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都没做好,还学什么佛呀?你人都没做圆满,让别人说:他还信佛呢,信佛就这样啊,信佛就这么大脾气呀?你们信佛的人专门打仗呀?这就是我说的忍辱。这辱怎么忍的?不是忍辱第一,而是脾气第一、斗争第一。你天天夫妻相斗、父子相斗、邻里相斗,僧团内相斗,为点利益尔虞我诈,就算把嗓子喊破了说你发菩提心,也等于没发。身体力行去做的人,嘴上不说,才叫真发菩提心。这就叫百川归大海,什么人我都能容纳,不管地位高、地位低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贫的、富的都能容纳,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这才叫真正的发菩提心。但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修行人发菩提心,就不是光嘴上念叨着,一遇到事就不是菩提心,跟菩提心相隔。
四果罗汉的问题就出在这上,他把发菩提心放在理论上,而没有实际去做,没做有益于众生的事情,只做了自了汉。每个四果罗汉在自我成就上不是不想成佛,不想成佛他还能学什么佛?只是理论上的,没有实际上去做,这叫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发菩提心不是这一生做好事,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在做好事。释迦牟尼佛说,我往返这个世界八千次,这就是四果罗汉没有做到的。有一个人问我,你看过宣化上人讲的《妙法莲华经》么?你能比他讲得好么?不比他强你还讲什么?我说我不比他强,但是所讲不矛盾、是一致的,只不过在见地上有所区别,因为宣化法师讲的专业,我讲的通俗。举个例子你就清楚了,宣化法师讲《妙法莲华经》时说,但凡有听《妙法莲华经》的,你到那去占一个座或领别人去听,你将来就能做忉利天天王。我观察到的是:不管你今生造作多少善因、恶因,听了《法华经》最低到忉利天做天民。因为听《法华经》的功德要大于你的地狱之罪。至于能否当天王,那是要看你以后的修持。因为你光听《法华经》不能成就二地或三地菩萨。如果光听经就成了菩萨,那读三百遍、五百遍岂不是不用修直接成佛?听经和读经只种善根,但你有这个善根,终有一天能做忉利天天主。《楞严经》上,佛说阿难:你就是累劫多闻(累劫在佛的身边听闻佛法)不如你一日修无漏学。听经的诸位,你修没修无漏学?一日没修,知道多少都没用,只能是理论知见。理论上你知道,实际上知不知道?如果能在理论上研究的话,那学者和科学家就是最先成佛的了,那就不是佛法了。这个世界上公认哲学家最有智慧,佛法里面有哲学,哲学里面有佛法,学习哲学人聪明,学习佛法的人有智慧。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研究到最后,他说哲学的问题到最后就是两个字:自杀。生就是死,研究的开端就是结束,最后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哲学家。所以用理论去研究佛法是大错特错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但是又来源于实践,佛说的境界你去见证去,你修行过程中知道佛是一种什么境界,千万要从实践中来理解,你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一句假话没有,全是真话、实话,大哲学家研究到最后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据资料统计,某国从1980年到2000年12月30日,超亿元的大富翁中有2500人自杀。超亿元的企业家为什么自杀?他们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都说这个社会太残酷、压力太大,最后三十几岁、四十几岁选择了自杀。学佛的人是看破、解脱、脚踏实地的从实际上修学佛法,不从理论上去研究。首先要克服贡高我慢,先要衡量自己,从自己的内心去研究。所以我讲的和宣化法师讲的不矛盾,殊途同归,法理都一样,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不是宣化法师的法,不是我的法,只是证悟不同,知见相同中有所区别。
这时舍利弗从座而起礼佛而说:今天听到佛的法音非常高兴,从未听过“凡是未来佛,佛都给授记”。大家要知道,成佛不是自己说的,这和外道有区别。现在凡是自称是佛的全是外道,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在此世界成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来到这个世间不称佛,只是现一个普通的僧人,而不现佛身。何况是其它人呢?因为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内,人家的佛国土,示现释迦牟尼佛一人化身成就的佛,其它佛即使来到这个世界,也示现普通僧人身而不现佛身,这是百分之百的。凡是自称是佛的都是外道,千万别受骗上当。有位居士曾跟我提过,某位法师说他是某佛转世,让弟子们供他的像,持他的名号,问我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我说你看看这首偈语就知道了:您若自称是佛转世,众生供养佛而不供养你。你若是行菩萨道的人,供养您像供养佛一样。因为菩萨就是佛子。如果你问他这话他用语言作答,就证明他不是佛;如果他听了这话不再自称是佛,就证明他是个修行人,就这么来衡量。我听很多人说某地的某人说自己是某佛转世,诵持他(此人)的名号能如何如何,这都不如法。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在这个世界上公认的佛、菩萨名号,释迦牟尼佛没说的法一个也不承认。借用其它佛的名号来伪装自己,大错特错,我们不要受骗上当。
