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暗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衆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譬如大風吹小樹枝,是說香氣散布很遠,猶如大風吹小樹枝,吹得很遠。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以是方便遍十方國,令《法華經》實相法久住。
其實講起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爲了度化衆生,才開出方便。
「告諸大衆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爲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于寶塔 常遊十方 爲是經故 亦複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佛告訴大衆:我滅度後,誰能夠守護修持、讀誦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現在可在我面前發誓。讀是讀誦,屬自修;說是演說,屬化他。
多寶佛雖然滅度很久了,但是以當初的大誓願,而作師子吼,說:如果有說《法華經》的,我要現在其前。
多寶佛爲弘揚、聽《法華經》,而現在我釋迦牟尼佛前;我的分身所集的化佛,爲了聽《法華經》,也現在我前。
諸佛子等,是指菩薩言。因爲聲聞乘人,只求自度,不度衆生,不能續佛慧命,故不稱佛子。
護持《法華經》,就是護持實相法。色法、心法、五陰法、十二因緣法、四谛法,都攝在大乘實相法之內。
我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多寶佛是過去佛。能夠護持《法華經》、護持實相法的,就等于是供養現在佛和過去佛。
常遊十方和爲是經故是倒裝句,應該是說:「此多寶佛,處于寶塔,爲是經故,常遊十方。」
諸來化佛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現在我們可以知道,多寶佛表法身佛,釋迦牟尼佛表報佛,分身諸佛表化身佛。這些化佛,莊嚴光飾其他無量無邊諸世界,度化衆生。
「若說此經 則爲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爲難事 宜發大願 諸余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爲難」
《法華經》表實相,若說實相法,則見法報化叁身佛。多寶佛表法身,釋迦牟尼佛表報身,諸化佛表化身。實相無相,是法身;實相無不相,是報、化二身。洞達實相法,就見佛的叁身。
諸善男子!你們要善思惟,聽聞《法華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爲不知道要隔多久,佛才出現于世。佛出現于世,並不是都說《法華》,像釋迦牟尼佛,最後八年才說《法華》。佛雖說《法華》,但能夠信解也難,如釋迦牟尼佛說《法華》時,有五千退席。
佛說其余的經,如恒沙般多。雖說余經,未足爲難。欲說此《法華》,卻是甚難也。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爲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爲難 若立有頂 爲衆演說 無量余經 亦未爲難 若佛滅後 于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爲難」
須彌山入海八萬四千由旬、出海八萬四千由旬,是山王。擲是丟的意思。一個佛土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無數佛土,是無數叁千大千世界。以下二偈,皆譬喻說。有頂,即色界最高一天︱色究竟天。
滅是滅度,此處是指化身佛滅度。因爲除去化身佛有滅度之外,報身佛和法身佛都沒有滅度。法身佛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沒有滅度;報身佛有生,沒有滅,所以也沒有滅度。
如果佛滅度後,能夠在五濁惡世中說《妙法蓮華經》的,那就很難了!因爲實相法,衆生皆不知不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爲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爲難 佛滅度後 于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爲難 假使劫燒 擔負幹草 入中不燒 亦未爲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爲一人說 是則爲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爲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爲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衆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爲難」
以上舉譬喻說明,于佛滅後,書持、讀誦、演說、聽受、奉行此《法華經》,爲甚難也。
「我爲佛道 于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于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爲疾得 無上佛道 能于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于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爲甚麼《妙法蓮華經》第一呢?因爲《法華經》宣說實相。佛身者,即法身實相也。
余偈易解不釋。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此翻天熱。爲阿難之兄,斛飯王之子,佛之從弟。
提婆達多,爲名聞利養故,佛害佛。推石壓佛,山神手遮,小石迸傷佛足,出佛身血。教阿阇世王放醉象踏佛。安毒爪甲中,欲禮佛時傷佛。花色比丘尼相勸,拳打花色比丘尼死。破僧團,帶領五百比丘離去。以犯如是罪,命終後墮地獄中。
竺法護法師于西晉長安譯此經,名曰《正法華》,共二十八品,有〈提婆達多品〉。鸠摩羅什大師于姚秦弘始八年夏,譯此經名曰《妙法蓮華》。羅什大師譯僅二十七品,無〈提婆達多品〉。據《法華文句》雲,羅什大師所譯,當時亦二十八品。長安官人請此品,淹留宮內,故江東所傳無此品。
又有人雲,蔥嶺以西,有〈提婆達多品〉,蔥嶺以東無此品,所以羅什大師所譯無此品。後瓦官寺釋法意法師,于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此品,然未安《法華經》內。至梁末西天竺優禅尼國人,婆羅末陀,再譯此品,始安〈寶塔品〉後。
佛授記提婆達多,過無量劫後,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此是《法華經》與別經不同之處,余經授善人記,不授惡人記,此經惡人亦蒙授記。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座。身心無惓。于時奉事經于千歲。爲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世尊自述,過去世求實相法之因緣。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六度中前五度修福,般若度修慧,福慧兩足,成就無上佛道。故求無上佛道者,須滿足六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爲菩薩行,名菩薩道。
佛于過去世,爲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有仙人白王言,我有大乘法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爲求法故,乃隨仙人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仆 時有阿私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于所須 采薪及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爲諸衆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阿私仙,譯曰無比端正。
蓏音裸,果實也。
爲衆生求大法,菩薩慈悲爲懷。求無上菩提者,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釋迦牟尼佛發大悲心,入五濁惡世,舍頭目腦髓,救度一切衆生,以如是因緣,得成佛道。故今能爲汝等說《法華經》也。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佛告諸比丘,那時國王是我釋迦牟尼佛前身,求到《妙法蓮華經》才成佛的,那時阿私仙就是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善知識,令我具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中最重要一項爲般若波羅蜜,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皆不稱爲波羅蜜,僅僅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只得來世人天福報,所以不叫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應是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天臺宗謂,于六波羅蜜,藏教依于言教;通教達于理;別教起于行,獲得實報;圓教依第一義。
慈悲喜舍是菩薩行,又名四梵行。
化身佛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佛則是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紫磨金色,是赤金色,帶有紫色光焰。磨是很幹淨的意思。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法等。如此種種,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而得成就。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于妙法。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緣覺心。恒河沙衆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授記提婆達多成佛,號曰天王,及其化緣殊勝。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