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月3日
欲望雖有尊卑,貪爭並無二致
古時候戰爭用兵車,大國有千輛以上稱爲“千乘之國”。崇尚節義的烈士,縱然把千乘之國給與他,他也可以讓之而不受,因爲他重的是名。貪利的人一文錢也在所必爭,因爲他重的是利。
人類的品格,竟有天上和地下的區別,只是他們原始俱來好名與好利的心別無二致。天子經營國家每日焦思苦惱,乞丐爲一碗殘菜剩飯竭聲呼號。他們的身分地位有著貴賤霄壤的懸殊,而他們的焦思苦惱一點也沒有兩樣。在天子之位當然不必親自奔走于事物,旁人看見他是快樂的。但是,以貴爲天子之身夜夜不得入夢的苦心焦慮,又有何人知道呢?人能達觀一點,自然一切就少有挂礙,就沒有什麼絕對的是非與分別心了。
【後集○八○】
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餮,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其焦聲。
11月4日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俗語說:“看破世事驚破膽,識透人情冷透心。”飽經世故的人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一任世態炎涼,人情變幻,他已經看破世事,識透人情,所以不管世事人情的翻雲覆雨,他都無動于衷,認爲不值一顧。體會到人情深處的人,對于世間一切毀譽褒貶都不動心,任憑人呼牛喚馬揮之即來驅之便去,一點也不加以反抗了。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名叫蘇秦的人,他曾在鬼谷子處學習到辯術,然後周遊列國,想把他所學的發揮出來。沒想到各國的諸侯都不賞識他,致使他把車馬僮仆都賣了,垂頭喪氣的回到家中,家裏的人都看他不起,連妻子都在機架上織布不下來接他。
蘇秦在家中埋頭讀書揣摩辯術,後來又到各國遊說成功。當他衣錦榮歸的時候,他的父母都親迎到門外,嫂嫂還跪在地上迎接他,蘇秦歎惜著說:“當年我失敗回家均不把我當人看待,現在我榮耀還鄉,嫂嫂跪著接我,人情如此寒薄,真使人慨歎哪!”
這一個例子可知家庭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的世道人心呢!
【後集○八一】
飽谙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
11月5日
不爲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隨緣
人想卻除妄念偏偏除不去,越盡力想求著沒有念頭和沒有意想,念頭和意想反而越來越多,總是不能達到無念無想的境地。斷除妄念絕不是勉強可得的,必須自然而然的達到無念無想,才算是真正的斷除妄念。
怎樣才能作到自然的無念無想呢?不外是前念不滯和後念不迎。所謂“前念不滯”就是凡事要過而不留。所謂“後念不迎”,就是不動未來的妄念。人生好像行路與登山,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去,自然水到渠成,切忌瞻前顧後徘徊停留。總之,吾人求其無念如登山行路,是要隨緣作現在的事,漸漸的就入于無念之中了。
【後集○八二】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只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
11月6日
自然得其機,造作減趣味
“巧奪天工”,這句話是形容人爲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還不能說是勝過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誠然是不可思議,到底人爲的力量是勝不過天然的。凡事不用人爲成分在內,只要適合于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認爲很滿意。所謂“順其自然”,不必勉強。凡物由天然而成長,總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許人爲的成分在內,加以人工的調停與布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
唐朝白樂天詩:“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後集○八叁】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矣。白氏雲:“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11月7日
徹見自性,不必談禅
孔子說:“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他的本性澄澈,顯露真如。即使餐嚼粗飯,渴飲清泉,他心中也是快樂無比的。
又如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他平日食素談禅,信道禮佛,但因心地沈迷,畢竟因惑于聲色利欲,最後不免因于侯景之亂,渴死于寺中。
【後集○八四】
性天澄澈,即饑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沈迷,縱談禅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11月8日
心境恬淡,純慮忘憂
佛家說:“萬物均有佛性。”萬物之性與天性是合一的。人的心都有一個真境,這也是由于人心是本乎天道。這一真境,不是由琴瑟絲竹音樂中求取,而是從恬淡愉快中自然得來的境界;不是由煙香茶味中得來,而是從清靜芳中自然發生。
如果想要遊于這種妙境,先要使本身的心念清淨,斷絕被現在的境遇所左右的機緣,忘卻一切思慮與分別。放寬身心,不固執于形體,就可以悠遊于這一玄妙的境界。
老莊謂“清淨無爲”,古人所謂“放蕩形骸之外”,都是悠遊這一妙境的法門啊!
