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人自己本身尚且在变化不可常久保留,就无怪乎世间人情的变化万端了。

  【后集○五八】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10月13日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

  在事务繁忙的时候,如果能够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身体虽忙心仍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所谓“忙里偷闲”。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苦痛,都可以把它除去而得到快乐。

  其次是在一切的事情不能顺心如意的去施行,弄到了失败和绝望的地步。这时候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下定决心再接再励奋斗,在冷落失望当中,应当以烈火般的热心去解决苦况。那么身虽在困苦之中,心反添加了人生的真趣。以这种心情去做事,就使事业在失败当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后集○五九】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10月14日

  世间原无绝对,安乐只是寻常

  天地间的苦乐都是相对的。在一种安乐的境界里,相反的必有一种不乐的苦痛存在。同样的道理,有一种美丽的景色,必定有一种相反的不好的景色抵消它。举例来说,贮存金银财宝,终日饱食美味,这就是一种乐境的享受。同时怕财产失落,于食美味之后,又感觉肠胃的痛苦,这都是和快乐相对的不快乐。

  人如果能够乐天知命,就是吃寻常的家常便饭,观赏自然的风光,不担心禄位也不为名利劳心,凡事随遇而安,自然到处都是安乐场所。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贪图快乐境界的好光景,却不知道有不快乐和不好的光景将要发生。人的贪念不息,就有倾跌的危险而致狼狈不堪了。

  【后集○六○】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的窝巢。

  10月15日

  接近自然风光,物我归于一如

  古诗《四时读书乐》里面有两句诗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这是形容乾坤的自在,天地的真知。人住在靠近山边水滨的地方,每天在早晚之间高卷窗帘,看见山间白云与江山的烟波荡漾,就识得了天地的伟大与自然了。

  春天到来的时候,竹子和树木的枝叶都露出青色,燕子也到了构筑巢穴哺育乳燕的时候。等到秋天到来的时候,斑鸠来到枝叶繁茂的树林,不断的鸣唤声音是清脆可听。他们都是顺著天地四时的次序来迎送季节,吾人观物达到了微妙精细的境遇中,就不禁成了物我两忘的恍惚状态。

  【后集○六一】

  帘拢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呜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10月16日

  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天地所成之物,早晚必败,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求其成就之心,也不必太过于苛求。所谓“希望越坚,失望也越大”,成功固然很欢喜,但遭遇了失败,就颓败懊丧而一败涂地了。

  在一件事情开始做的时候,应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成功固然不足喜,失败也不足为忧。凡事也听其自然,不必操之过急,虽然失败了,也不会过度的失望灰心。其次,天地所生之物早晚必死,人也是难免一死。既然如此,则人对于求长生之道,也就不必过于辛劳。

  所以,人对事过于强求,往往反而招致相反的结果,最好是守著自然适当的尺度为要。

  【后集○六二】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10月17日

  处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这两句话和之前的“风动扫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周而潭不留影。”是同一个意趣。这是物与物虽然相接,但互不相犯。

  所谓“应虚则无迹”,凡事只可虚幻,不可想其真面目。

  儒家也说过:“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这是定静的修养工夫,即是动中而有静。心能保持镇定,则应事接物都能够自由自在、圆融无碍了。

  【后集○六三】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10月18日

  勘破乾坤妙趣,识见天地文章

  人仅知道琴瑟笙鼓是乐器,但那只是人工的音乐。人能去对林间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和对溪流泉水击石子的声音,静心的听就感到抑扬顿挫节奏,可说是天然的音乐。“鸣佩”是古时女人带的环佩相击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十分好听。

  其次,以文章来说,绝不是用笔墨写到纸上的文章,这乃是人的构思造意。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就看出乾坤中有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

