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密教管窥▪P3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系统化者。中观派与金刚乘的混合似乎曾经是印度佛教最后一次伟大运动。他有一系列申述金刚的著作,如《金刚发》《成就义海》《无畏道次第》……等等。他这一派在印度一直盛行”。

  所谓将般若与密教法混合起来讲,或者说中观派与金刚乘的混合,那都是说从般若性空方面结合金刚乘来说。印度后期密宗将法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强调般若空性,而缘起天瑜伽,而修天身。发胜解慧,又转入空性。由是修空成熟,相续引生圆满次第。故二种次第皆须修空。《密宗道次第广论》并说“印度诸大论师,并多依此”。更引持详论师“扎拿修法”云:“除此更无余”。这是说,除修空性外,便没有什么了。可见后期密宗是以胜义菩提心,中观法门为万法缘起根源,而放弃了六大缘起说。

  按:龙猛菩萨《菩提心论》,将菩提心摄为三,行愿、胜义和三摩地。胜义菩提心,源于无自性;“无自性故,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诸法无相,谓虚空相,作是观已名胜义菩提心。”“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所以印度后期的金刚乘,是以大乘佛教的学说解释一佛乘,似乎对“佛”和“菩萨”的概念不大清楚。

  2、对于教主

  印度后期佛教,多以显教论师传承和宣扬密教。那时,密教内部兴起了派别,但很少说到教主,而各派所尊又各不相同。如佛密论师等,一般以释尊为教主。八世纪的乌仗那国王,因陀罗部底,自称为释尊直接传承,当然以释尊为教主。而据教珠活佛着《西藏古代佛教史》记载,无上瑜伽口诀部,在印度未被传入西藏之前,其祖师第一代法身佛为普贤王如来,第二代报身佛,即金刚持,并由其传毗卢遮那(大日如来)及五方佛,第三代金刚萨埵,第四代金刚手,第五代胜喜金刚,至第八代莲花生,传入西藏。由此可见,其乃尊普贤王如来为教主。印度最后起的“时轮乘”则认为早在释迦之前,有“本初佛”,由此佛生出宇宙一切,所以又以本初佛为教主。

  教主不同,表示道果不一,莫终一是。实际上是反映各得部份真理。其中我们尤其要搞清楚的其所用名词是袭用前期正纯密宗所用的名词,但意义不同,普贤王如来乃大日如来法身功德,内证四智中,从大圆镜智流出之佛。实大日如来之内眷属之一,只象征部份真理,而未能反映全部真理。只是五方佛中之一。既非纯密所谓的“金刚持身”,更不能传授大日台来及五方佛。因为,“金刚持身”必要包含三十七尊。说五佛中之一佛,普贤王如来反而传授五佛,那就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又按《大日经》卷三,有“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之语。其中“我”乃大日如来自称,“本初”者,表本来清净法界,一切法之本祖。“时轮乘”所言“本初佛”,当是企图暗中袭用《大日如来》为教主。但“时轮乘”之法,并非穷法底源的普门大法。无论大圆满法及其心粹法,或时轮金刚法,皆未脱肉身内之应化法门,并非受用身法门,所以,以释尊为教主却是十分恰当的。

  3、对曼荼罗

  曼荼罗乃主尊将其所含之法界性,释放而排比之,而且轮圆具足也。主尊之法位愈高,其所含之法界性种类愈多,其曼荼罗愈庄严殊胜。其中,个别佛菩萨之曼荼罗称别体曼荼罗,各个部(如佛部、莲花部、金刚部)部主的曼荼罗和法会(如法华会等)的曼荼罗,称“部会曼荼罗”。比较“别体曼荼罗”已殊胜得多。而总体(如金、胎两界)曼荼罗,则统摄一切法界性总体,曼荼罗外再无佛菩萨,再无其它的法。这是最高,最究竟,最有系统,最完整的曼荼罗。所以,在曼荼罗中,可以表示主尊的全部法理及其法位;亦即反映该教派的见地所达程度,即其最高道果。印度前期的正纯密教,俱足各种曼荼罗,反映其彻底性、系统性、全面性,所以称为普门大法。一佛统摄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圣凡及三界六道。所以俱足一切法门。印度后期的密教职工中,不再有总体曼荼罗的影迹,《金刚顶经》的梵本,甚至十八会的本子,印度都应有存留,但却不见有传承,只有各尊各派的别体曼荼罗。如大威德曼荼罗,时轮金刚曼荼罗等等。

  从只有别体曼荼罗,而无总体曼荼罗这一点看来,印度后期的密宗,已无普门大法,只有一门之尊法、喜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都是一门之尊。有人说,全证到了这四大金刚的法性,才算是大圆满法,既完满了一切佛法,就是普门大法。但如果将四大金刚的全部道果与包含三十七尊之大日如业金刚持相比较,便可知它还不是普门大法。印度前期正纯密教普门法中分为佛部、金刚、宝部、莲花部和羯磨部共五部,后期密教,于五部中加第六金刚持部为六部。以金刚持为最胜。次以金刚部为胜也。如此将金刚持作为一部看待,不知从何而来,不知表什么法性,不知表那一方佛,但无论其何等殊胜,既然是属一部,充其量不过一部之主,绝不属于普门之尊。

