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说;佛教则有三界﹑六道﹑十法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安立,这是一种「多重宇宙与人生」的观点。 一般人多以迷信或灵异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或宗教的宇宙观,因为它远远超越了常识所认知的时空范围。殊不知文化或宗教的宇宙观不是单就物理现象而论世界,而主要是就众生界而论世界,如此一来则牵涉到心识的层次与认知的角度等问题,因此很难用物理法则来解说,而需要以哲学的义理来诠释。
天堂与地狱之说,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不符合科学客观事实的迷信,然而征诸古今中外的历史,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可说是共通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虽然不同的民俗与文化,天堂与地狱的景象,有不同的描绘与诠释。不唯如此,天堂与地狱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经验之中。美国著名的精神医学与死亡学专家伊莉莎白.库布乐‧罗丝(Dr. Elizabeth Kübler-Ross)在她的名著《死后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一书中提到她曾临床研究过二万名有濒死经验(NDE, near-death experience)的病例个案,而游历天堂,遇到天使或是守护精灵的眷顾与抚慰,乃至亲眼目睹耶稣基督﹑圣母玛莉亚等圣灵,是其中许多病患的共同经验,无论其为男女老少,也不问其种族﹑宗教背景与国籍。她还说道:「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他心目中的天堂。」 由此可见,科学无法否定与漠视人类心理的经验,尤其是临终病患的特殊心理经验,这就需要仰赖深层心理学以及临终精神医学的进一步发掘与探究了。
(三) 生命的转化与流程
吾人生命的历程是一世还是三世?其整个流程是有限还是无尽?这是千古以来的谜题,至今仍未有定论,未来也不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定论。以「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来解说有情生命的迁流与生死的奥秘,一般大众皆以为是原本属于印度教与佛教生死轮回说的教义内容。其实轮回说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举例而言,西方哲学思想中早有轮回的概念,古西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勾股定理因其而命名)是轮回说的提倡与拥护者,大哲柏拉图(Plato)亦承袭其说,不幸为后世所湮没。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轮回转世的说法,在《旧约》与《新约》圣经之中皆有轮回的文献记载,早期教会的神父也接受轮回的概念,不少圣徒更相信他们有前世与来生。可惜《新约》圣经之中有关轮回的文献,却被罗马帝国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删除,后来又被罗马天主教会于553年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判为异端邪说而禁绝。 然而近年来,在心理谘商与精神治疗的领域,由于催眠术的运用,而有跨越前世今生的临床报告,例如Brian Weiss的《前世今生》(Many Lives, Many Masters),陈胜英医师的《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等书,一时之间,轮回转世之说,彷佛突破了一般人认为是宗教迷信的窠臼,而进入深层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探索领域。
轮回的说法,虽然因为佛教的普及,在中国社会早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通俗概念与多数百姓的基本信仰,但是由于俚俗之说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成份居多,而知识分子又多半直接斥之为迷信,以致真正理解其义理者鲜少。轮回是事实还是迷信?世间真的有六道轮回吗?六道轮回的真相究竟为何?不论其相信轮回与否,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其实轮回的道理既不迷信,也不神秘,一言以蔽之,生死轮转(samsara)乃是整个有情世间(亦即「三界」)的生态系统;换言之,佛陀将宇宙与众生(亦即整个法界)视为一个整体,而从现象观察的角度,对其间生态系统的流转,所作的综合说明。从哲理上来解析,轮回说是属于世俗谛层次,乃是对三界有情的生死流转,所作现象学上的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而非形上学意味的定义(metaphysical definition),也不是究竟意义(亦即佛法所谓胜义谛层次)的宇宙真理与人生实相。换言之,从现象上来观察,轮回是宇宙众生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流程。吾人不了解轮回的相貌,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般大众皆误以为,是人死了之后,才去投胎转世,谓之「轮回」。实际上,吾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轮回的系统」之中随波逐流而不自觉,所以在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词来譬喻芸芸众生的实际处境。因此,要洞悉轮回的相貌,根本就不须等到死亡来临之际,而是把握当下现前一念,留心观照诸法缘起缘灭的契机。
