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
12月10日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因著自己一身而能徹悟了自己一身的,才能以萬物對萬物,才不致把萬物把持在自己手中而任意使用。能放棄這一私念,讓萬物各得其所,就可使自己有享用不盡的自然好境。比方說,高山盡管高,滄海任它深,乃至松樹的堅直、荊棘的彎曲,各盡其物的本分,這樣就足供自己之用了。
把世間所有的一切,恨不得都歸自己所有,這種無限的欲念,使人終身不得安閑及滿足。所以我們要徹底看透悟透,絕不對萬物再起強求的思想。于是以萬物付給萬物,還天下于天下人。
佛家認爲世間是轉變無常煩惱于不絕的一個火窟,如果不早點跳出,絕不可能得到安樂,所以才遁出世間去修行。但是遁出世間將往哪裏去呢?在此間之外,別無可往之處。
古傳說:“生死不可厭,涅槃不可欣,此時與此地,生死兩離分。”總之,世間是生死的苦境,涅槃是常樂的淨土。但也不是各有分別,只要把厭棄欣喜之念離開,就是在生死的世間常住,也有共其享受的愛的妙樂,這就是“在世而出世”。以天下還天下的英雄豪傑,他們也是在世間而又能超出世間,得以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妙樂。
【後集一一七】
就一身了一身者,才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于天下者,才能出世間于世間。
12月11日
不可徒勞身心,當樂風月之趣
人生不可過于閑暇,人閑暇就沒有精神修養,人在閑居無事或是窮極無聊的時候,自然生起種種妄念,昏亂了本心,不知不覺就做出壞事來。反之,人生也不可過于忙碌,從早晨到晚間忙得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心被繁忙所障礙,做起事來便“過猶不及”。
因此,君子應常使本性堅定不失,並對自己的身心多抱憂思,多加注意,務使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平衡。
這樣一來,就沒有過與不及之憂了。
【後集一一八】
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12月12日
何處無妙境,何處無淨士
人心的真體,凡夫與聖人是一致的,並沒有什麼相異的地方。當一念不生之時,則善惡邪正的利害關系都不産生,好像水澄清的時候。能夠這樣澄然靜坐,則見物聽物,全都能顯露出自然的妙用。
見到天邊雲彩的飄浮,就悠然興起離塵出俗之感;聽見雨聲淅瀝而萬念寂靜,心地清醒;聽到鳥啼,欣然而心有領會之處;看花兒落了則潇然而心有自得。
無論在任何地方,都無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
【後集一一九】
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無真機。
12月13日
順逆一視,欣戚兩忘
生小孩時。母親可能遭遇到危難。存積了大量金錢,盜賊可能乘隙窺伺。生子可喜,而母難可憂。堆金可喜,而盜賊堪慮。所以,歡喜當中含藏著憂慮的種子。貧窮雖然可憂,如果能夠節儉用度,反而可以積蓄興家。病雖然可憂,但如果能夠謹慎養生,就可以保全住自己的身命。如此說來,憂的裏面又種了喜的種子。
所以,喜與憂是相伴而來,絕不是個別單獨存在的東西。喜亦未必是喜,而憂亦未必是憂。人無論遭遇到順境和逆境,都能同樣視之,結果把喜與厭、樂與憂都一同忘掉。能夠如此,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安樂境界。
【後集一二○】
子生而母危,镪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
12月14日
風迹月影,過而不留
處世的道理應如風吹山谷,風過而山谷呈現一片寂靜。總要過而不留,那麼是非就不會存在了。養心的方法應如月色映照池水,總要空而不著,物我兩忘。
佛家所說六根清淨,不但是耳不聞惡聲,心不想惡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的印象才好。
換言之,要做到物與我的相對關系不複存在,那樣的話,絕對的境界就可以出現了。
【後集一二一】
耳根似飙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
12月15日
世間皆樂,苦自心生
利欲心過重的人,一旦達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敗了,就抱怨世間是多苦與多憂。利欲心恬淡的人,他們的眼中所看到世界,處處都是快樂。“知足常樂”就是這種道理。
大自然的風景確實值得欣賞,像那白雲青山、溪流泉石、花迎鳥鳴等大自然的景色,是忙于功名利欲的人,不曾去注意欣賞也沒有工夫留連,他們心中感覺不到自然環境的快樂。世間本來就沒有苦樂的說法,苦樂不過是人心所生而已。至于萬物的相生相殺,也不過是由于因果循環造出來的幻象。人如能去掉榮華名利的觀念,以苦爲樂,則天地山河都將成爲樂境。
【後集一二二】
世人爲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名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塵,海亦不苦,被自塵苦其心爾。
12月16日
月盈則虧,履滿者戒
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所以月盈則虧,花開則謝。這是天理循環。有福氣享受榮華富貴的人;應當深思這道理,抱著誠懇心情去待人處世。唯如此方可以持盈保泰,得到悠久幸福。
凡事做到七八分處才有佳趣。太過則易衰,不及則易餒,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開,那麼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未絕生機。
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常常善自保持下去,自然能夠悠久的存在于天地範疇之中。
