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中和之道保持身心,如器物的把柄在我手,收放自如则可免去偏于一端的弊病啊!
【后集○九二】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木霸)柄在手,收放自如。
11月16日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人在春风和气的雪夜里,心境当然是澄澈的意界,自然是冲融无比,这时候天地造化与人心也可以说混合无间。
古人只有赏雪而不喜雨的,雨雪同是由水所化,何以雪洁白而雨水泥泞呢?从这些可以窥见天心:雪是冷天的产物性寒无比,说明清净洁白的性格都是寒冷的。所以古人赏雪是爱它清净洁白啊!诗人大都是喜欢春天而讨厌秋天,因为春风和暖而秋气萧条,其实春秋都列在四季之内。人们喜春而怕秋,喜其化育与滋生而惧其肃杀与摧残,所以往往恭维人家都说“满面春风,一团和气”。
总之,雨雪都是天降,而对人的喜忌不同,春秋都是季节而为人的好恶各异。足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只是天心一时短暂的变化罢了。
【后集○九三】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11月17日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老子说:“巧为拙之奴。”《焦氏易林》中有:“文巧舌敝,将返大质。”所谓“大质”就返巧为拙,这都是物极必反之理。
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没有话可说了。禅宗说:“悟了等于未悟。”就是这个道理。人对人对事,总应出于真挚的态度,和拙朴的言词才好。古人的哲学认为巧者不坚而拙者永固,一件东西要是过巧过妙了,反而容易受外物所侵而破坏。
【后集○九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11月18日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若以我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就可以把万物自由的改变使用。这样得著富贵功名,实在不必太高兴;倘一旦失掉了荣华功利,也不必沮丧忧伤。无论得失穷通,都应心不动,立于天地之间,便是逍遥自在。这样的人生,是以天地为广大的游戏场所。
相反的,为万物而劳累我身,就是身为物转,人变成了富贵功名的奴隶。处于逆境,心里憎恨恐惧;处于顺境,就因爱恋而忘却忧虑。微细如一根毛的事,都可以把身心缠缚而成为苦痛的根源,可见迷与悟、苦与乐都在于役物和役于物的一念之间。
六祖惠能禅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实是至理名言。
【后集○九五】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受,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11月19日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论和事实是形影不离的,如果理论空洞,事实就站不住脚了,就像无形便无影。舍掉事实而固执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结果是一无所成。
古人说:“执著事物原是迷,楔理不舍亦非悟。”执著事物的多是俗人,执理不舍的多是学者。治疗执著事物的病容易,而治疗执著道理的病就难了。比方说心如不起酒色的念头,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绝不为酒色迷惑。
从前有两个禅僧,在途中约定遇见女人时不开口。但是他们走到河边,正遇到涨水,一个女人想要过河没有办法,其中一个和尚很同情这个女人,遂扶著它的肩,帮她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走了一里多路,另外那一个和尚指责他说:“你违反了对女人不开口说话的约束。”扶著女人过河的和尚回答说:“你是不是没有背著女人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帮助女人过河的和尚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为了救人。他心里并没有女色的观念,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但责备人的和尚,走了一里之后,仍然没有忘掉对方是一个女人,这和“聚集腥膻,还要赶走蚊蝇”是同样的道理。
【后集○九六】
理寂则事寂,遗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11月20日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高人隐士超然卓立于世外,所做的事也都很清高,凡事总以自适其性而不违反自然。喝酒时,总以不强劝他人才是快乐。饮酒本为尽欢,被人劝酒而不饮就是失礼,因而有时得勉强的喝下去。但勉强的饮酒是很痛苦的,这样一来,反而与当初饮酒取乐的目的不合了。所以,无论是主人和宾客双方都要适度,千万不可勉强。
下围棋固然是乐事,但互争胜负,亲友之间也就变成仇敌了。所以,与人相处总要以不争为先。吹笛子是不在其声律曲调的巧拙,而在乎怡情自乐,所以说“笛以无腔为适”。琴有弦才能发音,也和笛子一样,若论声音好坏,那趣味就薄了。陶渊明抚无弦之琴说:“要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便是说琴以无弦为高。
