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12月10日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因著自己一身而能彻悟了自己一身的,才能以万物对万物,才不致把万物把持在自己手中而任意使用。能放弃这一私念,让万物各得其所,就可使自己有享用不尽的自然好境。比方说,高山尽管高,沧海任它深,乃至松树的坚直、荆棘的弯曲,各尽其物的本分,这样就足供自己之用了。

  把世间所有的一切,恨不得都归自己所有,这种无限的欲念,使人终身不得安闲及满足。所以我们要彻底看透悟透,绝不对万物再起强求的思想。于是以万物付给万物,还天下于天下人。

  佛家认为世间是转变无常烦恼于不绝的一个火窟,如果不早点跳出,绝不可能得到安乐,所以才遁出世间去修行。但是遁出世间将往哪里去呢?在此间之外,别无可往之处。

  古传说:“生死不可厌,涅槃不可欣,此时与此地,生死两离分。”总之,世间是生死的苦境,涅槃是常乐的净土。但也不是各有分别,只要把厌弃欣喜之念离开,就是在生死的世间常住,也有共其享受的爱的妙乐,这就是“在世而出世”。以天下还天下的英雄豪杰,他们也是在世间而又能超出世间,得以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妙乐。

  【后集一一七】

  就一身了一身者,才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出世间于世间。

  12月11日

  不可徒劳身心,当乐风月之趣

  人生不可过于闲暇,人闲暇就没有精神修养,人在闲居无事或是穷极无聊的时候,自然生起种种妄念,昏乱了本心,不知不觉就做出坏事来。反之,人生也不可过于忙碌,从早晨到晚间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心被繁忙所障碍,做起事来便“过犹不及”。

  因此,君子应常使本性坚定不失,并对自己的身心多抱忧思,多加注意,务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平衡。

  这样一来,就没有过与不及之忧了。

  【后集一一八】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12月12日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士

  人心的真体,凡夫与圣人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相异的地方。当一念不生之时,则善恶邪正的利害关系都不产生,好像水澄清的时候。能够这样澄然静坐,则见物听物,全都能显露出自然的妙用。

  见到天边云彩的飘浮,就悠然兴起离尘出俗之感;听见雨声淅沥而万念寂静,心地清醒;听到鸟啼,欣然而心有领会之处;看花儿落了则潇然而心有自得。

  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

  【后集一一九】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12月13日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生小孩时。母亲可能遭遇到危难。存积了大量金钱,盗贼可能乘隙窥伺。生子可喜,而母难可忧。堆金可喜,而盗贼堪虑。所以,欢喜当中含藏著忧虑的种子。贫穷虽然可忧,如果能够节俭用度,反而可以积蓄兴家。病虽然可忧,但如果能够谨慎养生,就可以保全住自己的身命。如此说来,忧的里面又种了喜的种子。

  所以,喜与忧是相伴而来,绝不是个别单独存在的东西。喜亦未必是喜,而忧亦未必是忧。人无论遭遇到顺境和逆境,都能同样视之,结果把喜与厌、乐与忧都一同忘掉。能够如此,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安乐境界。

  【后集一二○】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12月14日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处世的道理应如风吹山谷,风过而山谷呈现一片寂静。总要过而不留,那么是非就不会存在了。养心的方法应如月色映照池水,总要空而不著,物我两忘。

  佛家所说六根清净,不但是耳不闻恶声,心不想恶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的印象才好。

  换言之,要做到物与我的相对关系不复存在,那样的话,绝对的境界就可以出现了。

  【后集一二一】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12月15日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利欲心过重的人,一旦达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败了,就抱怨世间是多苦与多忧。利欲心恬淡的人,他们的眼中所看到世界,处处都是快乐。“知足常乐”就是这种道理。

  大自然的风景确实值得欣赏,像那白云青山、溪流泉石、花迎鸟鸣等大自然的景色,是忙于功名利欲的人,不曾去注意欣赏也没有工夫留连,他们心中感觉不到自然环境的快乐。世间本来就没有苦乐的说法,苦乐不过是人心所生而已。至于万物的相生相杀,也不过是由于因果循环造出来的幻象。人如能去掉荣华名利的观念,以苦为乐,则天地山河都将成为乐境。

  【后集一二二】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名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被自尘苦其心尔。

  12月16日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所以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是天理循环。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深思这道理,抱著诚恳心情去待人处世。唯如此方可以持盈保泰,得到悠久幸福。

  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不及则易馁,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那么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未绝生机。

  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常常善自保持下去,自然能够悠久的存在于天地范畴之中。

  【后集一二三】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苦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12月17日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野外生长的蔬菜,并未受到世间人们的灌溉或者施肥培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生长起来。至于野生的鸟类,也没有受到人们的饲养,它是天然壮大的。一般人喜欢猎取野生的鸟类与蔬菜为山珍美味,就是因为它味美香甜,十分可口。

  由此可见,自然生长的东西比人为的可贵。

  以人的品格来说,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污染,品格自然高尚,不就没有世俗的秽气了吗?

  【后集一二四】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0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12月18日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留连光景

  栽花种竹,养鹤观鱼,这些都是风雅的事情。但是必须领会其中的妙趣,内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如果只是留连眼前的光景,玩赏物品外形的话,这也不过是像从耳朵进去、嘴里出来而已,比方小人听闻了圣贤的道理,并不去身体力行,只是用嘴说说罢了,一切不过是在仿效君子的动作,佛家叫做“顽空”。

  佛家有些小乘的学者,并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学者不同,他们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之义,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顽石枯木没有一点生气,似是而非。

  现在爱种植花竹,爱观赏鱼鹤,乃君子所乐,是很风雅高尚的事,全是因为君子能够领会其中超逸的情趣,心中感到真正的乐趣。小人就不同了,他仅仅观赏外形,不了解其中的乐趣,并没有什么高尚趣味可言。

  【后集一二五】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12月19日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鲁,但他们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恋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禄之辈、贩夫之徒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

  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并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临刑之前在衣带上面写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

  【后集一二六】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12月20日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祸福本是循环相连的。孟子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是说明了祸福循环相连的道理。因此,人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就是怕得非分之福,受了造化弄人之祸。所以“非分之福,无故所获”,我们应该极力躲避不要使它临到自己的身上。

  一般人不明此理,偏偏要去寻找意外的收获与利欲,结果弄得身败名裂,亡国破家为数也不少啊!达人君子凡事从远处看,要能够事先了解利害关系,就能不堕其中了。

  【后集一二七】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才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12月21日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人生就像一个傀儡,耍弄傀儡的人牵动线索,傀儡的手脚便都颤动起来,进退坐卧显得非常逼真。这是傀儡受人牵动线索而生出来的动作,只要能把这个牵线的根蒂握在自己手里,一根线也不让它纷乱,无论卷舒都能够自由,权利操纵在自己手里。

  可见我身之出处进退,全在于自己,心可以不为他人所左右。假如自己的进退受旁人指挥左右,那岂不是变成戏台上被人所玩弄的傀儡?这就是明显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应该随自己的意思去发展。

  【后集一二八】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12月22日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天下事利害得…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