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P3

  ..续本文上一页说他是陆先生━━取象与安立名言;不认识他的认识就只想他的样子━━取象。我们的心识时时刻刻都在如此“想”的作用中。“想”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色境所生的想,即是颜色的相貌,称为眼识所生想;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还有意识分别心中念头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我们在受时,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有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想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多听了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想(相),此即是取象。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安立名言。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哪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其作用非常强大,被列入五蕴中的第三位━━想蕴。

  我们睡觉后,第六识就不想了,但第八识中的想还是在作用,此作用不被凡夫所知,凡夫只知道第六识的想罢了。想心所除了取象和安立名言外,还会引发思心所的生起。(5)思:驱使心反应、造作业行的心所。即是思心所驱使心造作身、口、意业。故论说:“令心造作善、恶、无记,如是等业,称之为思。”思心所带动各种各样的贪、瞋、痴等烦恼,思以后的心所有善、恶;思前面的作意、触、受、想心所是没有善、恶的。即是当心注意看东西,想那样东西的名称、相貌时,是没有善、恶;一直到思心所,我们才会分别善、恶。因为这样的分别,所以我们所造的业就有善、恶和无记三性。

  总结: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是任何时刻;任何地方,即三界中的任何一界;任何的心识;以及任何善、恶、无记的心念,它们都在活动,所以称之为遍行心所

  (二)别境位

  依唯识宗说我们的心所,主要有五十一种,其中有五种是别境心所。它们是:欲、胜解、念、定、慧。这是为了表明它与遍行心所有所差别,它不是一切时都在作用,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故名为别境。不论我们起善、恶的心念,这五个心所都存在着。它们并非同时存在,而是一定有一个存在。即是只要我们在三界里面起心动念,现前的这个念,一定有别境心所的其中一个,或者二个,或者五个同时生起。

  (1)欲:此欲并非色欲的欲,也不是五欲的欲,而是对于所乐境希求的心。就是对于喜欢的境物,做欣求的心理。因为欲的心理使得心在原有所接触的境,继续保留在那边用心。好象你们在这边听,在这边看,就是欲在作用。听完了一句,想继续再听下一句是什么,就是欲;看了东西,想看得更清楚,也是欲。众生会在三界中轮回生死,就是这个欲心所的作用很强,即使是在我们临命终时,今生的业已经了结,但心里还希望各种境界出现,而产生执著,然后又投生他处。

  (2)胜解:于所知境,依理或者依教,在心中决定,此是如此,非如彼。即是对于刚才接触的境,会用从宗教或教育中所学到的道理去判断,决定这个就是这样,那个不是这个。我们看东西时,经常有胜解心所在作用。比如:看到一朵花,心中确定是菊花,这就是胜解。

  胜解和想心所的不同:想心所是对于所观的境取相貌,并没有决定其为何物;但是经过 胜解心所,就肯定了其所观的境,再也不怀疑,不会受异缘所转,而改变这个肯定的概念,这就是胜解。当然,胜解后可以进一步地想。

  (3)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失。例如:对于刚刚经验的境界,明记不忘的心理。即是我们的心不管是对眼睛、耳朵所接触的境,现前的念心所会明记不忘,使其它心念继续对它作用。比如:忽然间闪电,我们对刚刚闪电的境,在一段时间内会念念不忘,过后心念才转移到别处,在当时能明记境界的心念,称为念心所。我们的业报中有这种心所作用,使我们的前五识心触境后,意识在法尘的境中继续活动下去。念心所并非回忆往事,记忆力并非念心所,一个有正念的阿罗汉不一定有记忆力。一个人要修禅定必定要有很强的念心所,因为定是依念而生。

  (4)定:定心所令心于所观境,专注不移,就是精神的集中。即是对于所观的境界专注精神不移的心理。此定非禅定的定,而是我们业中有此功能,对于所接触的境,能令心专精注照,不使散乱的心理,称为定心所。比如:当耳朵注意听声音时,心念就定在声音的境上;看东西时,心念定在看的境上。凡夫皆有这种定力,但是很微弱,而且短暂,因为心念被后来的境所转,所以说凡夫没有定力。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能够集中在一处,这就是定心所的作用。当定心所很强时,它就形成一种定力,若此定力用在唯一的境时,便可以入很深的初禅,乃至四禅等定。念与定心所之不同:念心所是对于刚过去的境,念念不忘失;定心所是把心定在刚才所知的境上,使它继续作用。