  印度后期密教中,与只有别体曼荼罗,而无总体曼荼罗相适应,只有一门之尊法,已无普门大法。

  由于,将特定一尊成就,作为终极的道果,所以印度后期密教,就有派别兴起。既然所奉的终极本尊不同,所以各派的法理自有不同。印度后期密宗各泊胳自立说。其说紊乱,莫终一是,表现了密教内部的分裂,其后出现了金刚持,其意图是否欲将各派统一起来,还待研究,不过金刚持既和佛金莲等部,在同等级中划分,这样只能增加混乱,并不能发生统一的作用。

  4、对于修法仪轨

  纯密分法身为三类轮身。

  A、自性轮身为佛身。佛身各有自性,大日如业以六大为自性,如胎藏宝幢佛以火大为主为自性,开敷花王佛以水大为主为自性等等。

  B、正*轮身为菩萨身。菩萨以佛的自性(正法)加持化度众生,如观音为阿弥陀佛正*轮身,弥勒为天鼓雷音佛正*轮身。

  C、教令轮身,为正*轮身(菩萨)的变现的忿怒明王身。如果众生(及其种子)持强不服正法化度,菩萨乃现明王身以武力降伏使其归化。如金刚萨埵现降三世明王降伏大自在天主摩醯首罗等。正纯密教成佛的每一个仪轨,包括由生起至究竟,由凡夫至成佛的历程,必具足此三类轮身。如此始可保证迅速成就,一生超三大阿僧祗劫和微细执,而即身成佛,这是纯密的殊胜处。

  印度后期密教,因为只有一六之尊。各派皆修特定一尊为目标。各奉三类轮身中之一尊为本尊。乃将三类轮身的作用分割开了。各以自意互相攻击。其实大威德等法是以教令轮身为最高本尊,皆未究竟。依法理,非明王不易清除异熟识,非此不能得二空真如,但明王只是佛的使者,只属先锋,其上还有更高本尊。

  5、参于判教

  印度后期的金刚乘(怛特罗)佛教,在判教方面完全脱离纯密的金胎两部另行判教,尤其对密乘分为四部。

  事部。(或称作部),“修持注重事相及坛城庄严,只观“对生本尊”,不观自成本尊”,唯“从主(对方)乞取悉地”而成就。

  行部。“行者亦可自己观想成本尊,但仍以坛城本尊为法伴,仍依坛城本尊如持力而得成就”,“然无于彼令智尊(真本尊),以及灌顶,部主印定等故,于对方本尊不修三昧耶,唯迎请智尊,献座供养而乞悉地,名从伴而取悉地”。此以胎藏界大日经为代表。

  瑜伽部。“自生起为天,入以智尊、灌顶、部主印定”,“同时观成对生本尊”。“行者作道场阿字月轮观,以“入我我入观”起修,观对生本尊与自生本尊相应”,此指纯密《金刚顶经》金刚界法而言。

  无上瑜伽部。印度“恒特罗”之分类初分五种,即:作、行、瑜伽、摩诃(大)瑜伽,及无上瑜伽。其后大瑜伽作为无上瑜伽之因(生起次第),并入无上瑜伽部成为四分法。(在印度未见有阿努、阿的瑜伽之称)。

  大瑜伽修法,主要在收摄六根,既眼观“对生本尊”以摄眼根,耳听咒音以摄耳根,身结大印以摄身根等(其实这不是摄六根,而是观内色),于意中生起本尊,先观自身,后观着属。

  无上瑜伽,是以善巧方便来修气、脉、明点升华,把身变成光明的虹体;然后修明点升降生四喜,再修气入中脉,心气无二,达到空乐双融的境界。此乃以男女双身结合之乐及瑜伽观法为基础,极具左道密教之色彩。

  如此四分法,以纯密观点来看,是完全不符实际的。

  ①纯密一个仪轨中既有事相,也有自生本尊,既有道场本尊,也有本地成佛,其中历程是一贯的,所以印度后期密教将它分割成部,只是理论的事,并非实修的事。

  ②《大日经》是他受用身的普门大法,灌顶后,经不动明王破诸障,证三摩地菩提心,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成福德庄严身,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成大乐智能身,终成大日如来理法身,十二大院皆其眷属,怛特罗佛教将大日经视为“行部”,实是不懂大日经而随意立论。

  况且,如来八秘印中之“迅疾持印”(弥勒),其真言为“皈命,摩诃瑜伽、瑜 宁、瑜诣湿缚利、( )、( )、( )、( )、莎诃“,意译为”大相应的大瑜伽师,瑜伽自在,而将含灵推离尘垢而入空界“。在怛特罗分类中,既然大瑜伽属无上瑜伽部,为何胎藏界的大瑜伽,又不属无上瑜伽呢?反映分类无准则不足为法。

  ③纯密胎藏界莲花部部母,以“施无畏“印明加持,行者反尘归根,建立根身,在肉身内,蓝色中脉及右左红白两脉,为佛莲金三部,仍属有漏根身。经加持成为蓝白黑黄五脉,或者中脉放五色光,根身成虹霓身,终必转为无色,入无生法忍。再经明王破障,始冲出身外,甚至冲出三界乃成“无漏根身”,怛特罗密教不知此义,却以此有漏虹性身为无上瑜伽最高道果。

  ④不空所译《金刚顶经》,虽未全括金刚顶十八会,却是摄其中精华。自称最上金刚乘或最上瑜伽。乃大日如来智法身所现的自受用身,包括三十七尊,称金刚持身。此金刚界普门大法,乃最究竟,最有系统,最能包罗一大尖。而怛特罗的无上瑜伽,则不是一个系统,而有几…

《印度密教管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