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10月24日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世人都喜好荣华,厌恶蒙受屈辱,但这都是个人的运命与际遇,不是人力所能强为。所以人对于得失应淡然处之,是所谓“宠辱不惊”。

  人看见庭前的花开花谢,和人间的荣辱是同样的光景,所以应当绝不对于得失荣辱动心。

  一旦致仕或真除,对于去留升降应当毫不介意,把他看作天外的云彩一般,任他随风向去留,没有一丝一毫的固执与挂碍。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满达成。

  【后集○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0月25日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在晴朗的月光下,虫鸟都可以自由飞翔,只有飞蛾偏要扑向夜间的灯火被活活的烧死。在山林绿草之中,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自由的饮食,鸱鸮偏偏喜欢那些已死的腐败老鼠,这比之人是说天地是广阔的,饮食是自在的

  一般世人只顾贪图高官厚禄,认为不如此就不足以保全他的身家,终而贪婪事败而亡身破家,恰如飞蛾鸱鸮一样不知死活。

  可是,世间的人有几个人不去做飞蛾与鸱鸮呢?这实在是令人概叹而没有价值的事啊!

  【后集○七一】

  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草,何物不可饮琢,而鸱鸮偏嗜腐鼠。亿!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10月26日

  求心内之佛,却心外之法

  船筏只是渡河的工贝,渡过了河海就一文不值了。然而,只说船筏而不渡河海,或者渡过了河海还不肯舍弃船筏,都是执著不化的人,实在是愚蠢的行为呀!佛祖圣贤的经论,大都读了之后给予转迷开悟的方便。经论好像是渡海的船筏,人能够藉著它度过烦恼生死的苦海;然后就把它舍弃,才是一个无事的道人。进一步更能因此转迷开悟,用悟来转迷。等到迷没有了,开悟也就成为无用之物。

  在烦恼生死之外,菩提涅槃也可以说是乌有了。既能断尽烦恼生死,则无别求菩提涅槃的必要。修道的若是不明此理,而自称大彻大悟,得了菩提涅乐,仍然和执著于船筏之理同样不通。《传灯录》上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等于骑驴而觅驴。”又说:“参禅有两个病,一个是骑驴而觅驴,一个是骑驴而不肯下驴。”《涅槃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马祖禅师也说:“即心即佛。”佛不可在自己之外去求。人人自心即佛而不自知,心向外去求佛,就好像骑驴而更向他方去找驴。

  另有一种禅病,那便是无论怎样坐禅终究不能了悟,这叫做“不了的禅师”。以前所说的不能舍去船筏而执著船筏,这和骑驴不肯下驴,是同样的病态啊!不仅参禅的道理如此,世上任何道理都是如此。我们应当好好加以注意!

  【后集○七二】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10月27日

  以冷情当事,如汤之消雪

  古来权贵英雄的功勋伟业固然显赫一时,但以冷眼人在当时站在旁观的立场,就已经认为他们不过是如蚁聚膻,如蝇竞血。何况千百年后,早已事过境迁,只不过是电光石火的倏然一现而已。

  其次,对于是非得失在当时亦不过蜂起猬兴的故事,像庄子所说的蜗牛角较雌论雄的许大世界了。

  荣华易逝,好景不常,人能深深体会个中的道理,自然可以打消争逐是非得失念头。

  【后集○七三】

  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如蝇竞血;是非蜂起,得失谓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10月28日

  彻见真性,自达圣境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系,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彻见自己的真性,则心不为外物所累而悠游自适,这时候就会感到人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臭则吾有何患?”道理在此。

  佛陀的精义,在于袪除烦恼,圆证无生。怎样能够袪除烦恼呢?那就要从彻见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即能照见真性即见如来,然后达到圆证无生的地步。佛陀尝说人生无常,又说人身难得。佛陀是在人中成佛,且在人中说教,足见佛并未否定人生,佛所以这样做,乃是欲在人生当中以圆觉来证道,使人生达于无生的地步。吾人切不可以无生为否定人生。再者,人受了物欲的束缚,认为人生是可悲,唯其能悟得生的可悲,便可以消除妄想与我执。唯其知道人生的可乐,圣人的境地自然就可以现前。

  【后集○七四】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0犹于性真,觉的吾生之可乐。如其可哀,则尘情立破;如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10月29日

  心月开朗,水月无碍

  我们接触任何事物的时候,心中如果不起一点物欲的私念,就好像冰雪遇到了日光和火焰,一切障碍都融化于无形了,因此不为物所动,自然不受物所害。

  其次,被事物所转动的人,都是因为他心中有物欲。如果物欲不起,绝不会受物所转动。这时候眼前自有一段空明,也就是不起尘念,心境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云消雾散,而心眼的光明对于任何地方都可照透。