要正确地理解生死轮转的道理,先须掌握佛教对生命的见解,根据佛教的根本教义,生命同时包含有二个不同的层次与向度:一者﹑「不生不灭」,二者﹑「缘起缘灭」。就义理上而论,生命之流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众生并非(也无须)被所谓的造物主所创造,此之谓「不生」;同时也无法被任何力量所摧毁灭除,此之谓「不灭」,故曰「不生不灭」。就事相上而论,虽然有情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其无尽的心识之流,会因历经不同的时空,而有不同的色身构造与认知状态,其层次可以不断地提升,希圣希贤,成佛作祖;也可能一时不慎堕落,披毛带角,铜床铁柱,故曰「缘起缘灭」。综合而论,众生的色身是会损坏的,因为肉体的生命是物质的结构,必有其相应的使用年限,然而吾人灵性的生命是不会断灭,也不曾死亡的,生命之轮,永不止息。
掌握了上述对生命的根本理解,才得以一窥生死轮回的相貌,从义理上来解析,有「十二因缘」 的流转缘起;从事相上来说明,则有分段生死 的「四有」 次第循环,无始无终。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的《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就是从藏传佛教的观点,来解析生死的过程,特别是在「中有」这一阶段里,对心识之种种变化,有相当生动的描述。生命的流转,既是生死循环,无有终始,则「断灭」(亦即绝对意义的死亡)不能成立。然而三界有情,生死交替,则「死有」(亦即相对意义的死亡)成为分段生死的转折点。死亡一方面是隔绝前世与今生的关卡,另一方面却是衔接前世与今生的枢纽。因此,广义地说,生命不死;究竟而论,「死亡」只是有情死生过渡之际的幻相,也可说是在生命辗转与兑化时所呈现的一种「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换言之,死亡只是有情的无限生命在跨越时空之际所经历的一种转换,从前世的角度观之是一期生命的终结,从来世的角度观之则是过渡到下一期生命的开始。
二﹑ 生死的课题
生死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必修学分,其课程内容涵盖生﹑老﹑病﹑死,以及生死之间种种生命的历程与际遇,同时也包括了生命个体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理解﹑诠释﹑判断﹑取舍与抉择。在此例举一些较为重大而棘手的难题,以揭示生死课题的错综复杂。
(一) 绝症(fatal illness)与安易死/安乐死(euthanasia)
自古道:「英雄最怕病来磨」,三国时代的张飞,天不怕,地不怕,死也不怕,就怕生病。可见人生的第一大敌,不是死亡,乃是疾病,而病中之病即是绝症,绝症是生命的宿敌与死亡的邻居。笔者个人对所谓的「绝症」有一个特殊的定义:「对每个生命个体而言,绝症就是最终那个致命的病症。」借用耶教圣经(Bible)里的譬喻,绝症就像是加在骆驼背上,终于把骆驼压垮的最后一根麦杆(the last straw)。因此某甲的绝症不一定是癌症或爱滋病,很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却因而引发一连串的感染或并发症,不幸救援不及,兵败如山倒,终至不治。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药的普及,在古代被认为是病入膏肓的不治之症或是回天乏术的意外严重伤害,到了现代反而可以治愈,或是虽然不能治愈,但可延长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凡事都是利弊参半,也就是因为医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反而出现愈来愈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例,譬如:植物人以及那些靠维生系统延续生命的末期病患。王晓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因车祸而不幸成为植物人达三十八年之久(从1963年9月至今),于今其双亲均已年迈过世,她却依然沉睡不醒。
植物人(以及那些靠人工维生系统延续生命的末期病患)的困境衍生出对安易死/安乐死(euthanasia)的需求,同时也引发道德上的两难与法律上争议。目前在美国,安易死所呈现的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植物人与其家属所共同面临的可能选择,更演变成许多绝症或癌症末期患者所要争取之「死亡的自由(Freedom to Die)」。 许多绝症末期病患,为了维护自身「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而导致「死亡权运动(the Right-to-Die Movement)」 应运而生。有不少医师在积极赞同之余,更起而以行动支持,以他们所认为的「人道方式」协助病人早日脱离苦海,而衍生了所谓的「由医师协助的了断(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 这种颠覆传统医疗观念﹑理论与行为的作法,不论在医学上﹑法律上﹑伦理道德上都已引起极大的争议。吊诡的是,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安易死已经沦为问题的争端,而非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要想圆满解决此一困境与难题,恐怕已经远远超过医学的范畴,不妨可考虑藉助宗教的法门与力量,或许能够提供比较不具争议性或道德两…
《生死的省思——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