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显密圆通大“准提”▪P2

  ..续本文上一页之身亦得转化。虔修此法就有这样的殊胜。如真能证到了,一切连转都不用转,因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烦恼即菩提,凡夫本是如来。故密法号称“即身成就”,不无其理,这也是“准提法”之所以极为殊胜之处。如前所述,“准提法”的道理与禅宗之理相通,尤其是华严宗的道理,绝对相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华严离不开唯识,唯识又离不开般若,故其是华严、般若、唯识的综合,综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这个法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净土与极乐净土相同的诸佛净土境界,融会了显教与密教的各种修法。换言之,这个法门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后起修,转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囊括其中了。

  密法境中修,执境岔路多

  修习密法,亦有其相当的弊端,因为它是由“有”起修,走的是“一切皆有”的路子,在境界中修持,境界自然众多,但岔路亦多。如果教理不通、不懂唯识者,不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缘起性空的道理,境界一来,攀缘心起,随境牵转,甚或弄神弄鬼,自以为是,不仅成了外道,而且还会入了魔,误入歧途,“修”还不如“不修”。修行贵在“见地”,因地不真,果遭纡曲,失之毫厘,最后则将差之千里了,故修行者不得不慎。现在世界各处流行“藏密”的修持,所谓的活佛或仁波切等,周游世界到处传法,每次聚众,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信众趋之若狂,一个法传了下来,数年之间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位传法上师,如果有人真的去修其所传之密法,有了修持上的问题,又能向谁去请教解答呢?修出了大问题,成了神经病,又有谁能帮助他呢?况且,这些号称的活佛、仁波切们的修持,又是否真正证到修到了呢?这些都是现下佛教界的严重问题。难怪 南公上师曾感叹言:一些杂乱的密宗流行时,就象征著「末法时代”提前到来。所幸我们修的“准提法”,有 上师与其他阿阇黎传法,各处并有准提共修的团体的组织,定期共修,切磋研讨,有老参带领新学,解决平时修持上的困境,除此之外,如真有重大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我们还有管道,向 上师直接请益,获得解答,吾等幸甚。

  三业专一,止观双运

  大乘修行讲求的是六度万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前奏加行的功夫,先修功德,福德够了,加上禅定,禅定够了,才可以进入般若。小乘法门谈“戒、定、慧”,“定”在中间,没有“定”,就没有真正的“戒”,没有“定”,也没有真正的“慧”。故知“禅定”本身并非“般若”道体,但“般若”却也离不开“禅定”。

  “准提法”的修持也不例外,在求止得定的目标上,与显教其他法门无异。但在方法与入佛知见上,准提法的仪轨已替我们划出一条具体的轨道,在求身(跏趺坐、手印)、口(持咒)、意(观想)三业的专一。绵密的金刚持咒,在于净化业习,深植于第八识,同时也等于在修气修脉,气脉本身虽不是道,但要想达到忘却自己的身体,去除身见,进而转化这个色身的果报业报,将身心完全投入的金刚念诵,却是极佳途径。再配合层次分明的观想步骤,更能够逐步都摄六根,将身心的念头与观想合而为一,先作到“声气合一”,然后“心气合一”,最后自然达到“身心合一”,忘却了身躯与外缘的存在,而内外一切却观照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得止,再由止而定。

  持咒要领,不缓不急,单调庄严,生生不已

  持咒之要领,宜不缓不急,字字清楚,明朗庄严。念诵之时应一口气一口气地去念,即当一口气完全念尽时,闭口以鼻根部位吸气,气调好了,再接着念下去,如在共修场合,吸气时,可以耳根听众持诵,心心相随念下去。修习如法,气脉节节打通贯穿,色身转化迅速。气脉虽非道,但要做到忘身、忘我,还必须走气脉的路子不可,只要不去执着它就好。

  持咒与其他软修法门的唱诵,略有不同,其不讲求韵律,低沉单调,周而复始,绵绵密密,生生不已。单调之中,透发庄严,了了分明,感人无形。持咒若仅仅崇尚快速或韵律,而忽略了清晰庄严,在修“止观”的基础上,也许不错,但它却与本法(准提法)的精要,有了距离,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开口持咒到达了声气、心气与身心三合,身、口、意三业专一,气脉通畅振动声带,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念诵,妄念愈念愈少,气愈念愈长。到此时,任何大动作的开口持诵,都有可能打破三业专一的定境,故而连唇齿都懒得一动,就自然形成了“金刚念诵”,“金刚念诵”之唇齿不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

  除“开口念”与“金刚念”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持咒法,即“瑜伽念”,持咒不出声音,仅在心中默念。在人多的公共场所,用此法念咒,可能比较合宜。

