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密教管窺▪P3

  ..續本文上一頁最後系統化者。中觀派與金剛乘的混合似乎曾經是印度佛教最後一次偉大運動。他有一系列申述金剛的著作,如《金剛發》《成就義海》《無畏道次第》……等等。他這一派在印度一直盛行”。

  所謂將般若與密教法混合起來講,或者說中觀派與金剛乘的混合,那都是說從般若性空方面結合金剛乘來說。印度後期密宗將法分爲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強調般若空性,而緣起天瑜伽,而修天身。發勝解慧,又轉入空性。由是修空成熟,相續引生圓滿次第。故二種次第皆須修空。《密宗道次第廣論》並說“印度諸大論師,並多依此”。更引持詳論師“紮拿修法”雲:“除此更無余”。這是說,除修空性外,便沒有什麼了。可見後期密宗是以勝義菩提心,中觀法門爲萬法緣起根源,而放棄了六大緣起說。

  按:龍猛菩薩《菩提心論》,將菩提心攝爲叁,行願、勝義和叁摩地。勝義菩提心,源于無自性;“無自性故,如大毗盧遮那經雲: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叁摩地法,于諸教中阙而不書。”所以印度後期的金剛乘,是以大乘佛教的學說解釋一佛乘,似乎對“佛”和“菩薩”的概念不大清楚。

  2、對于教主

  印度後期佛教,多以顯教論師傳承和宣揚密教。那時,密教內部興起了派別,但很少說到教主,而各派所尊又各不相同。如佛密論師等,一般以釋尊爲教主。八世紀的烏仗那國王,因陀羅部底,自稱爲釋尊直接傳承,當然以釋尊爲教主。而據教珠活佛著《西藏古代佛教史》記載,無上瑜伽口訣部,在印度未被傳入西藏之前,其祖師第一代法身佛爲普賢王如來,第二代報身佛,即金剛持,並由其傳毗盧遮那(大日如來)及五方佛,第叁代金剛薩埵,第四代金剛手,第五代勝喜金剛,至第八代蓮花生,傳入西藏。由此可見,其乃尊普賢王如來爲教主。印度最後起的“時輪乘”則認爲早在釋迦之前,有“本初佛”,由此佛生出宇宙一切,所以又以本初佛爲教主。

  教主不同,表示道果不一,莫終一是。實際上是反映各得部份真理。其中我們尤其要搞清楚的其所用名詞是襲用前期正純密宗所用的名詞,但意義不同,普賢王如來乃大日如來法身功德,內證四智中,從大圓鏡智流出之佛。實大日如來之內眷屬之一,只象征部份真理,而未能反映全部真理。只是五方佛中之一。既非純密所謂的“金剛持身”,更不能傳授大日臺來及五方佛。因爲,“金剛持身”必要包含叁十七尊。說五佛中之一佛,普賢王如來反而傳授五佛,那就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又按《大日經》卷叁,有“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之語。其中“我”乃大日如來自稱,“本初”者,表本來清淨法界,一切法之本祖。“時輪乘”所言“本初佛”,當是企圖暗中襲用《大日如來》爲教主。但“時輪乘”之法,並非窮法底源的普門大法。無論大圓滿法及其心粹法,或時輪金剛法,皆未脫肉身內之應化法門,並非受用身法門,所以,以釋尊爲教主卻是十分恰當的。

  3、對曼荼羅

  曼荼羅乃主尊將其所含之法界性,釋放而排比之,而且輪圓具足也。主尊之法位愈高,其所含之法界性種類愈多,其曼荼羅愈莊嚴殊勝。其中,個別佛菩薩之曼荼羅稱別體曼荼羅,各個部(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部主的曼荼羅和法會(如法華會等)的曼荼羅,稱“部會曼荼羅”。比較“別體曼荼羅”已殊勝得多。而總體(如金、胎兩界)曼荼羅,則統攝一切法界性總體,曼荼羅外再無佛菩薩,再無其它的法。這是最高,最究竟,最有系統,最完整的曼荼羅。所以,在曼荼羅中,可以表示主尊的全部法理及其法位;亦即反映該教派的見地所達程度,即其最高道果。印度前期的正純密教,俱足各種曼荼羅,反映其徹底性、系統性、全面性,所以稱爲普門大法。一佛統攝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聖凡及叁界六道。所以俱足一切法門。印度後期的密教職工中,不再有總體曼荼羅的影迹,《金剛頂經》的梵本,甚至十八會的本子,印度都應有存留,但卻不見有傳承,只有各尊各派的別體曼荼羅。如大威德曼荼羅,時輪金剛曼荼羅等等。

  從只有別體曼荼羅,而無總體曼荼羅這一點看來,印度後期的密宗,已無普門大法,只有一門之尊法、喜金剛、上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都是一門之尊。有人說,全證到了這四大金剛的法性,才算是大圓滿法,既完滿了一切佛法,就是普門大法。但如果將四大金剛的全部道果與包含叁十七尊之大日如業金剛持相比較,便可知它還不是普門大法。印度前期正純密教普門法中分爲佛部、金剛、寶部、蓮花部和羯磨部共五部,後期密教,于五部中加第六金剛持部爲六部。以金剛持爲最勝。次以金剛部爲勝也。如此將金剛持作爲一部看待,不知從何而來,不知表什麼法性,不知表那一方佛,但無論其何等殊勝,既然是屬一部,充其量不過一部之主,絕不屬于普門之尊。