【後集○八五】
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遊衍其中。
11月9日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黃金是由礦裏挖出來的,白玉是由石頭裏面生出來的。離開了幻化的世法 就沒有真如的實相可言,除開了生死也就沒有涅槃。
永嘉大師說:“幻化之空身,亦即是法身。”如此說來,真即是幻,貴賤不二,絕不是什麼另外的東西。晉朝的竹林七賢,飲酒遁世,每天都在醉鄉,自稱體會了老子之道,更有人入武陵桃花源去求仙。
雖說是風雅高潔,到底不能免俗;人能在世俗,才真是有風雅高潔的妙趣。如果想要斷絕世俗去求風雅,結果仍然墜入俗道之中罷了。
【後集○八六】
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怎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裏,雖雅不能離俗。
11月10日
凡俗差別觀,道心一體觀
天地間山河草木等等萬物,和人世家庭引起的喜怒哀樂等等情感,乃至于世間裏一切事物的利害得失。如果用普通人的眼光來觀察,確實是千頭萬緒紛亂不堪。但若以悟道者的眼光來觀察,則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常住的實相。萬物一律平等,並無彼此的分別,並且不必對他們有什麼取舍或憎愛。
古書說:“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執中。”人對于萬物有差別心是人爲物欲所役使,是一條危險的道路。而明道之心是觀察入微,得天地的妙理,不爲幻相之物欲所迷惑;天地之道是在于精一,我們在虛實真幻之間,亦唯有明其精一執其中道,才不至有過猶不及之虞。
【後集○八七】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親,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舍。
11月11日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人間的苦樂不在于物質,而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精神衰弱,即使是在绮羅錦繡中起居睡臥,也感到不安逸暖和。反之,精神充沛,即使是睡在布被窩中,也能得到天地沖和之氣而心情愉快。
在吃的方面,不一定吃了美酒佳肴就有滋味,如果真正了解飲食之道,即使是粗陋簡單的食物,吃後也能感覺得出淡泊的滋味無窮。然而,一般人衣服要穿绫羅錦繡,飲食要吃山珍海味,得不到就不快樂,貪求多而欲海難填,永久不能滿足,這樣是錯誤和痛苦的人生。
【後集○八八】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味足(草黎)羹飯後,識人生澹泊之真。
11月12日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無論是受世間塵累的纏轉而苦惱,或是由苦惱解脫而得到安樂,這都在于人的自心。果真心能徹底了悟,身體出入于屠牛之場、糟柏之肆,也無異處在極樂淨土。
文殊菩薩曾在酒肆妓院裏宣揚大乘佛法,教化衆生,卻沒有絲毫的不淨或破戒的行爲。反之如果內心不能了悟,縱令嗜好是如何清淨,以高尚的琴鶴爲友或以欣賞花草爲樂,內心邪惡的魔障仍然不得掃除。
古德說得好:“能夠休止了自己的妄念雜慮,徹底了悟之後,就是塵俗的境界也愛成真淨的境界。反之,不能了悟,就是和尚也和俗人一樣。”
【後集○八九】
纏脫只在自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能休塵境爲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11月13日
斷絕思慮,光風霁月
唐朝王勃詩:“珠簾幕卷西山雨,畫棟朝飛南浦雲。”形容高樓大廈的雄偉。“鬥室”是狹小的屋子,身體雖然住在一間狹小的屋子裏,但雜念妄想都能捐除的話,心中開闊就成了潇酒自如的境界。至于那些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都可以不必去享受。
飲酒數杯之後,能夠自得其樂,這時候對明月彈素琴,臨清風吹短笛就感覺有無限的趣味。
【後集○九○】
鬥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叁杯後,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11月14日
機神觸事,應物而發
在一切噪雜的聲音停止現出寂靜的時候,忽然聽到鳥的叫聲,在靜悄悄當中添上許多幽趣。古人說:“鳥鳴山更幽。”是何等有趣的景象呀!
秋天時,滿地荒涼,無絲毫可觀之處,忽然看見了一枝花草,卓然獨秀在那兒挺放著,我們可看出天地有蓬勃的生機存在著。
可見有性之天還沒有枯稿,一經觸動其生機,就自然萌發起來了。
【後集○九一】
萬籁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便喚起許許多幽趣;萬卉摧剝後,忽見一擢秀,便觸動無限生機。可見性天未嘗枯槁,機神最宜觸發。
11月15日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樂天的“身心任天造”,是宿命論的主張,反之,晁氏的“收身心”是爲寂定,頗有佛家的風趣,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摩頂放踵而造福天下的地步,那就可以救人救世。但是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徹見自性體得真知,末嘗不可覺人覺性。
最怕的是趨于兩極而失去中道;不是流爲放任猖狂,像西晉的阮籍、稽康之輩的玩世不恭,就是枯寂厭世如小乘聲聞的學者們遁迹山林。所以,只有…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