  观想要领,不思而得,无取分别,不勉而中

  “观想”当然也是意识造境,就以观明点来说,要观出一个亮光,因此,比如要你看住一盏油灯,把这个油灯的影像看清楚了,然后,随时在意识里有这么一个亮光存在,明点就观起来了,观起来不动,不论何时何地,吃饭、做事、上厕所等等,意识境界中,始终有这个明点,慢慢地,这个影像出来的明点,越来越清楚,妄念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妄念了,身心皆亡,只剩这一个亮光,心灯明朗而得“止”,这是意地生起造出来的“观”。

  念佛号、持咒语,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句佛号或一个咒语,就如同是面粉一样,面粉上有一点水,面粉慢慢裹拢来,转呀转地,最终把所有的面粉裹在这一点上,就得“止”,这是初步的“观”,叫作“观想”,是意地生出来的,不是乱想造出了的,乱想就会出毛病了。

  有些人初学时观不起来,不要乱想,意识上知道即可,如乱想会神经错乱。其实观想很简单,比如说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样子就会起来,一提起就有,如此观想并不困难。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观想。应该一点不用着力就现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观想则等于是第七识末那识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发起来,是独影境又不是独影境(注一),它又是明了意识。

  学密宗不通唯识不能学的。说它是独影,它又是明了意识,说它是明了意识,它又在一面说话、行事,与独影差不多现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注二),非量就是神经病。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为由我作主观想起来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

  祈愿他力,感应道交

  在修止修观的原理上,准提法门与禅宗法门相似,除此之外,修准提法门,还要在意根上与愿力上,带着一个祈求本尊佛母与诸佛加持的心愿。不要认为念咒念得很好,就觉得这就是参禅,就是止观,话虽不错,殊不知,此与密法持咒就有所出入了,这也是修密法与参禅,同中有异的地方,如果没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愿,就会变得在修“止观”了,也不是说它不对,只是与本修法门就有了差别,如何差别?在因地上有了差别,由于见地与认知不清楚,则果地上也必有差别,所得到的层级也会不同。

  所以,千万不要只借用咒语,作为系心一缘的作用,那是修禅定,如果能系心一缘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观,这种修法,念佛也可以,念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来讲,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带着修止观、禅定也行,然而,还是要带到心愿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诸佛菩萨加持,所谓有求必应,感应道交。要求感应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会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则效果亦将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生起次第,真空生妙有

  “准提法”的修持,求止得定并非最终目标。生起次第要我们练习,由一念专精的持咒与观想,进而“忘去自身我执”,“浑入虚空中,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忘却身心,心物浑然,不起分别,无所谓空,也无所谓有,我即虚空,虚空即我,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进入准提三昧的定境。

  “准提法”并没要我们到此为止,死守着这个空境,接着要我们观想宇宙之四大变化,忘却了肉体的我,而在莲花中生出一个妙有的我来,此时如能观想成功,就是“意生身”的化身境界了,也就是妙有之境界。

  接下来,口持准提本咒,观想与佛母合一,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就更细腻了,没有相当的定力功夫,是做不到的,即使偶尔观到一点,刹那即逝,把持不住。初学之人,可以将字轮观大,比较容易清净,甚至于只观一个发光的心月轮,待日久功深,心细了,字轮就越观得小,心也就越定。最后乃至心轮不转了,只观中间一个梵文的“唵”字,永远是这个字在,忘记了身体,或连字都不要,心中只有这一光明,不昏沉,不散乱,一念专精,其中有这一点“明点”,这个就是缘起性空,其中有物,不过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这么一个东西,定在上面,越久越好,就这一念专精,就包括了四禅八定,包括了小乘定与大乘定的三昧。

  这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它却含盖了极深的修持道理,业习之能否转化,法、报、化三身之能否成就,这是本法的一个主要关键所在。

  圆满次第,妙有返真空

  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将明点由中脉升起,由顶门冲出去,散入虚空之中,虚空之外更无我身,“虚空与我无二无别,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灭。上述诸法生起与空灭,皆同水月空花,如梦如幻;涅槃本性,本来如此。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本来不可得,不可得也了不可得,随时随地在此定中,无须观想,也无咒子,定得越久越好。

  到临终之时,也可藉此顶门一冲,或得解脱成就,或随愿往生,不拖泥带水,自在作主。在这一点上,其效果有似密法中的“破瓦”修持。就算临终之时,做不到如此顶门一冲,只要心中清净,念到准提佛母,如有发愿往生西方或任何佛国净土者,十方国土必可任…

《显密圆通大“准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