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本是同根,萬物是一體,你應當任其自然,不必用手去觸它,現在你要去齊它,就開始發生出異同了。

  拾得說:“拿著篠帚掃地,深泊掃起心上塵。”意思是說我們人的本心本是清淨沒有一點塵埃的,用篠帚的目的是在掃除塵埃,這樣反而把心中的塵土揚起來了。佛家的觀心、莊子的齊物,本篇說明心空物一的道理,後來的人拘泥在觀心齊物上面,更進一步解說,反而起了障礙、發生矛盾了。

  【後集一○叁】

  心無其心,何有于觀,釋氏曰觀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齊,莊生曰:齊物者,自剖其同。

  11月27日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唐朝白樂天的《長恨歌》中有下面幾句詩:“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正因爲唐明皇不能在笙歌正濃、酒宴方酣的時候,起身拂衣離座而去,才招來安史一場大亂。

  達觀的人處于平安的境地,時常想到危險的時期遭遇了危難,能懸崖撒手,急流勇退。這與那盡日歡樂不足的唐明皇比較,真有天地的差別。而郭子儀和曾國藩,都可以說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達人。此外,爲了個人的名利,在夜闌人靜時還在各處奔忙的俗士,實際上是自討苦吃自尋煩惱。

  【後集一○四】

  笙歌正濃處,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口送)俗士沈舟苦海。

  11月28日

  修行宜絕迹于塵寰,悟道當涉足于世俗

  “把握”就是用手把物握住,“把握未定”是手尚沒有力量握住東西,在此處是指心還不落體。在紅塵萬丈喧鬧的都市,如果感到心不落體,就要不留一點痕迹,到山林清潔閑靜地方去修身養性爲妙。因爲心不落體,看見東西、聽見東西心容易動亂,因此要找到一個清潔閑靜的環境,不亂心思就不起任何欲念,心體就可以澄靜下來了。

  等到心體堅定之後,就不必再住在山林裏,而需要混入紅塵世俗之中。雖然看見動心起欲的事物,一點也不爲所動,還可以達到善自養我的圓轉活機。世俗人若最初不想避世,最後便陷入苦海而不悟。更有一般被稱爲高人隱士的人,無論入山林或世間,都不做利人濟世的事,說起來是錯誤的行爲。

  【後集一○五】

  把握未定,宜絕迹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迹風塵,使此心見可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11月29日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喜歡寂寞而厭煩喧囂的人,往往厭煩世間的噪聲而遠離世人,獨居深山幽谷以求寂靜,心中存在著無人煩擾是最好的念頭。

  這煩擾的念頭有“我”存在其中,便成了我相,又有心求寂靜卻執著于寂靜當中,便成了動亂的根本。

  要知“我”是對“人”而成的,“靜”是對“動”而起的。如果執著于任何一方,他方必定不能不有所起。避人求靜的人不知此理,終究不能得到“人我一體,動靜兩忘”的境界,也就得不到真實安樂的境域。

  【後集一○六】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使成我相,心著于清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11月30日

  山居清酒,入都俗氣

  爲什麼說在山中獨居,心胸就逐漸清靜幽雅了呢?

  因爲他所接觸的環境,處處都有很好的佳興。看見閑雲野鶴就起了超俗絕塵之想,遇見石澗流泉就動了洗浴滌除庸俗的意念,觀賞著古桧寒梅自己也有了挺立的不屈不撓氣概,與沙鷗麋鹿作朋友而返回到天真。這些奇思佳興之所以發生,是由于高尚的境界所造成。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由山居再走入塵世來看,便覺得一切事物都和我毫不相關,連本身也顯得累贅多余了。

  【後集一○七】

  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澗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桧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麋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論物不相關,即此身亦屬贅蔬矣。

  12月1日

  人我合一之時,則雲留而鳥伴

  古人說:“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當我心與天地之心互相連系的時候,則天人合一,萬物與我一體。此時不但猛獸可以馴伏,就是野鳥也與人來親近。

  翁森詩:“山光照檻水繞廊,舞樗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當人心能與天地的景色相融相合,則落花片片白雲朵朵都是我的伴侶。此時是山光照耀春風吹送,使人如醉如癡,鳥雀不驚景物宜人,人生就感到萬分的快樂啊!

  【後集一○ 八】

  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兀坐,白雲無話漫相留。

  12月2日

  禍福苦樂,一念之差

  一切萬物由于人心的反映而表現出善惡來。人生的幸與不幸,都不外是由人心所造成。

  佛家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也就是這個道理。人一起了利欲之念,馬上現出火一般的熾熱之心,不知不覺間就墜入火熱的地獄中。

  人一沈溺于貪愛之中,心中就起了癡情妄念,于是就沈淪到無邊的苦海中去了。人只要心能清淨,那麼熾烈燃燒的火焰也就化爲清涼的池水。

  所以,只緣一念之不同,境界就大大的差異。人由于此心把持不定,使境遇有所改變,這是應當怎樣去慎審明辨的!