  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恰似明月悬在青天之上,月影映照在河海之中,无碍自在,天地万物莫不被无量灿发的光明所照破了。

  【后集○七五】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10月30日

  野趣丰处,诗兴自涌

  灞水是在陕西省西安府蓝田县北到咸宁县和渭水会合的一条河。郑綮(字叫“蕴武”)在唐昭宗乾宁年间官拜相国,他善于作诗。有人问他说:“相国最近可有新诗吗?”他说:“诗兴在灞桥的风雪之中,这里怎能得到?”另有一位诗人贺知章是永兴人,在开元年间官拜侍郎兼集赋殿学士,天宝初年他做梦梦到仙宫去游玩,因而有所感悟,自己请求作了道士,告老还乡在乡间盖了一座庙叫“千秋观”,又请求朝廷把周官湖数万顷方圆的水塘作为放生池。于是,唐明皇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两首歌曲。

  诚如郑綮所说,诗歌的思藻不在琼林瑶树金殿玉楼之间,而在风雪之日骑驴过灞桥之处。此时如果微吟诗句,则四方的林岫广阔浩然,有不可言喻的壮丽景色。因此风流清兴,不在珠帘画栋酒池肉林之中,而在唐明皇赐给贺知章的《镜湖》一曲。在这种地方一个人独行,眺望欣赏不完的天然美景,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

  总之,诗思雅兴不在于富贵显荣之处,而在于脱尘超世之地。

  【后集○七六】

  诗思在灞凌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10月31日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秦朝末年陈胜起兵于农家,反抗秦朝的暴政,虽然后来事败被杀,却留名千古,万世流芳。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其他少年一同锄地,大家都笑他。他说了一句大话:“燕雀安知鸿鹄志。”他后来果然起兵抗秦而成功。

  以鸟来比人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以花来比人所谓“开先者谢独早”。陈胜起兵最先亦是先行失败的一人,汉高祖刘邦起兵最迟年龄亦晚,可是成功最大,先灭秦而后灭楚,造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以人比物虽不尽恰当,但参之人事窥以天道,离道就不远了。

  是以成功的迟早,凋谢的先后,虽是人事的努力,其中却有天道的存在。又何必斤斤于蹭蹬之忧呢?

  【后集○七七】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增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11月1日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天有四时是春夏秋冬,人也有四时是生旺衰亡。古时以秋气肃杀白帝行权,树木花草到了秋天,被寒霜所践,枝叶凋落花萼枯萎。这比之于人一如中年已过。渐渐迈入衰老。

  俗语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无后成。”人世的荣华富贵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光阴,等到死后盖棺,则一切子女钱财都于我无用。所以有人主张:“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与儿孙作马牛。”这是看破了世事的说法。人能够常作存此想,就可以减少贪欲的私情,也不致起争名夺利的念头了。

  【后集○七八】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业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11月2日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佛教说真空而妙有。《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万物各种形相的历然显现,实在是因为诸种因缘而显现的色相,原来本无实体。比方说,一间房屋是用土木竹石等物质构合而成。本来没有所谓这“家”的实体,既无实体就不能不说是“空”了。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人类的肉体本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了五尺之躯。地水火风一经分散,就立刻会灭亡。这岂不是空的迹象吗?所以说:“色即是空。”然而另一方面,虽然说是空,但明明白白的眼前显现了自身,怎能说那是空而无有呢?所以又说:“空即是色。”如此万有莫不是空,空也即是万有。明白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不可不把这空有圆融无碍的应用起来。

  “空”、“有”很容易偏于一端。所谓“真空”并非离开有的“空”,是色即是空的“空”,而不是像偏空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执著于万物的形相,而认为有其实体的当然与真理不相契合;如果破形相而堕入虚无的偏空,也是违背了真理。要是偏于空与有任何一方面,都是违反真理的邪见。世尊怎样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在世而超世”,这就是佛教最上乘的教义。

  其次,放纵人欲是一件大苦恼,但完全绝弃人欲也末尝不是苦恼。比方说触著火焰会被烧死,但背弃了火也会冻死。因此,最好是不触不背而善为运用。同样的道理,纵人欲陷入于著相,绝弃人欲堕入到破相。都不免于苦恼,最好不执著也不破坏,善自修持,由微入渐而倍得其中妙处。

  【后集○七九】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11…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