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安樂行品第十四
于事爲言,身無危殆曰安,心無憂惱曰樂,身安心樂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約理而言,身業淨則無危殆故曰安,意業淨則無憂惱故曰樂,叁業清淨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又,安者定行,樂者慧行,行者大慈悲行。末世菩薩傳燈續明弘揚《法華》,須具此安樂行。定則其心淡泊,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被境轉。慧則達諸法實相,無性空寂,無辱我之人,亦無受辱之我,乃能不受苦,不受樂,不受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無苦無樂,乃名大樂。大慈悲者,菩薩視衆生如一子,心無所住,無有分別,不住兩邊,複不住于中,無行而行,行而無行,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不取衆生相,是名大慈悲。
以上諸義,不出諸法實相。以諸法無非實相故,所以菩薩能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猝暴,心亦不驚,于法行而無行,無行而行,是名安樂行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先贊發願弘經諸菩薩,然後請問,菩薩于後惡世雲何弘經?于是佛說四安樂行。
文殊師利菩薩是龍種上尊王佛化身再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所以稱爲菩薩摩诃薩。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菩薩于後惡世,欲說《法華經》,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方能爲衆生說是《法華經》。
行處與近處,各家注疏不同。今觀經文,知行處系言原則性,親近處系言行爲事相。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雲何菩薩行處?住忍辱地者,安忍波羅蜜也。知諸法無非實相,如實知于實相中,無人無法,畢竟空寂。乃能于諸法柔和無違無礙,善順于實相。若能柔和善順,則能心不猝暴我慢貢高,複能心不驚疑,不爲境轉。既知諸法實相無人無法,故能以無住心契無相法,行而無行,無行而行,是故菩薩凡有所行,皆是功德。此則契諸法實相矣。雖契諸法實相,亦不分別是實相非實相,是名菩薩行處。
此是總表原則,以下親近處,則分別說明行爲及事相。
安樂行述說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此菩薩行處,是爲總說。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菩薩親近處,是身安樂行。不親近國王等,是不親近豪勢。不親近外道等,是不親近邪見人。
梵志是婆羅門,婆羅門供奉梵天,十五歲以前,在家修學;十五歲以後,遊方修學;四十歲以上可以結婚生子;五十歲以上,出家入山修道。在家修學之婆羅門,稱梵志。
路伽耶陀,世論,又叫順世論,順世間說的法。逆路伽耶陀,不順世間。例如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順世間;墨家,非攻、兼愛,是順世間的。這個就好象印度當時的路伽耶陀。道家,正好相反,清淨無爲、無欲,就好象當時印度的逆路伽耶陀,一切無爲,不入世,不順世。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羊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悕望。」
不親近凶險戲者,不親近屠宰害生業者。
那羅,又稱那羅延,譯作力士,即魔術師。
旃陀羅即屠夫。畜養業及打獵漁捕,皆屬惡律儀。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
菩薩應學大乘法,不應親近二乘。因爲菩薩應廣度衆生,所以不應親近小乘。在僧房之中,或在經行處或在講堂,都不和他們共住。如果這些聲聞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請法,要隨宜說法。佛本說一乘法,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聲聞乘的四谛法,隨方便而說,說四谛法時,導歸大乘。四谛法有大乘和小乘,大乘四谛法有無量四谛、無邊四谛,說四谛法誘使他們導歸大乘,沒有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于女人不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能生欲想相者,容貌姿態也。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複余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五種不男者:一、生不男,生來男根不發育者。二、犍不男,如閹人。叁、不男。四、變不男。五、半不男。
是名初親近處。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觀一切法空,即畢竟空也。一切法畢竟空,即一切法如實相。因爲諸法緣生,法由緣成,故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空。空非斷滅,所謂法空者,以因緣所成無自性也。法以無性爲性故空,而法空者即是緣成。故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緣成無自性。是知無性隨緣,即是隨緣無性。無性是空,隨緣是有。然無性隨緣,則空不可得。隨緣無性,則有不可得。一切不可得,是謂畢竟空。故觀一切法空,即諸法如實相。
此如實相,即諸法實相,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是畢竟空義,是不可得義,故湛然不動。以畢竟空故,不可得故,故不退不轉,無所有,如虛空。
以無所有如虛空故,所以言語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有障礙。但以因緣所成,假現幻有,從衆生顛倒見,故說此法也。其實一切法空,不可說也。
若如是常樂觀一切法相者,是名菩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叁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今是重頌,皆如長行所釋。
求現滅度。聲聞人斷煩惱障已,急入涅槃,不度衆生,故求現生滅度。所以聲聞人只斷煩惱障,未破所知障。菩薩則不同,菩薩縱然分破無明,無明既破,當不受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系縛,但菩薩爲度衆生故,于是再入生死,乃留愛潤生。以愛之一念不斷,故不取涅槃。所謂菩薩行空不證,即是此意。
無明者,所知障也。愛以下者,煩惱障也。是知菩薩雖斷所知障,不斷煩惱障,留愛之一念潤生。若不如此,則與二乘無別矣。菩薩至金剛喻定以後,所知、煩惱二障,一時頓斷,轉身成無上覺。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爲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爲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爲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爲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菩薩說法,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故菩薩說法無所畏。又菩薩具十種智力,故說法無所畏。
余釋如長行。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于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禅定起 爲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說法華經」
有爲法無爲法,悉畢竟空虛僞不實。有爲法生滅無常,無常則不存在,因爲若存在即是常故。對有爲而立無爲,有爲既不存在,故無爲亦無以立。此即一切法畢竟空義。是故不行上中下、有爲無爲、實不實等分別法。一切無分別,唯有一佛乘故。
不得諸法,是講緣起法,法皆因緣而起。「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法怎麼可得呢?因緣所生法,就是五陰,五陰皆空,不可得。既然是一切法空,怎麼可知可見?
若有比丘,于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入實相法說《法華經》,怎麼還有怯弱?入實相再說《法華經》,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
余如長行所釋。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是口業安樂行。說《法華經》時,不可說他人及經典之過,不可輕…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