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身亦得轉化。虔修此法就有這樣的殊勝。如真能證到了,一切連轉都不用轉,因爲貪嗔癡慢疑就是五方佛、煩惱即菩提,凡夫本是如來。故密法號稱“即身成就”,不無其理,這也是“准提法”之所以極爲殊勝之處。如前所述,“准提法”的道理與禅宗之理相通,尤其是華嚴宗的道理,絕對相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華嚴離不開唯識,唯識又離不開般若,故其是華嚴、般若、唯識的綜合,綜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這個法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淨土與極樂淨土相同的諸佛淨土境界,融會了顯教與密教的各種修法。換言之,這個法門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後起修,轉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囊括其中了。
密法境中修,執境岔路多
修習密法,亦有其相當的弊端,因爲它是由“有”起修,走的是“一切皆有”的路子,在境界中修持,境界自然衆多,但岔路亦多。如果教理不通、不懂唯識者,不知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緣起性空的道理,境界一來,攀緣心起,隨境牽轉,甚或弄神弄鬼,自以爲是,不僅成了外道,而且還會入了魔,誤入歧途,“修”還不如“不修”。修行貴在“見地”,因地不真,果遭纡曲,失之毫厘,最後則將差之千裏了,故修行者不得不慎。現在世界各處流行“藏密”的修持,所謂的活佛或仁波切等,周遊世界到處傳法,每次聚衆,少則數百,多則成千上萬,信衆趨之若狂,一個法傳了下來,數年之間可能再也見不到這位傳法上師,如果有人真的去修其所傳之密法,有了修持上的問題,又能向誰去請教解答呢?修出了大問題,成了神經病,又有誰能幫助他呢?況且,這些號稱的活佛、仁波切們的修持,又是否真正證到修到了呢?這些都是現下佛教界的嚴重問題。難怪 南公上師曾感歎言:一些雜亂的密宗流行時,就象征著「末法時代”提前到來。所幸我們修的“准提法”,有 上師與其他阿阇黎傳法,各處並有准提共修的團體的組織,定期共修,切磋研討,有老參帶領新學,解決平時修持上的困境,除此之外,如真有重大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時,我們還有管道,向 上師直接請益,獲得解答,吾等幸甚。
叁業專一,止觀雙運
大乘修行講求的是六度萬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前奏加行的功夫,先修功德,福德夠了,加上禅定,禅定夠了,才可以進入般若。小乘法門談“戒、定、慧”,“定”在中間,沒有“定”,就沒有真正的“戒”,沒有“定”,也沒有真正的“慧”。故知“禅定”本身並非“般若”道體,但“般若”卻也離不開“禅定”。
“准提法”的修持也不例外,在求止得定的目標上,與顯教其他法門無異。但在方法與入佛知見上,准提法的儀軌已替我們劃出一條具體的軌道,在求身(跏趺坐、手印)、口(持咒)、意(觀想)叁業的專一。綿密的金剛持咒,在于淨化業習,深植于第八識,同時也等于在修氣修脈,氣脈本身雖不是道,但要想達到忘卻自己的身體,去除身見,進而轉化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將身心完全投入的金剛念誦,卻是極佳途徑。再配合層次分明的觀想步驟,更能夠逐步都攝六根,將身心的念頭與觀想合而爲一,先作到“聲氣合一”,然後“心氣合一”,最後自然達到“身心合一”,忘卻了身軀與外緣的存在,而內外一切卻觀照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得止,再由止而定。
持咒要領,不緩不急,單調莊嚴,生生不已
持咒之要領,宜不緩不急,字字清楚,明朗莊嚴。念誦之時應一口氣一口氣地去念,即當一口氣完全念盡時,閉口以鼻根部位吸氣,氣調好了,再接著念下去,如在共修場合,吸氣時,可以耳根聽衆持誦,心心相隨念下去。修習如法,氣脈節節打通貫穿,色身轉化迅速。氣脈雖非道,但要做到忘身、忘我,還必須走氣脈的路子不可,只要不去執著它就好。
持咒與其他軟修法門的唱誦,略有不同,其不講求韻律,低沈單調,周而複始,綿綿密密,生生不已。單調之中,透發莊嚴,了了分明,感人無形。持咒若僅僅崇尚快速或韻律,而忽略了清晰莊嚴,在修“止觀”的基礎上,也許不錯,但它卻與本法(准提法)的精要,有了距離,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開口持咒到達了聲氣、心氣與身心叁合,身、口、意叁業專一,氣脈通暢振動聲帶,一口氣接一口氣地念誦,妄念愈念愈少,氣愈念愈長。到此時,任何大動作的開口持誦,都有可能打破叁業專一的定境,故而連唇齒都懶得一動,就自然形成了“金剛念誦”,“金剛念誦”之唇齒不動,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不是刻意造作出來的。
除“開口念”與“金剛念”之外,還有一種主要的持咒法,即“瑜伽念”,持咒不出聲音,僅在心中默念。在人多的公共場所,用此法念咒,可能比較合宜。
觀想要領,不思而得,無取分別,不勉而中
“觀想”當然也是意識造境,就以觀明點來說,要觀出一個亮光,因此,比如要你看住一盞油燈,把這個油燈的影像看清楚了,然後,隨時在意識裏有這麼一個亮光存在,明點就觀起來了,觀起來不動,不論何時何地,吃飯、做事、上廁所等等,意識境界中,始終有這個明點,慢慢地,這個影像出來的明點,越來越清楚,妄念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妄念了,身心皆亡,只剩這一個亮光,心燈明朗而得“止”,這是意地生起造出來的“觀”。
