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以法合譬。
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成就无上佛道者,即定慧二道。菩萨以定慧二道,成就无上佛菩提。
如来贤圣诸将,与魔王共战有功。佛为说诸经,教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法,及涅槃之果。唯此《法华经》实相法,不轻易为说。
佛最后八年中,方说《法华》,如日落时还照高山,如轮王顶珠之不轻易与人。
所谓魔者,有四种魔,即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称叹《法华经》,为诸如来第一之说。何以故?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所以我们不可循文解义说《法华》,认为《法华》文字浅显。那样便只取其文,而失其义了。当知《法华》宣说诸法实相,是一乘教义,最为究竟。
诸佛秘密之藏。非是佛秘《法华》,而是《法华》无上甚深,浅智莫解,故曰诸佛秘密之藏。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者,以法深难解,为恐众生不信兴谤,因而得罪,故不妄宣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四安乐行,即: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常行忍辱,哀愍一切,方能说《法华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三解髻中 明珠赐之」
「三」解髻中,明珠赐之,应为「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三解髻 明珠与之」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佛言说余诸经,皆方便随宜而说也。最后说是《法华》,方为真实说。
如「三」解髻,应为如「王」解髻。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称赞《妙法莲华经》。
欲得安隐。安隐者,涅槃也。
应当亲近,如是四法。应当亲近四安乐行也。
其余诸偈,随文即解。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百福相庄严。《法华经义疏》云,于十善中,每一善有五品心,即下品心、中品心、上品心、上中品心、上上品心,十善合成五十。始终各有五十品心,是名百福。
《妙法华经》,唯一佛乘,终成佛道。故偈中说,又梦作国王……成佛度众生……
从地踊出品第十五
〈从地涌出品〉,开展出〈如来寿量品〉。用显如来寿量不可思议,所化亦不可思议。
如来法音一演,万方云从。犹一月在天,千江现影。故言〈从地涌出品〉。
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与诸眷属,在下方虚空中住。娑婆世界下方,用表法性渊底,虚空用表第一义空,亦即实相终极。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为显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言〈从地涌出品〉。
此诸菩萨摩诃萨住于毕竟空,自是法身大士。法身非身,非身现身,不可思议。故我辈众生,唯应信受佛语,万勿以思议心测度〈从地涌出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他方八恒河沙数菩萨,请在娑婆弘经。佛即止之,因为他方菩萨,理应度化十方,不应独化娑婆一国土。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踊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
从地涌出菩萨,身皆金色,相好光明。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菩萨为主,大众为伴也。唱导即领导之意。
「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各率领六万恒河沙眷属,乃至单己一人,以乐远离行故。
大家不要执着文字相,不要以为六万恒河沙是多,其他数目是少。其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讲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举例说,房间中有七盏灯亮着,灯虽七盏,光是一个。光虽然是一个,实在是七个光。我们灭一盏灯,光就随着暗下来,再灭一盏,灯光就更暗了。所以知道灯光明明是七个。这一灯光具有其他六盏灯的灯光,任拿一盏灯来看,都具有其他六盏灯的灯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人不少,六万恒河沙亦不多。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诸菩萨从地涌出已,顶礼多宝如来及释迦牟尼佛,以及分身诸佛。右绕三匝,绕佛一匝三匝五匝,乃至百千匝,须记匝数。然后合掌恭敬,以菩萨法赞叹于佛。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踊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自涌出至赞佛,时历五十小劫。以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此诸菩萨,四菩萨以为上首。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
少病少恼安乐行不?佛本无病无恼,何以问佛少病少恼?如《维摩诘经》云,众生病故我病。所以由于度众生故,问佛少病少恼。是故接着便问,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例如世人爱护子女,子女若病,父母亦病。佛视众生犹如一子,故菩萨问佛少病少恼。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惓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重颂长行。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佛言如来安乐少病少恼,以诸众生,世世以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所,种诸善根。
这些众生,见到佛身时,听到佛说法,都能信受。
入如来慧。如来慧者,是实相慧。除去一些先是学习小乘法的人。小乘法不入佛慧,小乘法不会实相,不见佛性。《大般涅槃经》说,声闻乘人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乘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但这些人,现在亦得闻《妙法华经》,入于佛慧。
尔时诸大菩萨以偈赞佛。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