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月3日
欲望虽有尊卑,贪争并无二致
古时候战争用兵车,大国有千辆以上称为“千乘之国”。崇尚节义的烈士,纵然把千乘之国给与他,他也可以让之而不受,因为他重的是名。贪利的人一文钱也在所必争,因为他重的是利。
人类的品格,竟有天上和地下的区别,只是他们原始俱来好名与好利的心别无二致。天子经营国家每日焦思苦恼,乞丐为一碗残菜剩饭竭声呼号。他们的身分地位有著贵贱霄壤的悬殊,而他们的焦思苦恼一点也没有两样。在天子之位当然不必亲自奔走于事物,旁人看见他是快乐的。但是,以贵为天子之身夜夜不得入梦的苦心焦虑,又有何人知道呢?人能达观一点,自然一切就少有挂碍,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与分别心了。
【后集○八○】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餮,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其焦声。
11月4日
毁誉褒贬,一任世情
俗语说:“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冷透心。”饱经世故的人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一任世态炎凉,人情变幻,他已经看破世事,识透人情,所以不管世事人情的翻云覆雨,他都无动于衷,认为不值一顾。体会到人情深处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毁誉褒贬都不动心,任凭人呼牛唤马挥之即来驱之便去,一点也不加以反抗了。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叫苏秦的人,他曾在鬼谷子处学习到辩术,然后周游列国,想把他所学的发挥出来。没想到各国的诸侯都不赏识他,致使他把车马僮仆都卖了,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中,家里的人都看他不起,连妻子都在机架上织布不下来接他。
苏秦在家中埋头读书揣摩辩术,后来又到各国游说成功。当他衣锦荣归的时候,他的父母都亲迎到门外,嫂嫂还跪在地上迎接他,苏秦叹惜著说:“当年我失败回家均不把我当人看待,现在我荣耀还乡,嫂嫂跪著接我,人情如此寒薄,真使人慨叹哪!”
这一个例子可知家庭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世道人心呢!
【后集○八一】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11月5日
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随缘
人想却除妄念偏偏除不去,越尽力想求著没有念头和没有意想,念头和意想反而越来越多,总是不能达到无念无想的境地。断除妄念绝不是勉强可得的,必须自然而然的达到无念无想,才算是真正的断除妄念。
怎样才能作到自然的无念无想呢?不外是前念不滞和后念不迎。所谓“前念不滞”就是凡事要过而不留。所谓“后念不迎”,就是不动未来的妄念。人生好像行路与登山,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去,自然水到渠成,切忌瞻前顾后徘徊停留。总之,吾人求其无念如登山行路,是要随缘作现在的事,渐渐的就入于无念之中了。
【后集○八二】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11月6日
自然得其机,造作减趣味
“巧夺天工”,这句话是形容人为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还不能说是胜过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诚然是不可思议,到底人为的力量是胜不过天然的。凡事不用人为成分在内,只要适合于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认为很满意。所谓“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凡物由天然而成长,总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许人为的成分在内,加以人工的调停与布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
唐朝白乐天诗:“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后集○八三】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11月7日
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他的本性澄澈,显露真如。即使餐嚼粗饭,渴饮清泉,他心中也是快乐无比的。
又如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他平日食素谈禅,信道礼佛,但因心地沉迷,毕竟因惑于声色利欲,最后不免因于侯景之乱,渴死于寺中。
【后集○八四】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11月8日
心境恬淡,纯虑忘忧
佛家说:“万物均有佛性。”万物之性与天性是合一的。人的心都有一个真境,这也是由于人心是本乎天道。这一真境,不是由琴瑟丝竹音乐中求取,而是从恬淡愉快中自然得来的境界;不是由烟香茶味中得来,而是从清静芳中自然发生。
如果想要游于这种妙境,先要使本身的心念清净,断绝被现在的境遇所左右的机缘,忘却一切思虑与分别。放宽身心,不固执于形体,就可以悠游于这一玄妙的境界。
老庄谓“清净无为”,古人所谓“放荡形骸之外”,都是悠游这一妙境的法门啊!
