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失常是連在一起的。俗語說:“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得必有一失。”這乃是世間的一定道理。所以說:“天下常以無事爲福。”又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說:“禍兮福所之伏。福兮禍之所依。”天下事禍福的相連至明。

  古人說:“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看太平。”真是說盡了天機,話盡了人事。將軍立功在戰場,從戰場上得功名。到了太平的時候,將軍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這就說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環相接的,有了昔日的盛,才有今日之衰,明白這種循環天理的法則,心中藏著雄心勇氣,不覺冰散化爲烏有了。

  【後集一二九】

  一事起則一害生,故天下常以無事爲福。讀前人詩雲:“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又雲:“天下常令萬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雖有雄心猛氣,不覺化爲冰霰矣。

  12月23日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喜歡同人私奔的淫婦,本來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卻容易走入歧途,終致完全斷絕淫欲與色情而削發爲尼。再說,熱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極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沖動的遁入空門去做和尚。

  自古以來,美色傾城的歌妓,和英勇將士們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來都是離開世欲塵情清靜之門,卻時常成了淫邪人們遁入的場所,不免成爲犯罪者的巢窟。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

  【後集一叁○】

  淫奔之婦,矯而爲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淨之門,常爲淫邪之淵薮也如此。

  12月24日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沖天,孤舟隨著大浪的起伏而不定,這時候在船裏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險,心裏並不感覺到恐懼,倒是在船外面岸上的人看到這種情景,不禁要驚心動魄了。

  也就是說,人們處在極危險的環境中,有時並不覺得危險。等危險過去,痛定思痛,反而覺得當時危險情景的可怕。君子處身于事中,心當超然于事外,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後集一叁一】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猖狂罵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12月25日

  減繁增靜,安樂之基

  人在一生一世中,能把自己所作的事減少一分、省去一分,就能夠超出世間一分,得到安樂和自由。比方說,和旁人減少一分交際,就可以免去許多紛擾得到清靜。言語過多,難免生出過失來。思慮過多,精神損耗,能夠少說話少思慮是好的。再說,如果聰明太過就有傷本來面目,本身也就有危險了。所以,混沌蒙眬的人反而是安全的,能夠減少一分聰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這些說法在現代是誰也不會向這方面去做的。

  總之,事物做得十分過分,就成了禍患的根本。凡事最好是達到了八分就要回顧一下,這是老子、莊子的遁世之道。

  然而,一般人卻持著相反的主張,不但不求交遊言語、思慮聰明等等減省,反而求其日日增加。這無疑是桎桔了自己的生命,使它陷于不自由的痛苦之中,是極爲可哀的事。

  【後集一叁二】

  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12月25日

  滿腔和氣,隨地春風

  四季寒暑的變遷,以人力來躲避它不是不可能的。可是對于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想把它除去就十分困難了。心中受了人情炎涼的刺激,也就隨之而起冷暖的變化,有時心頭如火般熾熱,有時又如結冰般寒冷。世間人情的炎涼縱易除掉,心中的冰炭卻很難解除。如果能夠除去心中的冰炭,則不論天然的寒暑與人世的炎涼,自己胸中時時充滿和藹的氣氛,無論何地何處都以春風吹拂我心,則無往而不和合。

  苦樂是主觀的,不在于外界的天氣與人情,全在于自己心中的變化。明白這個道理就先要修心。

  【後集一叁叁】

  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吾心之冰炭難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

  12月27日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

  想要求得精製的茶、香冽的酒,不但價錢貴而且極爲難得。茶不求精而壺亦不幹,是說得到不斷的常飲。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是說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素琴是不加裝飾而沒有上弦的琴,只要能領會其中的趣味,也可以常常調弄五音六律。短笛雖然沒有腔調,要自己過意的話,也可以自樂其趣。所以,無論是茶酒琴笛等等不管外表如何,如果真能了解其中真趣而知其中之樂,他的人品境界自然是高尚的。

  晉陶淵明夏日在北窗高臥,和風飄然吹來,自稱爲“羲皇上人”。羲皇是上古時代的天子伏羲神農黃帝叁個人,有的人把這人稱之爲叁皇;羲皇上人是說比伏羲皇帝還要古老的時代。嵇阮是晉朝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嵇康善于操琴,阮籍好酒,匹俦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敵的意思。陶淵明自比爲羲皇上人過著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現在所說的是雖然不能超越羲皇,但也可達到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

  人能超越了耳目口鼻的愛好,而了解其中的真趣,雖然是在現世不潔的塵俗之中,其境界卻能達到古代賢人之士。

  【後集一叁四】

  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宜。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羲皇,方可匹俦嵇阮。

  12月28日

  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佛教主張一切隨緣,世間上的事莫不是因緣生、因緣滅;人的貴賤吉凶或禍福,也都是因爲因緣而分成各色各樣。因此,人要隨著因緣處理自己的色身,方能達成自己的意志。其次,儒教所說的位素,是《禮記》上所說的:“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顧。”即君子守著自己的身分不逆著境遇,和佛家的隨緣意義相同。

  世間浮沈有如渡海,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會沈溺。能守著「隨緣素位”這四字去行,則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就有安全渡過的可能。人能夠渡盡那些世間的順逆苦樂的大波小波,就不會不幸的沈沒下去。世事多是茫然無盡,如果一切完全無缺,只此求全一念,則無量的欲念都紛紛産生,像絲線一般紛亂,千頭萬緒使你無法整理。

  反過來說,如能隨遇而安,也就是能安于目前所處的地位,不抱不足的觀念,不求非分的福利,依照“隨緣素位”四個字去做,就無往而不自得。無論是處于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圓滿應付、自由自在了。

  【後集一叁五】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入不得矣。

  12月29日

  除舊布新,一清吾心

  12月30日

  除舊布新,再清苦心

  12月31日

  除舊布新,叁清吾心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