  印度後期密教中,與只有別體曼荼羅,而無總體曼荼羅相適應,只有一門之尊法,已無普門大法。

  由于,將特定一尊成就,作爲終極的道果,所以印度後期密教,就有派別興起。既然所奉的終極本尊不同,所以各派的法理自有不同。印度後期密宗各泊胳自立說。其說紊亂,莫終一是,表現了密教內部的分裂,其後出現了金剛持,其意圖是否欲將各派統一起來,還待研究,不過金剛持既和佛金蓮等部,在同等級中劃分,這樣只能增加混亂,並不能發生統一的作用。

  4、對于修法儀軌

  純密分法身爲叁類輪身。

  A、自性輪身爲佛身。佛身各有自性,大日如業以六大爲自性,如胎藏寶幢佛以火大爲主爲自性,開敷花王佛以水大爲主爲自性等等。

  B、正*輪身爲菩薩身。菩薩以佛的自性(正法)加持化度衆生,如觀音爲阿彌陀佛正*輪身,彌勒爲天鼓雷音佛正*輪身。

  C、教令輪身,爲正*輪身(菩薩)的變現的忿怒明王身。如果衆生(及其種子)持強不服正法化度,菩薩乃現明王身以武力降伏使其歸化。如金剛薩埵現降叁世明王降伏大自在天主摩醯首羅等。正純密教成佛的每一個儀軌,包括由生起至究竟,由凡夫至成佛的曆程,必具足此叁類輪身。如此始可保證迅速成就,一生超叁大阿僧祗劫和微細執,而即身成佛,這是純密的殊勝處。

  印度後期密教,因爲只有一六之尊。各派皆修特定一尊爲目標。各奉叁類輪身中之一尊爲本尊。乃將叁類輪身的作用分割開了。各以自意互相攻擊。其實大威德等法是以教令輪身爲最高本尊,皆未究竟。依法理,非明王不易清除異熟識,非此不能得二空真如,但明王只是佛的使者,只屬先鋒,其上還有更高本尊。

  5、參于判教

  印度後期的金剛乘(怛特羅)佛教,在判教方面完全脫離純密的金胎兩部另行判教,尤其對密乘分爲四部。

  事部。(或稱作部),“修持注重事相及壇城莊嚴,只觀“對生本尊”,不觀自成本尊”,唯“從主(對方)乞取悉地”而成就。

  行部。“行者亦可自己觀想成本尊,但仍以壇城本尊爲法伴,仍依壇城本尊如持力而得成就”,“然無于彼令智尊(真本尊),以及灌頂,部主印定等故,于對方本尊不修叁昧耶,唯迎請智尊,獻座供養而乞悉地,名從伴而取悉地”。此以胎藏界大日經爲代表。

  瑜伽部。“自生起爲天,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同時觀成對生本尊”。“行者作道場阿字月輪觀,以“入我我入觀”起修,觀對生本尊與自生本尊相應”,此指純密《金剛頂經》金剛界法而言。

  無上瑜伽部。印度“恒特羅”之分類初分五種,即:作、行、瑜伽、摩诃(大)瑜伽,及無上瑜伽。其後大瑜伽作爲無上瑜伽之因(生起次第),並入無上瑜伽部成爲四分法。(在印度未見有阿努、阿的瑜伽之稱)。

  大瑜伽修法,主要在收攝六根,既眼觀“對生本尊”以攝眼根,耳聽咒音以攝耳根,身結大印以攝身根等(其實這不是攝六根,而是觀內色),于意中生起本尊,先觀自身,後觀著屬。

  無上瑜伽,是以善巧方便來修氣、脈、明點升華,把身變成光明的虹體;然後修明點升降生四喜,再修氣入中脈,心氣無二,達到空樂雙融的境界。此乃以男女雙身結合之樂及瑜伽觀法爲基礎,極具左道密教之色彩。

  如此四分法,以純密觀點來看,是完全不符實際的。

  ①純密一個儀軌中既有事相,也有自生本尊,既有道場本尊,也有本地成佛,其中曆程是一貫的,所以印度後期密教將它分割成部,只是理論的事,並非實修的事。

  ②《大日經》是他受用身的普門大法,灌頂後,經不動明王破諸障,證叁摩地菩提心,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成福德莊嚴身,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成大樂智能身,終成大日如來理法身,十二大院皆其眷屬,怛特羅佛教將大日經視爲“行部”,實是不懂大日經而隨意立論。

  況且,如來八秘印中之“迅疾持印”(彌勒),其真言爲“皈命,摩诃瑜伽、瑜 甯、瑜詣濕縛利、( )、( )、( )、( )、莎诃“,意譯爲”大相應的大瑜伽師,瑜伽自在,而將含靈推離塵垢而入空界“。在怛特羅分類中,既然大瑜伽屬無上瑜伽部,爲何胎藏界的大瑜伽,又不屬無上瑜伽呢?反映分類無准則不足爲法。

  ③純密胎藏界蓮花部部母,以“施無畏“印明加持,行者反塵歸根,建立根身,在肉身內,藍色中脈及右左紅白兩脈,爲佛蓮金叁部,仍屬有漏根身。經加持成爲藍白黑黃五脈,或者中脈放五色光,根身成虹霓身,終必轉爲無色,入無生法忍。再經明王破障,始沖出身外,甚至沖出叁界乃成“無漏根身”,怛特羅密教不知此義,卻以此有漏虹性身爲無上瑜伽最高道果。

  ④不空所譯《金剛頂經》,雖未全括金剛頂十八會,卻是攝其中精華。自稱最上金剛乘或最上瑜伽。乃大日如來智法身所現的自受用身,包括叁十七尊,稱金剛持身。此金剛界普門大法,乃最究竟,最有系統,最能包羅一大尖。而怛特羅的無上瑜伽,則不是一個系統,而有幾…

《印度密教管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