念佛號、持咒語,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句佛號或一個咒語,就如同是面粉一樣,面粉上有一點水,面粉慢慢裹攏來,轉呀轉地,最終把所有的面粉裹在這一點上,就得“止”,這是初步的“觀”,叫作“觀想”,是意地生出來的,不是亂想造出了的,亂想就會出毛病了。
有些人初學時觀不起來,不要亂想,意識上知道即可,如亂想會神經錯亂。其實觀想很簡單,比如說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樣子就會起來,一提起就有,如此觀想並不困難。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觀想。應該一點不用著力就現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觀想則等于是第七識末那識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發起來,是獨影境又不是獨影境(注一),它又是明了意識。
學密宗不通唯識不能學的。說它是獨影,它又是明了意識,說它是明了意識,它又在一面說話、行事,與獨影差不多現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注二),非量就是神經病。爲何不是非量境界?因爲由我作主觀想起來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
祈願他力,感應道交
在修止修觀的原理上,准提法門與禅宗法門相似,除此之外,修准提法門,還要在意根上與願力上,帶著一個祈求本尊佛母與諸佛加持的心願。不要認爲念咒念得很好,就覺得這就是參禅,就是止觀,話雖不錯,殊不知,此與密法持咒就有所出入了,這也是修密法與參禅,同中有異的地方,如果沒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願,就會變得在修“止觀”了,也不是說它不對,只是與本修法門就有了差別,如何差別?在因地上有了差別,由于見地與認知不清楚,則果地上也必有差別,所得到的層級也會不同。
所以,千萬不要只借用咒語,作爲系心一緣的作用,那是修禅定,如果能系心一緣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觀,這種修法,念佛也可以,念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來講,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帶著修止觀、禅定也行,然而,還是要帶到心願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諸佛菩薩加持,所謂有求必應,感應道交。要求感應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須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會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則效果亦將不可同日而語的了!
生起次第,真空生妙有
“准提法”的修持,求止得定並非最終目標。生起次第要我們練習,由一念專精的持咒與觀想,進而“忘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忘卻身心,心物渾然,不起分別,無所謂空,也無所謂有,我即虛空,虛空即我,無量無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進入准提叁昧的定境。
“准提法”並沒要我們到此爲止,死守著這個空境,接著要我們觀想宇宙之四大變化,忘卻了肉體的我,而在蓮花中生出一個妙有的我來,此時如能觀想成功,就是“意生身”的化身境界了,也就是妙有之境界。
接下來,口持准提本咒,觀想與佛母合一,心月輪與字輪的觀想就更細膩了,沒有相當的定力功夫,是做不到的,即使偶爾觀到一點,刹那即逝,把持不住。初學之人,可以將字輪觀大,比較容易清淨,甚至于只觀一個發光的心月輪,待日久功深,心細了,字輪就越觀得小,心也就越定。最後乃至心輪不轉了,只觀中間一個梵文的“唵”字,永遠是這個字在,忘記了身體,或連字都不要,心中只有這一光明,不昏沈,不散亂,一念專精,其中有這一點“明點”,這個就是緣起性空,其中有物,不過是假的,不是真的,就這麼一個東西,定在上面,越久越好,就這一念專精,就包括了四禅八定,包括了小乘定與大乘定的叁昧。
這心月輪與字輪的觀想,聽起來似乎簡單,但它卻含蓋了極深的修持道理,業習之能否轉化,法、報、化叁身之能否成就,這是本法的一個主要關鍵所在。
圓滿次第,妙有返真空
最後進入圓滿次第,將明點由中脈升起,由頂門沖出去,散入虛空之中,虛空之外更無我身,“虛空與我無二無別,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無去也無來,不生也不滅。上述諸法生起與空滅,皆同水月空花,如夢如幻;涅槃本性,本來如此。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本來不可得,不可得也了不可得,隨時隨地在此定中,無須觀想,也無咒子,定得越久越好。
到臨終之時,也可藉此頂門一沖,或得解脫成就,或隨願往生,不拖泥帶水,自在作主。在這一點上,其效果有似密法中的“破瓦”修持。就算臨終之時,做不到如此頂門一沖,只要心中清淨,念到准提佛母,如有發願往生西方或任何佛國淨土者,十方國土必可任…
《顯密圓通大“准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