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本是同根,万物是一体,你应当任其自然,不必用手去触它,现在你要去齐它,就开始发生出异同了。

  拾得说:“拿著篠帚扫地,深泊扫起心上尘。”意思是说我们人的本心本是清净没有一点尘埃的,用篠帚的目的是在扫除尘埃,这样反而把心中的尘土扬起来了。佛家的观心、庄子的齐物,本篇说明心空物一的道理,后来的人拘泥在观心齐物上面,更进一步解说,反而起了障碍、发生矛盾了。

  【后集一○三】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11月27日

  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唐朝白乐天的《长恨歌》中有下面几句诗:“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因为唐明皇不能在笙歌正浓、酒宴方酣的时候,起身拂衣离座而去,才招来安史一场大乱。

  达观的人处于平安的境地,时常想到危险的时期遭遇了危难,能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这与那尽日欢乐不足的唐明皇比较,真有天地的差别。而郭子仪和曾国藩,都可以说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达人。此外,为了个人的名利,在夜阑人静时还在各处奔忙的俗士,实际上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后集一○四】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口送)俗士沉舟苦海。

  11月28日

  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把握”就是用手把物握住,“把握未定”是手尚没有力量握住东西,在此处是指心还不落体。在红尘万丈喧闹的都市,如果感到心不落体,就要不留一点痕迹,到山林清洁闲静地方去修身养性为妙。因为心不落体,看见东西、听见东西心容易动乱,因此要找到一个清洁闲静的环境,不乱心思就不起任何欲念,心体就可以澄静下来了。

  等到心体坚定之后,就不必再住在山林里,而需要混入红尘世俗之中。虽然看见动心起欲的事物,一点也不为所动,还可以达到善自养我的圆转活机。世俗人若最初不想避世,最后便陷入苦海而不悟。更有一般被称为高人隐士的人,无论入山林或世间,都不做利人济世的事,说起来是错误的行为。

  【后集一○五】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饮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11月29日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欢寂寞而厌烦喧嚣的人,往往厌烦世间的噪声而远离世人,独居深山幽谷以求寂静,心中存在著无人烦扰是最好的念头。

  这烦扰的念头有“我”存在其中,便成了我相,又有心求寂静却执著于寂静当中,便成了动乱的根本。

  要知“我”是对“人”而成的,“静”是对“动”而起的。如果执著于任何一方,他方必定不能不有所起。避人求静的人不知此理,终究不能得到“人我一体,动静两忘”的境界,也就得不到真实安乐的境域。

  【后集一○六】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使成我相,心著于清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11月30日

  山居清酒,入都俗气

  为什么说在山中独居,心胸就逐渐清静幽雅了呢?

  因为他所接触的环境,处处都有很好的佳兴。看见闲云野鹤就起了超俗绝尘之想,遇见石涧流泉就动了洗浴涤除庸俗的意念,观赏著古桧寒梅自己也有了挺立的不屈不挠气概,与沙鸥麋鹿作朋友而返回到天真。这些奇思佳兴之所以发生,是由于高尚的境界所造成。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由山居再走入尘世来看,便觉得一切事物都和我毫不相关,连本身也显得累赘多余了。

  【后集一○七】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蔬矣。

  12月1日

  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古人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我心与天地之心互相连系的时候,则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此时不但猛兽可以驯伏,就是野鸟也与人来亲近。

  翁森诗:“山光照槛水绕廊,舞樗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当人心能与天地的景色相融相合,则落花片片白云朵朵都是我的伴侣。此时是山光照耀春风吹送,使人如醉如痴,鸟雀不惊景物宜人,人生就感到万分的快乐啊!

  【后集一○ 八】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话漫相留。

  12月2日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一切万物由于人心的反映而表现出善恶来。人生的幸与不幸,都不外是由人心所造成。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也就是这个道理。人一起了利欲之念,马上现出火一般的炽热之心,不知不觉间就坠入火热的地狱中。

  人一沉溺于贪爱之中,心中就起了痴情妄念,于是就沉沦到无边的苦海中去了。人只要心能清净,那么炽烈燃烧的火焰也就化为清凉的池水。

  所以,只缘一念之不同,境界就大大的差异。人由于此心把持不定,使境遇有所改变,这是应当怎样去慎审明辨的!