【後集一二叁】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苦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12月17日
體任自然,不染世法
野外生長的蔬菜,並未受到世間人們的灌溉或者施肥培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生長起來。至于野生的鳥類,也沒有受到人們的飼養,它是天然壯大的。一般人喜歡獵取野生的鳥類與蔬菜爲山珍美味,就是因爲它味美香甜,十分可口。
由此可見,自然生長的東西比人爲的可貴。
以人的品格來說,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汙染,品格自然高尚,不就沒有世俗的穢氣了嗎?
【後集一二四】
山肴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0養,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爲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
12月18日
觀物須有自得,勿徒留連光景
栽花種竹,養鶴觀魚,這些都是風雅的事情。但是必須領會其中的妙趣,內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如果只是留連眼前的光景,玩賞物品外形的話,這也不過是像從耳朵進去、嘴裏出來而已,比方小人聽聞了聖賢的道理,並不去身體力行,只是用嘴說說罷了,一切不過是在仿效君子的動作,佛家叫做“頑空”。
佛家有些小乘的學者,並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學者不同,他們所說的空,並不是虛無之義,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頑石枯木沒有一點生氣,似是而非。
現在愛種植花竹,愛觀賞魚鶴,乃君子所樂,是很風雅高尚的事,全是因爲君子能夠領會其中超逸的情趣,心中感到真正的樂趣。小人就不同了,他僅僅觀賞外形,不了解其中的樂趣,並沒有什麼高尚趣味可言。
【後集一二五】
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景,玩弄物華,亦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有何佳趣?
12月19日
陷于不義,生不若死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隱士生活雖然清苦,但他們的高風亮節、情逸超群的風度,卻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覺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裏勞動的農夫,外表雖然粗魯,但他們由衷誠摯的渾厚模樣,卻表現出天真純樸的作風,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戀慕之情。這時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會與利祿之輩、販夫之徒爲伍,實在讓人感覺陋劣汙穢,慚愧不已。
古時候的忠臣義士,甯願爲國盡忠而死,絕不肯投降失節,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虜而不投降,並且作了兩句詩以明心志。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臨刑之前在衣帶上面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就是君子甯願殺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節損失名譽。
【後集一二六】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饒;農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井驵儈,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
12月20日
非分之收獲,陷溺之根源
禍福本是循環相連的。孟子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這是說明了禍福循環相連的道理。因此,人無功受祿寢食不安,就是怕得非分之福,受了造化弄人之禍。所以“非分之福,無故所獲”,我們應該極力躲避不要使它臨到自己的身上。
一般人不明此理,偏偏要去尋找意外的收獲與利欲,結果弄得身敗名裂,亡國破家爲數也不少啊!達人君子凡事從遠處看,要能夠事先了解利害關系,就能不墮其中了。
【後集一二七】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才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12月21日
把握要點,卷舒自在
人生就像一個傀儡,耍弄傀儡的人牽動線索,傀儡的手腳便都顫動起來,進退坐臥顯得非常逼真。這是傀儡受人牽動線索而生出來的動作,只要能把這個牽線的根蒂握在自己手裏,一根線也不讓它紛亂,無論卷舒都能夠自由,權利操縱在自己手裏。
可見我身之出處進退,全在于自己,心可以不爲他人所左右。假如自己的進退受旁人指揮左右,那豈不是變成戲臺上被人所玩弄的傀儡?這就是明顯告訴我們:自己的命運應該隨自己的意思去發展。
【後集一二八】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
12月22日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無事爲福
天下事利害得…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