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致中和之道保持身心,如器物的把柄在我手,收放自如則可免去偏于一端的弊病啊!

  【後集○九二】

  白氏雲:“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雲:“不如收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爲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木霸)柄在手,收放自如。

  11月16日

  自然人心,融和一體

  人在春風和氣的雪夜裏,心境當然是澄澈的意界,自然是沖融無比,這時候天地造化與人心也可以說混合無間。

  古人只有賞雪而不喜雨的,雨雪同是由水所化,何以雪潔白而雨水泥濘呢?從這些可以窺見天心:雪是冷天的産物性寒無比,說明清淨潔白的性格都是寒冷的。所以古人賞雪是愛它清淨潔白啊!詩人大都是喜歡春天而討厭秋天,因爲春風和暖而秋氣蕭條,其實春秋都列在四季之內。人們喜春而怕秋,喜其化育與滋生而懼其肅殺與摧殘,所以往往恭維人家都說“滿面春風,一團和氣”。

  總之,雨雪都是天降,而對人的喜忌不同,春秋都是季節而爲人的好惡各異。足證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只是天心一時短暫的變化罷了。

  【後集○九叁】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間。

  11月17日

  不弄技巧,以拙爲進

  老子說:“巧爲拙之奴。”《焦氏易林》中有:“文巧舌敝,將返大質。”所謂“大質”就返巧爲拙,這都是物極必反之理。

  文章作到了極致,反而沒有話可說了。禅宗說:“悟了等于未悟。”就是這個道理。人對人對事,總應出于真摯的態度,和拙樸的言詞才好。古人的哲學認爲巧者不堅而拙者永固,一件東西要是過巧過妙了,反而容易受外物所侵而破壞。

  【後集○九四】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鳴,何等淳龐。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飒氣象矣。

  11月18日

  以我轉物,逍遙自在

  若以我爲天地萬物的主宰,就可以把萬物自由的改變使用。這樣得著富貴功名,實在不必太高興;倘一旦失掉了榮華功利,也不必沮喪憂傷。無論得失窮通,都應心不動,立于天地之間,便是逍遙自在。這樣的人生,是以天地爲廣大的遊戲場所。

  相反的,爲萬物而勞累我身,就是身爲物轉,人變成了富貴功名的奴隸。處于逆境,心裏憎恨恐懼;處于順境,就因愛戀而忘卻憂慮。微細如一根毛的事,都可以把身心纏縛而成爲苦痛的根源,可見迷與悟、苦與樂都在于役物和役于物的一念之間。

  六祖惠能禅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實是至理名言。

  【後集○九五】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受,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

  11月19日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論和事實是形影不離的,如果理論空洞,事實就站不住腳了,就像無形便無影。舍掉事實而固執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結果是一無所成。

  古人說:“執著事物原是迷,楔理不舍亦非悟。”執著事物的多是俗人,執理不舍的多是學者。治療執著事物的病容易,而治療執著道理的病就難了。比方說心如不起酒色的念頭,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絕不爲酒色迷惑。

  從前有兩個禅僧,在途中約定遇見女人時不開口。但是他們走到河邊,正遇到漲水,一個女人想要過河沒有辦法,其中一個和尚很同情這個女人,遂扶著它的肩,幫她過了河。然後,兩個和尚走了一裏多路,另外那一個和尚指責他說:“你違反了對女人不開口說話的約束。”扶著女人過河的和尚回答說:“你是不是沒有背著女人而不高興?”這個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幫助女人過河的和尚不是爲了色欲,而是爲了救人。他心裏並沒有女色的觀念,他只是想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但責備人的和尚,走了一裏之後,仍然沒有忘掉對方是一個女人,這和“聚集腥膻,還要趕走蚊蠅”是同樣的道理。

  【後集○九六】

  理寂則事寂,遺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11月20日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高人隱士超然卓立于世外,所做的事也都很清高,凡事總以自適其性而不違反自然。喝酒時,總以不強勸他人才是快樂。飲酒本爲盡歡,被人勸酒而不飲就是失禮,因而有時得勉強的喝下去。但勉強的飲酒是很痛苦的,這樣一來,反而與當初飲酒取樂的目的不合了。所以,無論是主人和賓客雙方都要適度,千萬不可勉強。

  下圍棋固然是樂事,但互爭勝負,親友之間也就變成仇敵了。所以,與人相處總要以不爭爲先。吹笛子是不在其聲律曲調的巧拙,而在乎怡情自樂,所以說“笛以無腔爲適”。琴有弦才能發音,也和笛子一樣,若論聲音好壞,那趣味就薄了。陶淵明撫無弦之琴說:“要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便是說琴以無弦爲高。

  和知己的朋友相會,如約定了日期反而不如偶然相遇來得真誠和率直。賓客來往,則更不必計較于迎送的禮儀,以平淡來往才顯得大方。若一經拘泥于形迹,注重哪些繁文缛節,彼此心中就陷到塵世的苦海之中,不能得到什麼愉快了。