  【后集一○九】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12月3日

  若要工夫深,铁杆磨成针

  俗言说:“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无论对任何事情只要不倦不息,努力不辍,最后一定能达到目的。用绳子代替锯,可以伐断木头,这是比喻的话,也就是努力不懈,工夫久了自然可以伐断木头。屋檐前的滴水,经常不绝的滴落,时间久了也可以穿过石头。有志学道的人也是一样,孜孜不息,好学不倦,终会有大的成就。

  所以,凡事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如同孟子所说的“堰苗助长”,终致一无所成。

  【后集一一○】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12月4日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

  心应外物而活动,此时的存心就不纯洁。心念的活动一休息,好像水在静止不流,心自然会澄清,心体也就清净洁白。心能常久保持清净洁白,“人生是苦海”的观念就不会存在了。只要这心远离尘世,悠游放天地之间,处于繁华都市也不会感觉烦扰,不必为了排除心中障碍,特地入山休养。

  心是诸法之源,只要心不起念,外相就不发生。一般人说枉费心机,是心不可以有机,如有心机,心就不纯洁了。说也奇怪,倘若无心,则善事常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奇趣,恶事亦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解脱。心机的有无,对于因果的关系很大。处世不必枉费心机,尽心任其自然就好。

  【后集一一一】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座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12月5日

  落叶蕴育萌芽,生机藏于肃杀

  古往今来,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是生生不已、息息相关的。在草木凋零的时候,也正是它生实结果、蕴育新萌芽的生机。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也正是一阳来复、生生发育的开始契机。

  邵尧夫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万物虽然还未发生,但是已有生生之机蕴育在内了。在凋零枯落当中,尚有生生发育之气。

  所以,我们研究事物的道理,不能只看外表,应该更进一步探求深远的内容。

  【后集一一二】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12月6日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同是一座山,在睛天日照之下和阴天下雨的时候,看法就有不同了。在雨过天睛之后,山被雨洗洁,平添一番清新悦目的气息。同一个钟的声音,白昼与夜间的感觉大不相同。白天人马喧嚣,钟声不如夜阑人静时清晰响亮。

  所以, 因时而观物听物,就可使心神清明,精神修养上也就有所裨益。

  【后集一一三】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锋;音响尤为清越。

  12月7日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人依据居处的同而改变了原有的气度。

  站在高山峰顶上,俯瞰大地则胸襟自然广阔。

  坐在清流河畔听水流声和观鱼,则心情自有超越俗性的感觉。

  在雨雪的夜间读书,四周没有槽杂之音来妨碍,精神自然清静。

  在高阜岳冈的上面舒清长啸,就使人高迈豪放。

  【后集一一四】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讲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颠,使人兴迈。

  12月8日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胸广大的人,对于万钟的俸禄也像瓦罐一般。古时一钟之量等于六斛四斗之量,十万石的大禄叫“食禄万钟”。古德说:“百万石之禄不过是世上的露水罢了。”这就是心胸宽大以万钟的厚禄,不过看成如石类瓦块一样轻微而不足道,这是达人的境界。

  至于“一发似车轮”的典故是:从前有一个木工,因地做细小的事物太久了,甚至精神集中在把一根头发看作和车轮一般大小。这是形容人心的狭小。

  物的大小是因人的心情而异,世间有一掷千金毫无吝色的人,也有把一分一角视同性命的人。

  【后集一一五】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12月9日

  要以我转物,勿以物役我

  天地间如果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没有夏天的清风明月,天地就变成了寂寞不堪,也显不出造化之妙了。

  人间如无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人就干燥而无味,一如枯木顽石,不成为人的心体了。

  如果人能善为转物,不便物来转我,则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机,尘世之情也可以化为理想的妙境了。

  【后集一一六】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