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心所有法
論文:第二、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
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五十一心所法、性業表
┏作意……警覺應起心種爲性━━━━━━━━━━━━━引心令趣自境爲業。
遍┃觸………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
行┃受………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欲爲業。
⑤┃想………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
┗思………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
┏欲………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
別┃勝解……于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
境┃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
⑤┃定………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
┗慧………于所觀境,揀擇爲性━━━━━━━━━━━━斷疑爲業。
┏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
┃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
┃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善┃無貪……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11┃無瞋……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瞋恚,作善爲業。
┃無癡……于諸事理,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
┃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對治惛沈,轉依爲業。
┃不放逸…精進叁根,于所斷修,防修爲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
善事爲業。
┃行舍……精進叁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
┗不害……于諸有情,不爲損惱,不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
┏貪………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
┃瞋………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
所依爲業。
煩┃癡………于諸事理,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
爲業。
惱┃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
⑥┃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
┗不正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
┏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杖爲業。
┃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冤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
┃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
┃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
┃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
┃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谄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
隨┃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憍,染依爲業
┃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
煩┃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
┃悭………耽著法財,不能惠舍,鄙吝爲性━━━━━━━能障不悭,鄙吝爲業。
惱┃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
業。
┃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20┃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心,墮依爲業。
┃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
┃惛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爲業。
┃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
業。
┃掉舉……令心于境,不寂寞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
┗散亂……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悔………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
不┃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
定┃尋………令心忽遞,于意言境,粗轉爲性━━━━━━━以安、不安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爲業。
④┗伺………令心忽遞,于意言境,細轉爲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
依爲業。
在大、小乘佛教所闡明的佛法中,心所生的種種法,其分類與數目有所出入,原因是論師們只挑選其認爲重要的來诠釋。大乘唯識宗在其著名的《大乘百法明門論》中,把心所有法歸納成五十一個,分成六種類,稱爲六位心所。即是心所生之各種心法,可分爲心王與心所。心王就是能知覺的八個心識;心所就是隨著心識而生起的種種心念,稱爲心所有法,簡稱心所。
六位就是:一、遍行位;二、別境位;叁、善位;四、煩惱位;五、隨煩惱位;六、不定位。其數目如下:
┏遍行心所━━━━━五━━┓
六┃別境心所━━━━━五┃
位┃善心所━━━━━十一┃
心┃煩惱心所━━━━━六┃五十一心所法
所┃隨煩惱心所━━━━二十┃
┗不定心所━━━━━四━━┛
(一)遍行位:
遍行心所共有五種。爲:作意、觸、受、想、思等五法。遍行心所因不象別境心所之只遍一切性、一切地;或象煩惱與隨煩惱心所之全不遍;更不象不定心所之唯遍一切性,而是因爲它們具有四種特別性質,稱爲四一切。所謂四一切,即是一切時、一切性、一切地和一切俱,所以被稱爲遍行心所。
(1)一切時: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任何時候的心念,這五種心所都存在著,都在活動。
(2)一切性:性是指善、惡和無記叁性。即是我們的心念和行爲可分爲:善、惡和不善不惡(無記)叁種。不論我們起善心、惡心或無記(不善不惡)心,都具備作意、觸、受、想、思心所的作用。我們有一些心所是不同時作用的,好象瞋心生起時,不會貪;起貪心時,不會瞋。當起善心時,有些人會貪,好象貪做很多的功德;有些人起善心時,會瞋,好象他要人家好,人家做不到,他就起瞋心。所以同樣是好心,有時會間雜著一些貪、瞋、癡在其中。但是不論我們起善、惡或無記性的心時,一定會有作意、觸、受、想、思心念的作用,所以它稱爲一切性。
(3)一切地:此“地”是指叁界九地。佛教依衆生的淫欲、色身和定力,把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爲叁界:
1.欲界:欲界的衆生定力少、有淫欲與色身之有情所居住之處。欲界中有五趣衆生雜居一起,叫做五趣雜居地。沒有定力的人修再大的福報,都脫離不了欲界,因爲它的心還在散亂中,所以欲界也叫做散地。
2.色界:此界衆生的欲望少,是離淫欲和食欲的有情所居住之處,但是還有物質的作用,即是有色身、宮殿的存在,故名色界。生到色界的衆生都是依靠定力。欲界衆生出 了欲界(散地),進入色界,那就進入了定地。色界由禅定之深淺粗妙分爲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這四種禅定分爲四個地,它們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3.無色界:此界的衆生不但無欲望,而且無身體,無其所居住的宮殿國土。即是無物質的作用,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中,故稱之爲無色界。此界衆生的定力比色界強,以其禅定之深淺粗妙分爲四級,這四種禅定又分爲四個地,它們是: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欲界中有一個地,色界中有四個地,無色界中有四個地,總共有九地,稱爲叁界九地。這叁界九地的衆生,各有各的心念、煩惱以及不同的智慧,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欲界的衆生經常起貪、瞋、癡的念頭。色界的衆生貪、瞋的念頭少,其有一定的定力,但與無色界衆生的定力相比,卻稍遜色一籌。無色界的衆生的定力很強,心王與心所少起作用,故心中的雜念少。即是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心中的念頭會相對的減少。但是,不管心念怎樣少,只要是在叁界,甚至在叁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的衆生,其定力非常強,其他的心念都不生起,然而作意、觸、受、想、思心所一定起作用。由于它們遍叁界,一切地都在作用,凡夫俗子對此五種心念不覺不知,唯有聖者才能覺察到。(4)一切俱:此“俱”是指所有的心識。我們共有八個識。它們有不同的心所。即是其所生起的心念有所不同,打個比喻:耳朵聽到聲音的感受和眼睛看到顔色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八個識所起的心所,各有各的活動範圍。比如:六識中所生起的作意、觸、受、想、思心所,與八識所生起的這五個心所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進入很深的禅定,可使意識停止不動,那第六意識中的作意、觸、受、想、思心所也不生,但是第八識的這五個心所還是在活動。只要是在叁界中,這五種心所就會在八識中生滅作用,所以遍一切心識都有它們的活動。
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心所,它們的作用很強、很厲害,任何時刻,任何的善、惡心;任何叁界的衆生…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