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都沒做好,還學什麼佛呀?你人都沒做圓滿,讓別人說:他還信佛呢,信佛就這樣啊,信佛就這麼大脾氣呀?你們信佛的人專門打仗呀?這就是我說的忍辱。這辱怎麼忍的?不是忍辱第一,而是脾氣第一、鬥爭第一。你天天夫妻相鬥、父子相鬥、鄰裏相鬥,僧團內相鬥,爲點利益爾虞我詐,就算把嗓子喊破了說你發菩提心,也等于沒發。身體力行去做的人,嘴上不說,才叫真發菩提心。這就叫百川歸大海,什麼人我都能容納,不管地位高、地位低的,有文化的、沒文化的,貧的、富的都能容納,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這才叫真正的發菩提心。但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修行人發菩提心,就不是光嘴上念叨著,一遇到事就不是菩提心,跟菩提心相隔。
四果羅漢的問題就出在這上,他把發菩提心放在理論上,而沒有實際去做,沒做有益于衆生的事情,只做了自了漢。每個四果羅漢在自我成就上不是不想成佛,不想成佛他還能學什麼佛?只是理論上的,沒有實際上去做,這叫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發菩提心不是這一生做好事,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在做好事。釋迦牟尼佛說,我往返這個世界八千次,這就是四果羅漢沒有做到的。有一個人問我,你看過宣化上人講的《妙法蓮華經》麼?你能比他講得好麼?不比他強你還講什麼?我說我不比他強,但是所講不矛盾、是一致的,只不過在見地上有所區別,因爲宣化法師講的專業,我講的通俗。舉個例子你就清楚了,宣化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時說,但凡有聽《妙法蓮華經》的,你到那去占一個座或領別人去聽,你將來就能做忉利天天王。我觀察到的是:不管你今生造作多少善因、惡因,聽了《法華經》最低到忉利天做天民。因爲聽《法華經》的功德要大于你的地獄之罪。至于能否當天王,那是要看你以後的修持。因爲你光聽《法華經》不能成就二地或叁地菩薩。如果光聽經就成了菩薩,那讀叁百遍、五百遍豈不是不用修直接成佛?聽經和讀經只種善根,但你有這個善根,終有一天能做忉利天天主。《楞嚴經》上,佛說阿難:你就是累劫多聞(累劫在佛的身邊聽聞佛法)不如你一日修無漏學。聽經的諸位,你修沒修無漏學?一日沒修,知道多少都沒用,只能是理論知見。理論上你知道,實際上知不知道?如果能在理論上研究的話,那學者和科學家就是最先成佛的了,那就不是佛法了。這個世界上公認哲學家最有智慧,佛法裏面有哲學,哲學裏面有佛法,學習哲學人聰明,學習佛法的人有智慧。世界著名的哲學家研究到最後,他說哲學的問題到最後就是兩個字:自殺。生就是死,研究的開端就是結束,最後是沒有出路的,這就是哲學家。所以用理論去研究佛法是大錯特錯的,理論是指導實踐的,但是又來源于實踐,佛說的境界你去見證去,你修行過程中知道佛是一種什麼境界,千萬要從實踐中來理解,你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太偉大了,一句假話沒有,全是真話、實話,大哲學家研究到最後解決不了生死問題。據資料統計,某國從1980年到2000年12月30日,超億元的大富翁中有2500人自殺。超億元的企業家爲什麼自殺?他們無法解決人生的問題,都說這個社會太殘酷、壓力太大,最後叁十幾歲、四十幾歲選擇了自殺。學佛的人是看破、解脫、腳踏實地的從實際上修學佛法,不從理論上去研究。首先要克服貢高我慢,先要衡量自己,從自己的內心去研究。所以我講的和宣化法師講的不矛盾,殊途同歸,法理都一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不是宣化法師的法,不是我的法,只是證悟不同,知見相同中有所區別。
這時舍利弗從座而起禮佛而說:今天聽到佛的法音非常高興,從未聽過“凡是未來佛,佛都給授記”。大家要知道,成佛不是自己說的,這和外道有區別。現在凡是自稱是佛的全是外道,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在此世界成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來到這個世間不稱佛,只是現一個普通的僧人,而不現佛身。何況是其它人呢?因爲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內,人家的佛國土,示現釋迦牟尼佛一人化身成就的佛,其它佛即使來到這個世界,也示現普通僧人身而不現佛身,這是百分之百的。凡是自稱是佛的都是外道,千萬別受騙上當。有位居士曾跟我提過,某位法師說他是某佛轉世,讓弟子們供他的像,持他的名號,問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說你看看這首偈語就知道了:您若自稱是佛轉世,衆生供養佛而不供養你。你若是行菩薩道的人,供養您像供養佛一樣。因爲菩薩就是佛子。如果你問他這話他用語言作答,就證明他不是佛;如果他聽了這話不再自稱是佛,就證明他是個修行人,就這麼來衡量。我聽很多人說某地的某人說自己是某佛轉世,誦持他(此人)的名號能如何如何,這都不如法。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在這個世界上公認的佛、菩薩名號,釋迦牟尼佛沒說的法一個也不承認。借用其它佛的名號來僞裝自己,大錯特錯,我們不要受騙上當。