  【後集○九七】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爲歡,棋以不爭爲勝,笛以無腔爲適,琴以無弦爲高,會以不期約爲真率,客以不迎送爲坦夷。

  11月21日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

  生死是人間的大事,人們對于在未生之前是怎樣的相貌和死後是如何景色 當然不得而知。然而,天地雖然毀滅了,是天地間的真理卻恒久不滅而常存 同樣的道理,人雖然是死了,但人的真性寂然獨存始終不變。

  人了悟了此中的道理,則不論在未生之前或是既死之後,不論來的地方與去的地方都是相同。只有真性不泯,超然于事物之外,可悠遊于天地之間。

  莊子所謂:“遊于象先。”是說天地萬象尚未發生之前。人在此時雖然還沒有發生,但這寂然猶存的天性卻早已存在。所以,人能了悟此理,善自修持 自可遊于象先與天地參一了。

  【後集○九八】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遊象先。

  11月22日

  卓智之人,洞燭機先

  一個人如有強健碩壯的身體,就能夠寒暑不侵,百病不移。此外,動極思靜,亂極思治都是人之常情。俗語說:“甯作太平犬,不爲亂世人。”可見處亂而後思平才算是福。

  但是,僅僅明白了這種道理還不能算是先見之明。《易經》上說:“知機其神乎。”古語說:“一葉落知天下秋。”我們如能預先知機,才能防患未然。

  所以。幸福而先知其爲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爲死之因,這並非是先知先覺,乃是《易經》上所說的知機啊!

  【後集○九九】

  遇病而後思強之爲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爲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爲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爲死之因,其卓見乎!

  11月23日

  雌雄妍醜,一時假相

  人生不過數十年的光景,一切的興衰勝敗不過是短短的一個時期,彈指之間便消失無蹤了。人生好比是作戰,當優伶在臺上演劇的時候,劇中的喜怒哀樂離合悲歡,的確維妙維肖逼真得很,等到劇情換了,舞臺上換了新的角色,前一幕的人物也就從舞臺上消失了。

  人生又好比在下圍棋,在圍攻酣戰中,爭先手與後手,爭勝負與雌雄,等到棋子大亂,盤上所布的妙陣奇謀,雙方所用的精神心血,轉眼便成爲枉費了。

  所以,人間的富貴貧賤成敗窮通與是非得失,真是微不足道啊!

  【後集一○○】

  優人傅粉調朱,效妍醜于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醜何存;奕者爭先競後,較雌雄于看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11月24日

  風月木石之真趣,唯靜與閑者得之

  春夏秋冬,四時景色任何人都能夠自由自在欣賞,可是奔走于名利場中的人們,他們沒有空余的時間來欣賞。在水邊的樹木和窗前的竹石,春夏之際分外的茂盛繁榮,秋冬之時卻凋落衰飒,這些大好的景色,在繁忙的人們看來是不會感覺什麼興趣的。

  唐詩說:“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

  所以說,忙者是迷于富貴功名,閑者是戀于風花雪月,同是一個人生,情趣各有不同。

  【後集一○一】

  風花之潇灑,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爲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閑者操其權。

  11月25日

  天全欲淡,雖凡亦仙

  鄉間農村的耕種老人,生性純樸未被世俗習染,每日叁餐飲食簡單。一旦談論起吃黃雞喝白酒來,他們就感覺非常滿足了。如果再談論起達官貴人的美味食品,他們反而貧乏無知。他們四季所穿的衣服只是些粗布的袍懊,如果和他們談論起緼袍布衣,他們都懂得怎樣穿著製作,如果再談論起大人王公的朝服衣冠,反而認爲是臺上作戲人穿的服裝。

  由此看來,鄉間的農人得天獨厚,不失本真,所以欲念淡泊,心性純良,而人生本是苦樂相伴的世界,唯有農人樂多而吉少,這是在人生的第一等境界啊!

  【後集一○二】

  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不知;語以緼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衮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

  11月26日

  本真即佛,何待觀心

  在自己心中如果沒有種種妄念和分別,則觀心與觀念的事全無必要。所謂“觀心”與“觀念”,是因爲有了種種妄念。以一切都是無常觀與不淨觀者,也是因爲執著一切物是常住,一切的物是清淨潔白,爲了除去這些錯誤觀念而修持。人如果連這種妄念分別都沒有,那就沒有修持的必要了。

  然而,人的心原來是否有此妄念分別?可以說本來是沒有的。但因人時時起這些妄念,這種妄念才真正的存在。不但妄念雜心不是實體,人的本心實在也是虛幻的。至于佛家所說的觀念,不但是多余的事,反而增加了無數的煩惱與障礙。

  其次,以萬物爲一指,這不但也是多余,結果反而把本來同一之物給剖析分解了。天地…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