事後依意識而生的心所生法。並非六根觸境當時的受。比如當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受。苦、樂、舍叁受是六根“接觸外境的當時”發生的;憂受與喜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 惱,苦、樂、舍不是煩惱。

  心受比較粗,容易被我們覺察到;身受比較細幼,難覺知。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未起分別意識時的受心所。打個比喻:耳朵聽到聲音,一刹那間就産生身受,此受有苦、樂、不苦不樂叁種。當很強的聲音刺激耳朵時,會感覺到疼痛,它會抗議不想聽。耳朵抗議我們不容易覺察到,但眼睛接觸到很強烈的光線時,它會馬上閉起來抗議,我們就知道。眼睛看到柔和的綠色光線時,最舒服,它受樂。在普通的曰光燈中性的光線下看東西,眼睛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中。這叁種感受是在眼識前作用,並非在意識(內心)。閃光燈閃一下,光線很強,眼睛受苦,內心未必受苦,那些愛拍照的人,被人家拍照,他很快樂,心喜盈盈。所以眼睛受苦━━身受苦,但心受樂。身受苦、受樂是隨外境一刹那間就過去了;心受苦、受樂發生在外境滅後不知道是多少念以後的事。

  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跟六塵接觸,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們坐在這裏,屁股坐著坐墊就有受了,皮膚接觸空氣,空氣熱一點,冷一點你都在受;耳朵聽我說話,從擴音機裏發出來的聲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機所放射出來的燈光,你也在那兒感受。當時的眼睛與耳朵都在受苦、受樂,所以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在受當中,它的作用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一覺醒來就在感受,甚至在睡夢中也是如此。因爲凡夫對這個受的作用不知不覺,而佛陀覺悟到這個受的作用力非常強大,沒有一刻停止過,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要發生,心念在動,就有受在作用。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時,每一刹那都有受。受心所很重要、很活躍,故被列入五蘊:色、受、想、行、識蘊中的第二位━━受蘊,占著重要的位置。

  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時,無分別意識的感受。它並沒有分別好壞,而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所以這種受是一種果報。即是在我們的果報中,光線超過眼睛所能承受的強度,它就受苦。身受苦或受樂並沒有煩惱,心受苦或受樂才有煩惱。所以證阿羅漢聖者照樣有身受,當很強烈的閃光燈照著他時,他也會本能地把眼睛關起來,以避免眼睛受到損傷。你叫阿羅漢睜大眼睛看太陽,他沒看兩下,就不想看,因爲他的身受苦。有些動物不可以看光,它是躲在黑暗的地方;甚至普通的曰光燈照它一下,它都受苦,就快點躲藏起來。所有身受是業報帶來的,並不是加上煩惱後的苦、樂受。

  ┏━━苦━━┑

  ┃樂┃身受━━當前六識相應━━非煩惱

  ┃舍━━┛

  五種受┃喜━━┑

  ┗━━憂━━┛心受━━唯第六識相應━━有煩惱

  (4)想:心對外境取象,以及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心對外境取象的意思是:心接觸境時,産生自然辨別種種形象的心理。我們以“山”來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形色,那個顔色的形狀多次的出現在眼前,過後,心確定有“山”的相存在,認爲實在有這樣的東西,就開始構畫種種相狀。接著給此相狀的物體名字,稱它爲“山”。過後卻顛倒過來,不知道“山”是由衆因緣假名和合而成,裏面並沒有“山”的實體,只因爲有這樣的形狀,我們把它稱爲“山”罷了。從此以後,我們一見到這樣的形狀,就執著起“山”的“想”。所以這個想並不是一次得來,而是累積了多次的經驗後得到的。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呱呱墜地,剛剛出世的嬰兒,打開他那可愛的小眼睛看周遭的事物時,他不會分辨天花板是不會動,站在他身旁的媽媽是會動的。他慢慢地就會想,發覺那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此即是取象。取象後,他沒語言來表達,但是在成人的教導下,學會了各種語言後,他就知道那個叫做電燈,這個叫做衣服,此即是安立名言。當我們學會語言之後,取象與安立名言這兩種想就同時作用。即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是用語言來表示,在內心中有語言的作用。但是,有一些想是沒有語言的作 用。現在讓我舉一個例子:這裏有很多人,你們看那位居士,認識他的人士一看到他,就想起他的樣子,然後…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