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五▪P3

  ..續本文上一頁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以法合譬。

  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叁界。成就無上佛道者,即定慧二道。菩薩以定慧二道,成就無上佛菩提。

  如來賢聖諸將,與魔王共戰有功。佛爲說諸經,教修戒定慧叁十七道品等法,及涅槃之果。唯此《法華經》實相法,不輕易爲說。

  佛最後八年中,方說《法華》,如日落時還照高山,如輪王頂珠之不輕易與人。

  所謂魔者,有四種魔,即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稱歎《法華經》,爲諸如來第一之說。何以故?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所以我們不可循文解義說《法華》,認爲《法華》文字淺顯。那樣便只取其文,而失其義了。當知《法華》宣說諸法實相,是一乘教義,最爲究竟。

  諸佛秘密之藏。非是佛秘《法華》,而是《法華》無上甚深,淺智莫解,故曰諸佛秘密之藏。

  長夜守護不妄宣說者,以法深難解,爲恐衆生不信興謗,因而得罪,故不妄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四安樂行,即:一、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叁、意安樂行,四、誓願安樂行。常行忍辱,哀愍一切,方能說《法華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爲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爲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爲難事 叁解髻中 明珠賜之」

  「叁」解髻中,明珠賜之,應爲「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爲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爲是衆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爲 說是法華 如叁解髻 明珠與之」

  爲是衆生,說種種法。佛言說余諸經,皆方便隨宜而說也。最後說是《法華》,方爲真實說。

  如「叁」解髻,應爲如「王」解髻。

  「此經爲尊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爲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爲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爲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爲四衆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爲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爲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此經爲尊,衆經中上。稱贊《妙法蓮華經》。

  欲得安隱。安隱者,涅槃也。

  應當親近,如是四法。應當親近四安樂行也。

  其余諸偈,隨文即解。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爲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于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輪 爲四衆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衆生 後當入涅槃 如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百福相莊嚴。《法華經義疏》雲,于十善中,每一善有五品心,即下品心、中品心、上品心、上中品心、上上品心,十善合成五十。始終各有五十品心,是名百福。

  《妙法華經》,唯一佛乘,終成佛道。故偈中說,又夢作國王……成佛度衆生……

  

  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從地湧出品〉,開展出〈如來壽量品〉。用顯如來壽量不可思議,所化亦不可思議。

  如來法音一演,萬方雲從。猶一月在天,千江現影。故言〈從地湧出品〉。

  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摩诃薩與諸眷屬,在下方虛空中住。娑婆世界下方,用表法性淵底,虛空用表第一義空,亦即實相終極。實相諸法,諸法實相,爲顯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言〈從地湧出品〉。

  此諸菩薩摩诃薩住于畢竟空,自是法身大士。法身非身,非身現身,不可思議。故我輩衆生,唯應信受佛語,萬勿以思議心測度〈從地湧出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恒河沙數。于大衆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于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他方八恒河沙數菩薩,請在娑婆弘經。佛即止之,因爲他方菩薩,理應度化十方,不應獨化娑婆一國土。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娑婆世界叁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踴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叁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

  從地湧出菩薩,身皆金色,相好光明。皆是大衆唱導之首,菩薩爲主,大衆爲伴也。唱導即領導之意。

  「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叁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叁二一弟子者。況複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各率領六萬恒河沙眷屬,乃至單己一人,以樂遠離行故。

  大家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以爲六萬恒河沙是多,其他數目是少。其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講互攝互入,重重無盡。舉例說,房間中有七盞燈亮著,燈雖七盞,光是一個。光雖然是一個,實在是七個光。我們滅一盞燈,光就隨著暗下來,再滅一盞,燈光就更暗了。所以知道燈光明明是七個。這一燈光具有其他六盞燈的燈光,任拿一盞燈來看,都具有其他六盞燈的燈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人不少,六萬恒河沙亦不多。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叁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諸菩薩從地湧出已,頂禮多寶如來及釋迦牟尼佛,以及分身諸佛。右繞叁匝,繞佛一匝叁匝五匝,乃至百千匝,須記匝數。然後合掌恭敬,以菩薩法贊歎于佛。

  「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踴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自湧出至贊佛,時曆五十小劫。以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此諸菩薩,四菩薩以爲上首。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

  少病少惱安樂行不?佛本無病無惱,何以問佛少病少惱?如《維摩诘經》雲,衆生病故我病。所以由于度衆生故,問佛少病少惱。是故接著便問,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例如世人愛護子女,子女若病,父母亦病。佛視衆生猶如一子,故菩薩問佛少病少惱。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 得無疲惓 又諸衆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重頌長行。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衆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佛言如來安樂少病少惱,以諸衆生,世世以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所,種諸善根。

  這些衆生,見到佛身時,聽到佛說法,都能信受。

  入如來慧。如來慧者,是實相慧。除去一些先是學習小乘法的人。小乘法不入佛慧,小乘法不會實相,不見佛性。《大般涅槃經》說,聲聞乘人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乘人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但這些人,現在亦得聞《妙法華經》,入于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以偈贊佛。

  「于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從地踴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