  【后集○六四】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10月19日

  猛兽易服,人心难制

  西晋大将索靖知道西晋将要大乱,指著洛阳宫门的铜骆驼说:“我将要看见你流落在荆榛荒草里面。”后来,果然如他的预言而亡掉。当世局发生变化,无论怎样有权力的豪门权贵,转眼之间就己身家。当人在有权有势的时侯,只知道夸自己的权力勇气,以利刃武力去制服他人。对于时衰运败本身灭亡的命运,一点都不察觉,实在是可悲之至。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收天下的兵器铸造十二个金人,筑成万里长城以防备胡人的南袭。想叫子孙万代百世千世做皇帝。不料他身死尸首未干,强秦就灭于楚汉之手。可见想以武力制服人的人,实在最愚蠢不过。

  西晋的王侯贵人不想自己早晚是要死,终归要葬在洛阳城外北邙山地方,被那些狐鼠来吃掉尸身,仍然每日汲汲于功名利禄,拼命的贮存黄金。一旦死亡后身体都没有了,还要黄金何用?古语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这说明了人心是贪而无厌的。

  【后集○六五】

  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10月20日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心是一切善恶发生的根源,如同大地生长草木百谷一般,所以把心叫做“心地”。波涛是起于河海而不发生于陆地,所谓“平地起波澜”,就是说在不应该起事的地方起事。“随在”和“触处”两者的意义也就是到处。但人受了环境的改变而心有种种的变化。这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到家,则心易为外物所转。

  如果自己修养成熟就不被物转,心上的思念也就不动摇了,无论对任何事物都能平静如常。比方说站在红绿街头,对著牡丹玫瑰一般的美人,好像是对著死灰枯木而不动心。

  古语说“天地化育万物”,而人心能作出万事,只要自己的心能和天地合为一体,没有一体偏私,就可以化育到性天之中,与天地齐德,而有化育万物之量,则到处都有鸢飞鱼跃海阔天空的妙用,可以说是活泼而无碍,无往而不自如。

  【后集○六六】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10月21日

  生活自适其性,贵人不若平民

  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将军“田单”守著即墨小城,被燕国军队围住。他集合了一千多头牛,给牛穿上红色衣服画上五彩的龙纹,把兵刃绑在牛角上面,在牛尾巴上绑一束苇草,涂上很厚的油脂。然后用火把点起来,乘著黑夜之间,牛群同燕军阵里冲去,后面跟随著敢死的勇士。手持白刃以一当百的向燕军冲杀。燕军大乱,大败而逃,这就是“驱火牛”的典故。

  其次是《左传》齐桓公集合诸侯兵侵入蔡国,蔡国溃败,齐于是乘机伐楚。楚子向齐侯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意思是说齐和楚相隔得很远。虽然把牝马牡牛互相引诱放到远方去,从齐也到不了楚地,这是“诱风马”的典故。

  这两个故事都是反自然而作出来的不合道理的事情。人有爱好自然的天性,所以峨冠大带长筵广席的人,有时候也羡慕那轻蓑小笠疏帘净几的无忧无虑生活。然而,世人多有驱火牛、诱厕马的不合理的事,不适于自然本性,富贵权豪的人应该引以为鉴。

  【后集○六七】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10月22日

  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鱼在水中游泳,它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在空中飞翔,本身也不知道四周有风。

  人处在世间受外物的羁绊,自己并不知道要超脱于物外,所以终生苦恼忧愁;而能得天然的妙机,不能享自然的乐趣。

  宏智禅师曾说:“水清澈地鱼行迟,空阔透天鸟飞杳。”道一禅师也说:“鸟虽飞去飞回,但不忘其道路。”人如果能超脱物外不为外物所系累,就能如鸢飞鱼跃享受那天然妙机的乐趣。

  【后集○六八】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10月23日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在《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说:“俺曾见金陵玉阙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这一段弹词和以上所说的是一般无二的。

  绝代豪富,千古英雄,只逞一时的荣华,弄一朝的权势,想不到如春梦一场。人若能悟透“盛衰不常,强弱皆空”的道理,自然就不为野心所困,不为物欲所缚,心中常存这样的念头,则渴望功名富贵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后集○六九】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