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行为来了,这是第一次的遗精。而且平常在梦中这个女的经常出现,究竟看清楚了没有?没有看清楚。比如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奇怪了!老师,我始终梦中遗精,又不是我的爱人、又不是我的太太,梦得就奇怪,始终是一个穿黄衣服的女的,这个穿黄衣服的女的只要一看见,我就非遗精了不可了。他说也没有动欲念啊!(类似的问题)男性女性(都有)。

  还有人梦想第一次性的行为的经验,在梦里头大家有。这就是金圣叹批评的,这种事啊,人人都有,个个不肯说,表面上假装起来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这个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学佛不能伪装,这就是妄语,伪装“我没有!我没有!”,已经打了(妄语),自己犯了(妄语),心理犯了妄语,对自己犯了妄语,照菩萨戒(来讲)。不一定给别人知道,你心里却知道是假的,叫盖覆。在自己的心理上下意识的缺点拼命遮住,这个属于盖覆。盖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错误自己遮起来、就把它盖起来、掩饰起来,这是犯戒的。比如我们讲这种心理行为大家有。

  还有,譬如很多人,假设我在外国我就做了,在外国我就发表;在中国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点盖覆了。为什么呢?譬如许多人,梦中的性经验的对象,就同弗洛伊德所讲性心理学,牵涉到弗洛伊德也了解到意识的关系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识、第八识。但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学,在唯识学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对的,并没有错。可是他自己没有进一步啊,所以弗洛伊德最后自己也发疯了、神经了。他解决不了问题了。如果到东方来,一学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许多人梦遗的对象,梦中性交的对象是父母,差不多这种成分,如果做调查的话占了十分之六以上。我所讲的,可以说我负责告诉你,经过调查的。因为许多同学碰到了这些问题,他跟我俩谈得很坦白。那么我就告诉他从哪个地方下手,修行,把自己这个根本习气才能够转过来。但是这不是习气的问题,这是前生种子问题。所以这一位先生、道友问的,他说这个经验,是不是我梦中第一次那个异性的对象,是我前生的业果的因缘种性,在种子里?不错!是这样。这就是阿赖耶识业果的种子。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一个人纵使经过一百劫,我们做了的行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二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一个偈子。“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自受”。所以一切起心动念一个行为,修行人之重要。纵使经过了一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丢不开。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子里过,人家楼上一个洗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像一个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梦中碰到梦遗了的那个异性的对象总是穿一件黄的衣服?我说我告诉你,那个面孔你想看仔细,一定看不仔细。他说:“对了,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在梦中的时候老师你是不是在神通看到我做梦啊?”呵呵,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人很清明地,梦中这个对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俩说话,乃至把你害得病。那么你迷信啊,以为狐狸精了什么——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欲的事情害过人家死掉的,现在“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照样照受不误。所以梦中的因缘很多都是前生现生种子的。[此时引磬已响过两分多钟]这个糟糕了!只答复了两个,还有很精彩的问题,还有没有答复完的。这样一来,唯识不能……先答复问题了。先休息一下再说。

  有道友提出来说,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这个时候——“于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子,就是“于么”的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

  现在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对了,他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个时候是哪一种“量”?是哪一种“境”?是现量呢?还是比量呢?还是非量呢?是性境呢?还是独影境、带质境呢?“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叫做“无念”呢?这个问题,所以讲,我告诉我们这个学员部、研究部的同学们,你注意,像提出的这种问题,我答复起来就比较起劲一点了,提的问题也简明、扼要、明了,(这)就要懂得逻辑了。罗罗嗦嗦、写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脚布,我懒得开水龙管来洗了,裹脚布洗了半天,不知道。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你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

  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

  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境”,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晓得,所以西藏人大批驳汉人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西藏,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那么六祖接引惠明禅师呢?看《六祖坛经》你要注意哦,他是一个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从那个山岭上大庾岭,江西朋友有好几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岭他晓得的,大庾岭头翻过去就是广东了,广东境界了。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嘘嘘的),这样赶上去呢,那么六祖没有办法了,已经赶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钵一丢,扔在那个石头上,人就躲到草里头了。那个惠明法师军人出身,是个将军,(实际上什么军人出身呢?唐代好几个军人出身的。)那么他出家了以后——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赶到了,那么,很多的师兄弟还没有到。结果一看到衣钵啊,他一边喘气一边赶紧抢这个衣钵,衣钵拿不动了。这个里头就是问题了,一件衣服一个饭碗,他当过军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岭爬得那么快上来,一个衣服都拿不动了。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都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六祖,说:能上座呀,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抢衣钵、不是为传位来的呀!我是为求法来的啊!六祖才钻出来,“是真的呀?”“真的!”那么他要传法。那么你想在那个气喘嘘嘘的,那个一身汗流,六祖趁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的教育方法来了!

  人到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运动,那个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一个个有病,眼睛的近视越来度数越高,那就是缺乏运动了。他那个运动之下,那个上来,然后叫他,——

  “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应该)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了,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