這裏講,菩薩是佛給授記的,不是自封的。舍利弗說:我們這些人不明白這些事情甚至感傷。我們雖然在佛的身邊不知道佛的知見,不知佛的證悟,我們感到很內疚。阿難尊者記錄這部經的時候,佛入涅槃時他才證到四果羅漢;佛住世時他是叁果羅漢,所以他不知道這些事情。佛要離開這個世界以前,講了一部《妙法蓮華經》,佛講完這部經,入涅槃前又講了一部《大般涅槃經》,這部經講了聲聞知見、緣覺知見、菩薩知見,告訴這個世間的皈依處在哪裏?羅漢是世間人的皈依處,因爲羅漢是修行人必由之路。聽說“一句彌陀號、一本書”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必須證得一果羅漢、二果羅漢、叁果羅漢,再發菩提心,否則去不了極樂世界,佛國土都不接你。只不過讓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而不是四字。現在有不少在家人說,皈依多年一直念四字洪名,越念越鬧心。我告訴他們念六字洪名試試,果然感覺不一樣,不再鬧心。釋迦牟尼佛明確告訴我們,念南無佛得度。
舍利弗說,我們這些人常在山林、樹下行坐。諸位聽佛法時一定要會聽,過去這些人獨處山林幹什麼?一是行,二是坐。聲聞、辟支佛也要走這條路,坐在墳邊、林下或坐、或行。千萬記住“坐”是第一位的。佛住世時他的弟子都這麼修行;像法時代有成就的法師也是這麼修的;現在有成就的法師也是這麼修的,宣化法師經常獨坐,無論最初在中國東北還是後來在香港,有成就以後才去弘法。沒有證悟功夫你跟著弘什麼法呀?你把自己度出來了麼?連自己都沒度出,你講的是什麼法呀?你只能以文解義,拿著經書,看文字表面,自己能否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所以我提倡去靜坐念佛。不靜坐念佛,你的“念念相續”就是“五蘊織盛”,只是督攝了你腦子裏的其它念頭,種一些善根,往生是以後的事情,而且我告訴你,今生你99%往生不了,你要不靜坐不能有成就。現在的修行人都忽略這個“坐”,佛住世時提倡靜坐;佛像都是趺伽坐像(即“雙盤”)給我們表法。佛的弟子都靜坐,不管是禅、是律、是密、是淨都離不開這個坐,你沒有坐,就沒有禅悟。一些僧人光知守戒,不知修行第一,“依教奉行”是最大的戒,知道如何“依教奉行”才叫持戒。修行一定要有成就,佛弟子的成就也告訴我們要靜坐。(參看《修行人的支點》)
舍利弗說,我們這些人行坐時都在想,“同是跟佛出家,佛爲什麼以小乘法度脫我們呢?”《楞嚴經》上阿難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都是一樣修行,佛給這些人授記,怎麼沒我呢?這個思考都是正常的。現在知道了,都是我們的過錯不怨佛,不是佛不慈悲,是我們的根基不夠。很多人到西藏求法,去了一年半載就回來了。西藏的密法一是不傳結過婚的人;二是傳僧人;叁是傳法的高僧一生只帶叁、五個弟子。不是法師不慈悲,而是他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一個真正的法師帶一個弟子都特別難,可能每時每刻都會出狀況。在家人不可能在法師身邊一輩子,回家修時,出了問題命若懸絲,所以不傳在家人。法師也要根據你根基的深淺,看能不能度脫你,你根基夠他肯定度你。什麼叫“度”啊?“度人”就是要帶你離開這個世界,了脫生死。只有當師父的有成就,他才敢“度你”,否則能說得起這話麼?憑什麼度人呐?能把人度哪裏去啊?你說你度人,你自己出沒出離這個世界呀?不是讓你念幾句佛號、講兩句法叫度人,你得帶領你的弟子離開這個世界,把佛家真實的法貫徹到他們的每時每刻,用佛法帶他們出離這個世界。否則你想離開這個世界,能離開了麼?所以我們不要怨法師不度你,原因是自己的根基不夠,你根基要夠,自然有人出現在你面前,自然有人給你一定的佛法讓你去修行,所謂的化度是已經證悟到佛法的善知識,用佛法去化度,是即身得度、即身成就,這才叫化度。一些人在嘴上說發了菩提心,而行動上沒做到,理論上說了,實際上沒有做或只做一點點、一件二件。發菩提心離不開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錢和物,離開這些,“發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話麼?我們發菩提心是做益于自己,益于別人的事情,而且是生生世世都這麼做沒有疲倦,你做到了麼?做到了就等于發菩提心了;沒做到,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自了漢,理論上發了不算。四果羅漢說,我也發成佛之心、發菩提心了,但到劫數還要墜落的,因爲往昔修行時沒有真正的發菩提心。
舍利弗說,今天聽了佛法後才斷了疑悔,我們現在每天都忏悔自己。也就是說要回到自身來研究問題,這樣才身心坦然。所謂修學佛法,…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