【后集○八五】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11月9日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黄金是由矿里挖出来的,白玉是由石头里面生出来的。离开了幻化的世法 就没有真如的实相可言,除开了生死也就没有涅槃。
永嘉大师说:“幻化之空身,亦即是法身。”如此说来,真即是幻,贵贱不二,绝不是什么另外的东西。晋朝的竹林七贤,饮酒遁世,每天都在醉乡,自称体会了老子之道,更有人入武陵桃花源去求仙。
虽说是风雅高洁,到底不能免俗;人能在世俗,才真是有风雅高洁的妙趣。如果想要断绝世俗去求风雅,结果仍然坠入俗道之中罢了。
【后集○八六】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怎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11月10日
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天地间山河草木等等万物,和人世家庭引起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乃至于世间里一切事物的利害得失。如果用普通人的眼光来观察,确实是千头万绪纷乱不堪。但若以悟道者的眼光来观察,则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常住的实相。万物一律平等,并无彼此的分别,并且不必对他们有什么取舍或憎爱。
古书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人对于万物有差别心是人为物欲所役使,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而明道之心是观察入微,得天地的妙理,不为幻相之物欲所迷惑;天地之道是在于精一,我们在虚实真幻之间,亦唯有明其精一执其中道,才不至有过犹不及之虞。
【后集○八七】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亲,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11月11日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人间的苦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精神衰弱,即使是在绮罗锦绣中起居睡卧,也感到不安逸暖和。反之,精神充沛,即使是睡在布被窝中,也能得到天地冲和之气而心情愉快。
在吃的方面,不一定吃了美酒佳肴就有滋味,如果真正了解饮食之道,即使是粗陋简单的食物,吃后也能感觉得出淡泊的滋味无穷。然而,一般人衣服要穿绫罗锦绣,饮食要吃山珍海味,得不到就不快乐,贪求多而欲海难填,永久不能满足,这样是错误和痛苦的人生。
【后集○八八】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草黎)羹饭后,识人生澹泊之真。
11月12日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无论是受世间尘累的缠转而苦恼,或是由苦恼解脱而得到安乐,这都在于人的自心。果真心能彻底了悟,身体出入于屠牛之场、糟柏之肆,也无异处在极乐净土。
文殊菩萨曾在酒肆妓院里宣扬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却没有丝毫的不净或破戒的行为。反之如果内心不能了悟,纵令嗜好是如何清净,以高尚的琴鹤为友或以欣赏花草为乐,内心邪恶的魔障仍然不得扫除。
古德说得好:“能够休止了自己的妄念杂虑,彻底了悟之后,就是尘俗的境界也爱成真净的境界。反之,不能了悟,就是和尚也和俗人一样。”
【后集○八九】
缠脱只在自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11月13日
断绝思虑,光风霁月
唐朝王勃诗:“珠帘幕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形容高楼大厦的雄伟。“斗室”是狭小的屋子,身体虽然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但杂念妄想都能捐除的话,心中开阔就成了潇酒自如的境界。至于那些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都可以不必去享受。
饮酒数杯之后,能够自得其乐,这时候对明月弹素琴,临清风吹短笛就感觉有无限的趣味。
【后集○九○】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11月14日
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在一切噪杂的声音停止现出寂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鸟的叫声,在静悄悄当中添上许多幽趣。古人说:“鸟鸣山更幽。”是何等有趣的景象呀!
秋天时,满地荒凉,无丝毫可观之处,忽然看见了一枝花草,卓然独秀在那儿挺放著,我们可看出天地有蓬勃的生机存在著。
可见有性之天还没有枯稿,一经触动其生机,就自然萌发起来了。
【后集○九一】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尝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11月15日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乐天的“身心任天造”,是宿命论的主张,反之,晁氏的“收身心”是为寂定,颇有佛家的风趣,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摩顶放踵而造福天下的地步,那就可以救人救世。但是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彻见自性体得真知,末尝不可觉人觉性。
最怕的是趋于两极而失去中道;不是流为放任猖狂,像西晋的阮籍、稽康之辈的玩世不恭,就是枯寂厌世如小乘声闻的学者们遁迹山林。所以,只有…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