和知己的朋友相会,如约定了日期反而不如偶然相遇来得真诚和率直。宾客来往,则更不必计较于迎送的礼仪,以平淡来往才显得大方。若一经拘泥于形迹,注重哪些繁文缛节,彼此心中就陷到尘世的苦海之中,不能得到什么愉快了。
【后集○九七】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
11月21日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
生死是人间的大事,人们对于在未生之前是怎样的相貌和死后是如何景色 当然不得而知。然而,天地虽然毁灭了,是天地间的真理却恒久不灭而常存 同样的道理,人虽然是死了,但人的真性寂然独存始终不变。
人了悟了此中的道理,则不论在未生之前或是既死之后,不论来的地方与去的地方都是相同。只有真性不泯,超然于事物之外,可悠游于天地之间。
庄子所谓:“游于象先。”是说天地万象尚未发生之前。人在此时虽然还没有发生,但这寂然犹存的天性却早已存在。所以,人能了悟此理,善自修持 自可游于象先与天地参一了。
【后集○九八】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11月22日
卓智之人,洞烛机先
一个人如有强健硕壮的身体,就能够寒暑不侵,百病不移。此外,动极思静,乱极思治都是人之常情。俗语说:“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处乱而后思平才算是福。
但是,仅仅明白了这种道理还不能算是先见之明。《易经》上说:“知机其神乎。”古语说:“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如能预先知机,才能防患未然。
所以。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这并非是先知先觉,乃是《易经》上所说的知机啊!
【后集○九九】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11月23日
雌雄妍丑,一时假相
人生不过数十年的光景,一切的兴衰胜败不过是短短的一个时期,弹指之间便消失无踪了。人生好比是作战,当优伶在台上演剧的时候,剧中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的确维妙维肖逼真得很,等到剧情换了,舞台上换了新的角色,前一幕的人物也就从舞台上消失了。
人生又好比在下围棋,在围攻酣战中,争先手与后手,争胜负与雌雄,等到棋子大乱,盘上所布的妙阵奇谋,双方所用的精神心血,转眼便成为枉费了。
所以,人间的富贵贫贱成败穷通与是非得失,真是微不足道啊!
【后集一○○】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看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11月24日
风月木石之真趣,唯静与闲者得之
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自在欣赏,可是奔走于名利场中的人们,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欣赏。在水边的树木和窗前的竹石,春夏之际分外的茂盛繁荣,秋冬之时却凋落衰飒,这些大好的景色,在繁忙的人们看来是不会感觉什么兴趣的。
唐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所以说,忙者是迷于富贵功名,闲者是恋于风花雪月,同是一个人生,情趣各有不同。
【后集一○一】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11月25日
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乡间农村的耕种老人,生性纯朴未被世俗习染,每日三餐饮食简单。一旦谈论起吃黄鸡喝白酒来,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了。如果再谈论起达官贵人的美味食品,他们反而贫乏无知。他们四季所穿的衣服只是些粗布的袍懊,如果和他们谈论起緼袍布衣,他们都懂得怎样穿著制作,如果再谈论起大人王公的朝服衣冠,反而认为是台上作戏人穿的服装。
由此看来,乡间的农人得天独厚,不失本真,所以欲念淡泊,心性纯良,而人生本是苦乐相伴的世界,唯有农人乐多而吉少,这是在人生的第一等境界啊!
【后集一○二】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不知;语以緼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11月26日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在自己心中如果没有种种妄念和分别,则观心与观念的事全无必要。所谓“观心”与“观念”,是因为有了种种妄念。以一切都是无常观与不净观者,也是因为执著一切物是常住,一切的物是清净洁白,为了除去这些错误观念而修持。人如果连这种妄念分别都没有,那就没有修持的必要了。
然而,人的心原来是否有此妄念分别?可以说本来是没有的。但因人时时起这些妄念,这种妄念才真正的存在。不但妄念杂心不是实体,人的本心实在也是虚幻的。至于佛家所说的观念,不但是多余的事,反而增加了无数的烦恼与障碍。
其次,以万物为一指,这不但也是多余,结果反而把本来同一之物给剖析分解了。天地…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