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

  第三节 心所有法

  论文:第二、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五十一心所法、性业表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遍┃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行┃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

  ⑤┃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别┃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境┃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⑤┃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善┃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11┃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

  ┃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

  善事为业。

  ┃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不瞋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

  所依为业。

  烦┃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

  为业。

  恼┃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⑥┃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随┃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烦┃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悭………耽著法财,不能惠舍,鄙吝为性━━━━━━━能障不悭,鄙吝为业。

  恼┃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

  业。

  ┃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20┃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惛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

  业。

  ┃掉举……令心于境,不寂寞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散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悔………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不┃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定┃寻………令心忽递,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以安、不安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为业。

  ④┗伺………令心忽递,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

  依为业。

  在大、小乘佛教所阐明的佛法中,心所生的种种法,其分类与数目有所出入,原因是论师们只挑选其认为重要的来诠释。大乘唯识宗在其著名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把心所有法归纳成五十一个,分成六种类,称为六位心所。即是心所生之各种心法,可分为心王与心所。心王就是能知觉的八个心识;心所就是随着心识而生起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六位就是:一、遍行位;二、别境位;三、善位;四、烦恼位;五、随烦恼位;六、不定位。其数目如下:

  ┏遍行心所━━━━━五━━┓

  六┃别境心所━━━━━五┃

  位┃善心所━━━━━十一┃

  心┃烦恼心所━━━━━六┃五十一心所法

  所┃随烦恼心所━━━━二十┃

  ┗不定心所━━━━━四━━┛

  (一)遍行位:

  遍行心所共有五种。为:作意、触、受、想、思等五法。遍行心所因不象别境心所之只遍一切性、一切地;或象烦恼与随烦恼心所之全不遍;更不象不定心所之唯遍一切性,而是因为它们具有四种特别性质,称为四一切。所谓四一切,即是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地和一切俱,所以被称为遍行心所。

  (1)一切时: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任何时候的心念,这五种心所都存在着,都在活动。

  (2)一切性:性是指善、恶和无记三性。即是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可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无记)三种。不论我们起善心、恶心或无记(不善不恶)心,都具备作意、触、受、想、思心所的作用。我们有一些心所是不同时作用的,好象瞋心生起时,不会贪;起贪心时,不会瞋。当起善心时,有些人会贪,好象贪做很多的功德;有些人起善心时,会瞋,好象他要人家好,人家做不到,他就起瞋心。所以同样是好心,有时会间杂着一些贪、瞋、痴在其中。但是不论我们起善、恶或无记性的心时,一定会有作意、触、受、想、思心念的作用,所以它称为一切性。

  (3)一切地:此“地”是指三界九地。佛教依众生的淫欲、色身和定力,把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界:

  1.欲界:欲界的众生定力少、有淫欲与色身之有情所居住之处。欲界中有五趣众生杂居一起,叫做五趣杂居地。没有定力的人修再大的福报,都脱离不了欲界,因为它的心还在散乱中,所以欲界也叫做散地。

  2.色界:此界众生的欲望少,是离淫欲和食欲的有情所居住之处,但是还有物质的作用,即是有色身、宫殿的存在,故名色界。生到色界的众生都是依靠定力。欲界众生出 了欲界(散地),进入色界,那就进入了定地。色界由禅定之深浅粗妙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四种禅定分为四个地,它们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3.无色界:此界的众生不但无欲望,而且无身体,无其所居住的宫殿国土。即是无物质的作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中,故称之为无色界。此界众生的定力比色界强,以其禅定之深浅粗妙分为四级,这四种禅定又分为四个地,它们是: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欲界中有一个地,色界中有四个地,无色界中有四个地,总共有九地,称为三界九地。这三界九地的众生,各有各的心念、烦恼以及不同的智慧,时时刻刻都在起心动念。欲界的众生经常起贪、瞋、痴的念头。色界的众生贪、瞋的念头少,其有一定的定力,但与无色界众生的定力相比,却稍逊色一筹。无色界的众生的定力很强,心王与心所少起作用,故心中的杂念少。即是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心中的念头会相对的减少。但是,不管心念怎样少,只要是在三界,甚至在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的众生,其定力非常强,其他的心念都不生起,然而作意、触、受、想、思心所一定起作用。由于它们遍三界,一切地都在作用,凡夫俗子对此五种心念不觉不知,唯有圣者才能觉察到。(4)一切俱:此“俱”是指所有的心识。我们共有八个识。它们有不同的心所。即是其所生起的心念有所不同,打个比喻:耳朵听到声音的感受和眼睛看到颜色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八个识所起的心所,各有各的活动范围。比如:六识中所生起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与八识所生起的这五个心所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进入很深的禅定,可使意识停止不动,那第六意识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也不生,但是第八识的这五个心所还是在活动。只要是在三界中,这五种心所就会在八识中生灭作用,所以遍一切心识都有它们的活动。

  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它们的作用很强、很厉害,任何时刻,任何的善、恶心;任何三界的众生…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