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四▪P5

  ..续本文上一页 莲华庄严 其宝树下 诸师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严饰 如夜暗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国 众生蒙熏 喜不自胜 譬如大风 吹小树枝」

  譬如大风吹小树枝,是说香气散布很远,犹如大风吹小树枝,吹得很远。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以是方便遍十方国,令《法华经》实相法久住。

  其实讲起来,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了度化众生,才开出方便。

  「告诸大众 我灭度后 谁能护持 读说斯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其多宝佛 虽久灭度 以大誓愿 而师子吼 多宝如来 及与我身 所集化佛 当知此意 诸佛子等 谁能护法 当发大愿 令得久住 其有能护 此经法者 则为供养 我及多宝 此多宝佛 处于宝塔 常游十方 为是经故 亦复供养 诸来化佛 庄严光饰 诸世界者」

  佛告诉大众:我灭度后,谁能够守护修持、读诵演说《妙法莲华经》的,现在可在我面前发誓。读是读诵,属自修;说是演说,属化他。

  多宝佛虽然灭度很久了,但是以当初的大誓愿,而作师子吼,说:如果有说《法华经》的,我要现在其前。

  多宝佛为弘扬、听《法华经》,而现在我释迦牟尼佛前;我的分身所集的化佛,为了听《法华经》,也现在我前。

  诸佛子等,是指菩萨言。因为声闻乘人,只求自度,不度众生,不能续佛慧命,故不称佛子。

  护持《法华经》,就是护持实相法。色法、心法、五阴法、十二因缘法、四谛法,都摄在大乘实相法之内。

  我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多宝佛是过去佛。能够护持《法华经》、护持实相法的,就等于是供养现在佛和过去佛。

  常游十方和为是经故是倒装句,应该是说:「此多宝佛,处于宝塔,为是经故,常游十方。」

  诸来化佛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分身诸佛。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多宝佛表法身佛,释迦牟尼佛表报佛,分身诸佛表化身佛。这些化佛,庄严光饰其他无量无边诸世界,度化众生。

  「若说此经 则为见我 多宝如来 及诸化佛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 数如恒沙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法华经》表实相,若说实相法,则见法报化三身佛。多宝佛表法身,释迦牟尼佛表报身,诸化佛表化身。实相无相,是法身;实相无不相,是报、化二身。洞达实相法,就见佛的三身。

  诸善男子!你们要善思惟,听闻《法华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不知道要隔多久,佛才出现于世。佛出现于世,并不是都说《法华》,像释迦牟尼佛,最后八年才说《法华》。佛虽说《法华》,但能够信解也难,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华》时,有五千退席。

  佛说其余的经,如恒沙般多。虽说余经,未足为难。欲说此《法华》,却是甚难也。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 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 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若立有顶 为众演说 无量余经 亦未为难 若佛灭后 于恶世中 能说此经 是则为难」

  须弥山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出海八万四千由旬,是山王。掷是丢的意思。一个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佛土,是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以下二偈,皆譬喻说。有顶,即色界最高一天︱色究竟天。

  灭是灭度,此处是指化身佛灭度。因为除去化身佛有灭度之外,报身佛和法身佛都没有灭度。法身佛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没有灭度;报身佛有生,没有灭,所以也没有灭度。

  如果佛灭度后,能够在五浊恶世中说《妙法莲华经》的,那就很难了!因为实相法,众生皆不知不解。

  「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自书持 若使人书 是则为难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为难 佛灭度后 于恶世中 暂读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劫烧 担负干草 入中不烧 亦未为难 我灭度后 若持此经 为一人说 是则为难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虽能如是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听受此经 问其义趣 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以上举譬喻说明,于佛灭后,书持、读诵、演说、听受、奉行此《法华经》,为甚难也。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诸善男子 于我灭后 谁能受持 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叹 是则勇猛 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 能须臾说 一切天人 皆应供养」

  为甚么《妙法莲华经》第一呢?因为《法华经》宣说实相。佛身者,即法身实相也。

  余偈易解不释。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此翻天热。为阿难之兄,斛饭王之子,佛之从弟。

  提婆达多,为名闻利养故,佛害佛。推石压佛,山神手遮,小石迸伤佛足,出佛身血。教阿阇世王放醉象踏佛。安毒爪甲中,欲礼佛时伤佛。花色比丘尼相劝,拳打花色比丘尼死。破僧团,带领五百比丘离去。以犯如是罪,命终后堕地狱中。

  竺法护法师于西晋长安译此经,名曰《正法华》,共二十八品,有〈提婆达多品〉。鸠摩罗什大师于姚秦弘始八年夏,译此经名曰《妙法莲华》。罗什大师译仅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品〉。据《法华文句》云,罗什大师所译,当时亦二十八品。长安官人请此品,淹留宫内,故江东所传无此品。

  又有人云,葱岭以西,有〈提婆达多品〉,葱岭以东无此品,所以罗什大师所译无此品。后瓦官寺释法意法师,于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出此品,然未安《法华经》内。至梁末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婆罗末陀,再译此品,始安〈宝塔品〉后。

  佛授记提婆达多,过无量劫后,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此是《法华经》与别经不同之处,余经授善人记,不授恶人记,此经恶人亦蒙授记。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悋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世尊自述,过去世求实相法之因缘。为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六度中前五度修福,般若度修慧,福慧两足,成就无上佛道。故求无上佛道者,须满足六波罗蜜。所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行,名菩萨道。

  佛于过去世,为求《法华经》无有懈倦。有仙人白王言,我有大乘法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为求法故,乃随仙人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惓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阿私仙,译曰无比端正。

  蓏音裸,果实也。

  为众生求大法,菩萨慈悲为怀。求无上菩提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释迦牟尼佛发大悲心,入五浊恶世,舍头目脑髓,救度一切众生,以如是因缘,得成佛道。故今能为汝等说《法华经》也。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佛告诸比丘,那时国王是我释迦牟尼佛前身,求到《妙法莲华经》才成佛的,那时阿私仙就是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善知识,令我具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最重要一项为般若波罗蜜,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不称为波罗蜜,仅仅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得来世人天福报,所以不叫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应是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天台宗谓,于六波罗蜜,藏教依于言教;通教达于理;别教起于行,获得实报;圆教依第一义。

  慈悲喜舍是菩萨行,又名四梵行。

  化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佛则是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紫磨金色,是赤金色,带有紫色光焰。磨是很干净的意思。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法等。如此种种,皆由提婆达多善知识而得成就。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授记提婆达多成佛,号曰天王,及其化缘殊胜。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