  【後集一○九】

  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雲:“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沈溺便爲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

  12月3日

  若要工夫深,鐵杆磨成針

  俗言說:“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無論對任何事情只要不倦不息,努力不辍,最後一定能達到目的。用繩子代替鋸,可以伐斷木頭,這是比喻的話,也就是努力不懈,工夫久了自然可以伐斷木頭。屋檐前的滴水,經常不絕的滴落,時間久了也可以穿過石頭。有志學道的人也是一樣,孜孜不息,好學不倦,終會有大的成就。

  所以,凡事切勿操之過急,否則如同孟子所說的“堰苗助長”,終致一無所成。

  【後集一一○】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12月4日

  機息心清,月到風來

  心應外物而活動,此時的存心就不純潔。心念的活動一休息,好像水在靜止不流,心自然會澄清,心體也就清淨潔白。心能常久保持清淨潔白,“人生是苦海”的觀念就不會存在了。只要這心遠離塵世,悠遊放天地之間,處于繁華都市也不會感覺煩擾,不必爲了排除心中障礙,特地入山休養。

  心是諸法之源,只要心不起念,外相就不發生。一般人說枉費心機,是心不可以有機,如有心機,心就不純潔了。說也奇怪,倘若無心,則善事常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奇趣,惡事亦能得到周圍環境的解脫。心機的有無,對于因果的關系很大。處世不必枉費心機,盡心任其自然就好。

  【後集一一一】

  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遠處,自無車座馬迹,何須痼疾丘山。

  12月5日

  落葉蘊育萌芽,生機藏于肅殺

  古往今來,萬物的新陳代謝都是生生不已、息息相關的。在草木凋零的時候,也正是它生實結果、蘊育新萌芽的生機。在冬天最寒冷的時候,也正是一陽來複、生生發育的開始契機。

  邵堯夫詩:“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萬物雖然還未發生,但是已有生生之機蘊育在內了。在凋零枯落當中,尚有生生發育之氣。

  所以,我們研究事物的道理,不能只看外表,應該更進一步探求深遠的內容。

  【後集一一二】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穎于根底;時序雖凝寒,終回陽氣于飛灰。肅殺之中,生生之意常爲之主,即是可以見天地之心。

  12月6日

  雨後山色鮮,靜夜鍾聲清

  同是一座山,在睛天日照之下和陰天下雨的時候,看法就有不同了。在雨過天睛之後,山被雨洗潔,平添一番清新悅目的氣息。同一個鍾的聲音,白晝與夜間的感覺大不相同。白天人馬喧囂,鍾聲不如夜闌人靜時清晰響亮。

  所以, 因時而觀物聽物,就可使心神清明,精神修養上也就有所裨益。

  【後集一一叁】

  雨余觀山色,景象便覺新妍;夜靜聽鍾鋒;音響尤爲清越。

  12月7日

  雪夜讀書神清,登山眺望心曠

  人依據居處的同而改變了原有的氣度。

  站在高山峰頂上,俯瞰大地則胸襟自然廣闊。

  坐在清流河畔聽水流聲和觀魚,則心情自有超越俗性的感覺。

  在雨雪的夜間讀書,四周沒有槽雜之音來妨礙,精神自然清靜。

  在高阜嶽岡的上面舒清長嘯,就使人高邁豪放。

  【後集一一四】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講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顛,使人興邁。

  12月8日

  萬鍾一發,存乎一心

  心胸廣大的人,對于萬鍾的俸祿也像瓦罐一般。古時一鍾之量等于六斛四鬥之量,十萬石的大祿叫“食祿萬鍾”。古德說:“百萬石之祿不過是世上的露水罷了。”這就是心胸寬大以萬鍾的厚祿,不過看成如石類瓦塊一樣輕微而不足道,這是達人的境界。

  至于“一發似車輪”的典故是:從前有一個木工,因地做細小的事物太久了,甚至精神集中在把一根頭發看作和車輪一般大小。這是形容人心的狹小。

  物的大小是因人的心情而異,世間有一擲千金毫無吝色的人,也有把一分一角視同性命的人。

  【後集一一五】

  心曠,則萬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12月9日

  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

  天地間如果沒有春天的萬紫千紅,沒有夏天的清風明月,天地就變成了寂寞不堪,也顯不出造化之妙了。

  人間如無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人就幹燥而無味,一如枯木頑石,不成爲人的心體了。

  如果人能善爲轉物,不便物來轉我,則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機,塵世之情也可以化爲理想的妙境了。

  【後集一一六】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以物…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