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失常是连在一起的。俗语说:“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得必有一失。”这乃是世间的一定道理。所以说:“天下常以无事为福。”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说:“祸兮福所之伏。福兮祸之所依。”天下事祸福的相连至明。

  古人说:“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真是说尽了天机,话尽了人事。将军立功在战场,从战场上得功名。到了太平的时候,将军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说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环相接的,有了昔日的盛,才有今日之衰,明白这种循环天理的法则,心中藏著雄心勇气,不觉冰散化为乌有了。

  【后集一二九】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12月23日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

  喜欢同人私奔的淫妇,本来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却容易走入歧途,终致完全断绝淫欲与色情而削发为尼。再说,热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极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冲动的遁入空门去做和尚。

  自古以来,美色倾城的歌妓,和英勇将士们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来都是离开世欲尘情清静之门,却时常成了淫邪人们遁入的场所,不免成为犯罪者的巢窟。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后集一三○】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12月24日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冲天,孤舟随著大浪的起伏而不定,这时候在船里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险,心里并不感觉到恐惧,倒是在船外面岸上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要惊心动魄了。

  也就是说,人们处在极危险的环境中,有时并不觉得危险。等危险过去,痛定思痛,反而觉得当时危险情景的可怕。君子处身于事中,心当超然于事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后集一三一】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12月25日

  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人在一生一世中,能把自己所作的事减少一分、省去一分,就能够超出世间一分,得到安乐和自由。比方说,和旁人减少一分交际,就可以免去许多纷扰得到清静。言语过多,难免生出过失来。思虑过多,精神损耗,能够少说话少思虑是好的。再说,如果聪明太过就有伤本来面目,本身也就有危险了。所以,混沌蒙眬的人反而是安全的,能够减少一分聪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这些说法在现代是谁也不会向这方面去做的。

  总之,事物做得十分过分,就成了祸患的根本。凡事最好是达到了八分就要回顾一下,这是老子、庄子的遁世之道。

  然而,一般人却持著相反的主张,不但不求交游言语、思虑聪明等等减省,反而求其日日增加。这无疑是桎桔了自己的生命,使它陷于不自由的痛苦之中,是极为可哀的事。

  【后集一三二】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12月25日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四季寒暑的变迁,以人力来躲避它不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想把它除去就十分困难了。心中受了人情炎凉的刺激,也就随之而起冷暖的变化,有时心头如火般炽热,有时又如结冰般寒冷。世间人情的炎凉纵易除掉,心中的冰炭却很难解除。如果能够除去心中的冰炭,则不论天然的寒暑与人世的炎凉,自己胸中时时充满和蔼的气氛,无论何地何处都以春风吹拂我心,则无往而不和合。

  苦乐是主观的,不在于外界的天气与人情,全在于自己心中的变化。明白这个道理就先要修心。

  【后集一三三】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12月27日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

  想要求得精制的茶、香冽的酒,不但价钱贵而且极为难得。茶不求精而壶亦不干,是说得到不断的常饮。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是说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素琴是不加装饰而没有上弦的琴,只要能领会其中的趣味,也可以常常调弄五音六律。短笛虽然没有腔调,要自己过意的话,也可以自乐其趣。所以,无论是茶酒琴笛等等不管外表如何,如果真能了解其中真趣而知其中之乐,他的人品境界自然是高尚的。

  晋陶渊明夏日在北窗高卧,和风飘然吹来,自称为“羲皇上人”。羲皇是上古时代的天子伏羲神农黄帝三个人,有的人把这人称之为三皇;羲皇上人是说比伏羲皇帝还要古老的时代。嵇阮是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嵇康善于操琴,阮籍好酒,匹俦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敌的意思。陶渊明自比为羲皇上人过著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现在所说的是虽然不能超越羲皇,但也可达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

  人能超越了耳目口鼻的爱好,而了解其中的真趣,虽然是在现世不洁的尘俗之中,其境界却能达到古代贤人之士。

  【后集一三四】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宜。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方可匹俦嵇阮。

  12月28日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佛教主张一切随缘,世间上的事莫不是因缘生、因缘灭;人的贵贱吉凶或祸福,也都是因为因缘而分成各色各样。因此,人要随著因缘处理自己的色身,方能达成自己的意志。其次,儒教所说的位素,是《礼记》上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顾。”即君子守著自己的身分不逆著境遇,和佛家的随缘意义相同。

  世间浮沉有如渡海,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会沉溺。能守著「随缘素位”这四字去行,则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就有安全渡过的可能。人能够渡尽那些世间的顺逆苦乐的大波小波,就不会不幸的沉没下去。世事多是茫然无尽,如果一切完全无缺,只此求全一念,则无量的欲念都纷纷产生,像丝线一般纷乱,千头万绪使你无法整理。

  反过来说,如能随遇而安,也就是能安于目前所处的地位,不抱不足的观念,不求非分的福利,依照“随缘素位”四个字去做,就无往而不自得。无论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圆满应付、自由自在了。

  【后集一三五】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12月29日

  除旧布新,一清吾心

  12月30日

  除旧布新,再清苦心

  12月31日

  除旧布新,三清吾心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