  (5)慧:于所观境,简择思考,明确不疑。对于所接触的东西,我们会分别是非、对错、邪正,然后以所推求得到的决定,此称为慧心所。慧心所是每个众生皆有的,当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活动偏多时,他就会在观察境物时比他人多用心去思考,多思考并非是智慧。思考是没有善恶的,然而慧心所的思考往往随伴着其他善恶的心所,因此慧心所被分成善、恶两种:一者恶慧:推求之用猛厉,颠倒而简择,即烦恼心所中之恶见;二者善慧:推求之用轻稳,正当而简择。即正见、正慧。正慧又可分闻慧、思慧、修慧三种。闻慧是听闻佛法所产生的智慧;思慧是思维义理所得的智慧;修慧是由修禅观所得的智慧。

  胜解与慧心所之不同:胜解是能确定所观的境;慧心所是对于所观的境,能够分别是非、善恶、邪正等。白痴没有慧心所,但有胜解心所。

  五个别境心所是没有善恶的心所,它们都是由思心所造作而生起的,所以别境心所是在造业。但是,不是单一的心所能独自造业,别境心所造业时,其他善恶心所随之生起,所以别境心所就被认为有善恶。

  别境心所中的欲心所生起时,并不一定有贪心。一个人不论长得如何,当你想多看他一下是多美或多丑,那是欲心所的行为,是不存有烦恼的;甚至心里肯定她是位美女时,那也只不过是胜解心所的行为,当时并没有烦恼。但是,在欲与胜解之后,心进一步对其美色而生起贪爱或瞋妒,这些贪、瞋就是烦恼了。慧心所生起也不一定是有智慧。比如:你听说一切法无我,不论心里肯定是有我、或无我,那是你的慧心所在推断,推断的结果对与否,不关慧心所的事。如果当时有正见,有丰富的知识,并且不被贪瞋等烦恼所困扰,那么,慧心所的判断必定有无我的道理,这就是世间的所谓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必须在无贪、瞋等烦恼,远离世间的种种分别见而生起,直窥因缘法的实相,所谓空、无我翟绘理。定心所生起时不一定是入定;念心所现前时更不是回忆往事;胜解心所生起也不是深入了解。贪欲、入定、智慧、了解及记忆的活动,是别境心所加上无数的善恶心所才能够生起的。

  (二)善位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以百法来阐述我们的身心世界,它的主要用意与目标是要告诉吾人在这百法中没有一个“我”。我们要逐个了解这百法的作用,才能明白以及领悟无我的道理。上面所讲的遍行、别境心所比较细,所以难知道与了解,但是从善心所开始,就比较容易明白,因为它们比较粗,容易发觉。

  善心所是由善心中发出的心所,它有对治恶心的作用。善,必须对此世、他世、人、我皆有益方可称之,否则就不名为善了。这共有下列十一种。(1)信:就是信仰。相信三宝的实、德、能三件事。《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意思即是:有此信心所者,在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之前,就会在曰常生活中,以五戒十善、八正道等为依据,过着佛化的生活,从实践中得到佛法的利益,很快地就能培养起善根;反之,必定对佛法持有怀疑不信的态度,那么他就不会去实践了,所以佛法说,世智辩聪是个大障碍。因为太过聪明的人,样样事物都要得到证明后才会相信,此处的信是我们业习中所拥有对正法的信心,称为信心所。因为我们过去世可能有那样的业,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因缘就生信,所以它很容易使我们相信实、德、能。1.相信实:所谓实就是实事、实理的意思。即是佛教讲因果,相信因果是真实的,就是实。因为因果、业报、轮回、解脱、圣人等,都没法以科学的方法证明,都要依靠此信心所来相信。2.相信德:所谓德就是功能与效用。即是深信佛、法、僧三宝具有真实清净功德。相信佛陀的道德、行为是清净无瑕的,故皈依佛;深信佛法能够增长吾人的智慧,引导我们朝向解脱;另外就是相信僧宝,即是四个以上的出家人和合在住一起,叫做僧。从僧宝身边可使我们修得种种的福报与功德。学佛者要在三宝的福田中修福修慧,以聚集吾人的菩提资粮。

  3.相信能:相信的确能有解脱,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解脱。因为有信心,我们就很容易接受佛法,故此心所属于善心所。

  这五十一个心所,都是我们的业习中具有的。有些是今生慢慢培养;有些是前生没有那么强,今生把它加强;有些是前世很强烈,今生慢慢把它削弱,各种因缘就是如此地在变化。因为相信因果的信心所强,很容易接受佛教的因果,就很快地得到佛法的利益;反之,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证明,那么接受佛法的步伐肯定会比较缓慢。

  (2)精进:又叫做勤,即是很努力地去做。世间人做事很积极、…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