这里讲,菩萨是佛给授记的,不是自封的。舍利弗说:我们这些人不明白这些事情甚至感伤。我们虽然在佛的身边不知道佛的知见,不知佛的证悟,我们感到很内疚。阿难尊者记录这部经的时候,佛入涅槃时他才证到四果罗汉;佛住世时他是三果罗汉,所以他不知道这些事情。佛要离开这个世界以前,讲了一部《妙法莲华经》,佛讲完这部经,入涅槃前又讲了一部《大般涅槃经》,这部经讲了声闻知见、缘觉知见、菩萨知见,告诉这个世间的皈依处在哪里?罗汉是世间人的皈依处,因为罗汉是修行人必由之路。听说“一句弥陀号、一本书”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必须证得一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再发菩提心,否则去不了极乐世界,佛国土都不接你。只不过让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而不是四字。现在有不少在家人说,皈依多年一直念四字洪名,越念越闹心。我告诉他们念六字洪名试试,果然感觉不一样,不再闹心。释迦牟尼佛明确告诉我们,念南无佛得度。
舍利弗说,我们这些人常在山林、树下行坐。诸位听佛法时一定要会听,过去这些人独处山林干什么?一是行,二是坐。声闻、辟支佛也要走这条路,坐在坟边、林下或坐、或行。千万记住“坐”是第一位的。佛住世时他的弟子都这么修行;像法时代有成就的法师也是这么修的;现在有成就的法师也是这么修的,宣化法师经常独坐,无论最初在中国东北还是后来在香港,有成就以后才去弘法。没有证悟功夫你跟着弘什么法呀?你把自己度出来了么?连自己都没度出,你讲的是什么法呀?你只能以文解义,拿着经书,看文字表面,自己能否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我提倡去静坐念佛。不静坐念佛,你的“念念相续”就是“五蕴织盛”,只是督摄了你脑子里的其它念头,种一些善根,往生是以后的事情,而且我告诉你,今生你99%往生不了,你要不静坐不能有成就。现在的修行人都忽略这个“坐”,佛住世时提倡静坐;佛像都是趺伽坐像(即“双盘”)给我们表法。佛的弟子都静坐,不管是禅、是律、是密、是净都离不开这个坐,你没有坐,就没有禅悟。一些僧人光知守戒,不知修行第一,“依教奉行”是最大的戒,知道如何“依教奉行”才叫持戒。修行一定要有成就,佛弟子的成就也告诉我们要静坐。(参看《修行人的支点》)
舍利弗说,我们这些人行坐时都在想,“同是跟佛出家,佛为什么以小乘法度脱我们呢?”《楞严经》上阿难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都是一样修行,佛给这些人授记,怎么没我呢?这个思考都是正常的。现在知道了,都是我们的过错不怨佛,不是佛不慈悲,是我们的根基不够。很多人到西藏求法,去了一年半载就回来了。西藏的密法一是不传结过婚的人;二是传僧人;三是传法的高僧一生只带三、五个弟子。不是法师不慈悲,而是他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一个真正的法师带一个弟子都特别难,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出状况。在家人不可能在法师身边一辈子,回家修时,出了问题命若悬丝,所以不传在家人。法师也要根据你根基的深浅,看能不能度脱你,你根基够他肯定度你。什么叫“度”啊?“度人”就是要带你离开这个世界,了脱生死。只有当师父的有成就,他才敢“度你”,否则能说得起这话么?凭什么度人呐?能把人度哪里去啊?你说你度人,你自己出没出离这个世界呀?不是让你念几句佛号、讲两句法叫度人,你得带领你的弟子离开这个世界,把佛家真实的法贯彻到他们的每时每刻,用佛法带他们出离这个世界。否则你想离开这个世界,能离开了么?所以我们不要怨法师不度你,原因是自己的根基不够,你根基要够,自然有人出现在你面前,自然有人给你一定的佛法让你去修行,所谓的化度是已经证悟到佛法的善知识,用佛法去化度,是即身得度、即身成就,这才叫化度。一些人在嘴上说发了菩提心,而行动上没做到,理论上说了,实际上没有做或只做一点点、一件二件。发菩提心离不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钱和物,离开这些,“发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话么?我们发菩提心是做益于自己,益于别人的事情,而且是生生世世都这么做没有疲倦,你做到了么?做到了就等于发菩提心了;没做到,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自了汉,理论上发了不算。四果罗汉说,我也发成佛之心、发菩提心了,但到劫数还要坠落的,因为往昔修行时没有真正的发菩提心。
舍利弗说,今天听了佛法后才断了疑悔,我们现在每天都忏悔自己。也就是说要回到自身来研究问题,这样才身心坦然。所谓修学佛法,…
《妙法莲华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