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 ·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 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时连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或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智者喜晏-灌顶宝蔓前行略论 蒋扬亲绕 着》中写到:
『大乘善知识十相: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德胜 五、精进 六、教授富饶 七、通达真实
八、说法善巧 九、具悲悯 十、断疲倦 』
如果要修学密宗,则弟子首先应该观察自己,对照对于密宗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看自己是否具备修学密宗的资格,如果具备了,再观察寻找具有密宗上师德相的密宗上师,依止他修学密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写到:
『 能依学者之相: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镇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观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际·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
《智者喜晏-灌顶宝蔓前行略论 蒋扬亲绕 着》中写到:
『灌顶前应知:
1.受灌弟子资格-
甲、大乘弟子资格-
一、基本要求-求法义利,义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总归要具慧与住
质直)。
二、修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如不具修道三要证量,则不应受灌,但
现今末法时期,此种弟子实属难寻,故只要求胜解修道三要,则为受灌之最
低限度,再低则结缘罢了.特别是发心,来受灌之人,除了不正当之利益(如
为增加能力以报复,显耀等)以外,可分三类,一为求现世或来世福,此为下
士道发心; 二为求自身解脱轮回,此为中士道发心; 三为众生而来受灌,此
为上士道发心; 唯有第三发心方是正确受灌发心.
修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概论:
由欲离苦得乐,发起出离心,就如在狱中,发现狱中之苦,狱外自由之乐,
要决心出离。而在狱中,依靠狱吏比依狱友有力,而最能完全依靠之人,以
仁慈的国王为最有力的对象,故发心归依三宝。而依国王所定离狱规矩,唯
有守规矩,不再犯错,多作好事,方能受到早日假释,因此受别解脱戒; 而
又发现如母众生皆深陷在轮回苦中而不自知,就如在关在狱中的母亲一般,
所以迫切希望他们亦能离苦得乐,此为慈悲心,但发现自己因亦在狱中,帮
助他们的到底力量不大,因此希望早日离狱,其至成王,方能彻底能帮助如
母众生,所以为利众生而誓愿发觉悟者,此为发菩提心,由此受菩提戒,但
离狱成王之日虽以在短期内成完成,而又不忍如母众生狱中之苦,故发殊胜
不共菩提心,希望能在最短期内离狱成王,故受金刚乘戒,此道次第分明,
没有觉狱中之苦,不可能发出离之心,不觉狱中之苦,亦不觉得狱中母亲需
要离狱,故不可能发真正菩提心.
轮回之根本在执万法本性为实有,故在修持佛法中,其各种法门主要皆以去
掉此种执着为目的,故必须具性空正见,其可经由各种逻辑思考判断,来决
定正误;而在西藏主要宗中观应成派为最纯净之正见。故弟子为了『觉圆满
』,必须先有正见,没有正见,就如无目的之船,终到不了岸。
乙、无上瑜伽弟子资格-依
一、己修共道(上述)净治相续大乘种性。
二、大乘中具足最胜种性大堪能者,因大悲发动意故,成就猛利欲乐急愿成佛,欲入无上瑜伽法门速疾成佛。
三、无倒了知续义。
四、善学二种次第及诸密行。
——————————————
灌顶上师资格-分大乘及金刚乘各德相
甲、大乘善知识十相: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德胜 五、精进 六、教授富饶 七、通达真实
八、说法善巧 九、具悲悯 十、断疲倦
乙、密乘上师资格-除上具备大乘善知识之德相外,尚要具备下列资格方足称灌
顶上师。如龙智云:『佛说金刚乘,有二阿□黎,一谓重持咒,二谓住静虑
』,故依>:简论二种阿奢黎之德相。
一、住咒生起次第阿奢黎资格-
此德相应如(第六十四品):『善息灾等业,知咒瑜伽轨,此师可
称赞。行施住净戒,具最胜忍精,昼夜勤修行,有慧善工巧,具师长德聚,
说名阿□黎,内爱乐集密,外作声闻行,以如是教授,转教诸弟子,当知为
大师。』
约分为十相-
(1)善息灾等业-善修四事业,息增怀殊。
(2)知咒瑜伽轨-知咒密义,灌顶仪轨,绘彩土坛城,本尊瑜伽仪轨。
(3)行施
(4)住净戒
(5)具最胜忍
(6)具最胜精
(7)昼夜勤修行
(8)有慧善
(9)工巧
(10)具师长德聚
在内外总论,内爱密行(如乐集密),外作声闻行(现出离象),有以修四座瑜
伽坚固本尊瑜伽,复须诵咒,故说重咒。
二.住定圆满次第阿奢黎资格-
>:『除了具足生起次第一切德相,并有增上功德,此极
稀少,若无彼师,生起次第之阿奢黎,亦具灌顶阿□黎之德相』,其与生起
次第阿奢黎不同,由住无二智双运,及幻身静虑,即可灌顶。由此可知所谓
住定,非一般随住何任定而言。因灌灌顶与三昧耶等为金刚乘之道基,故上
师必须得过此灌顶,有清净的传承,而且守戒及三昧耶,其实这些条件非我
们凡夫能力所观察的到,故乃必须以上述大乘及金刚乘上师为准,仔细观察,
最尊贵十四世达赖啦嘛曾说,在未认定为真正可依之上师前,要如侦探观察
小偷一样客观细心的观察。 』
堪布索达吉在《密宗断惑论》中开示:
『 密宗上师必须其足灌顶传承圆满、戒律清净、精通续部窍诀、修行得到正量境界、诵咒圆满等条件。』
如果已经皈依上师了,也许你会看到上师的功德,也许你会看到过失。当你对自己的上师的某些言行感到不如法或者难以理解时,怎么办?
一方面,有些大成就者的示现,以戒律的条文看来,是破戒之举,包括杀生等极重的恶业。另一方面,佛门上师,包括密宗上师,并非必须是佛陀、登地菩萨等大成就者才有资格担任,具备一定资格的凡夫,也可以做一些有缘弟子的上师。大学教授也并非只有科学家、诺贝尔得主才有资格担任。
而做为内心没有断尽贪嗔痴等无明烦恼的凡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许是由于智慧不够,或者是习气使然,难免有过失。如果上师偶尔做出一些对众生不会造成较大损害的小过失,弟子不必因此而否定自己的上师,一心对外去宣说上师的小小过失。也不必对上师失去信心,做为上师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弟子依止上师最重要的目标,是弟子能够得到上师对其修行的指导,树立正见正行,走上解脱成佛之路。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
『 有时上师的行为显现不一定如理如法,无论是怎样的行为,应当了知都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从前,大智者那诺巴已得…
《如何如法选择显宗、密宗的上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