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
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圭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约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
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善恶,共缘于我心一念的变化。
【后集○四八】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10月3日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世间如海一样风波无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术,则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所以,渡海的技术要加以讲求。自己的身体好像一艘没有绳缆牵系的船一样,风吹的时候就向前流行,风止的时候就停止,任著风向吹动绝不会有翻船的危险。
其次,自己的心能够像枯木死灰一样,对于外界毫不动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涂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换句话说,遇到顺境就向前求进,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离开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气。接受名誉也不欢喜,这样就能够乐道顺天,安然度过一世。
【后集○四九】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10月4日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的一举一动都是天意,然而,很多人却违反天意做出不公平与偏颇的事来。
一般人听见莺鸟的歌声都感觉悦耳,听见了蛙鸣骚乱感到厌恶。莺声与蛙声的区别,乃是人情的感受。一般人看见了美丽的花都爱慕而想去栽培,看见了杂草丛生就想把它连根铲除。对于花与草的爱恶,也是根据人情才有了差别。但若仔细考虑,一切善恶美丑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能去私欲存天理,则莺声蛙鸣都表示出人间真正的玄妙道理。美花杂草也都是冥冥中所赋予的生生之意。
万物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生化育,因此,我们不应该任意加以善恶好丑的区别。
【后集○五○】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呜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10月5日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人到了老年,就和壮年血气正盛的时候大大不同了。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的。人的形体本来是幻影,时刻变迁,绝不是不变的,所以人把人体叫做“幻形之体”。至于凋谢,是形容人的衰老变化好像花草凋落,任凭你是再世的美人或是勇敢的英雄。一到了老年,身体的幻形就变成衰老不堪。这事是不回避免,也只好顺其自然了。
我们的幻形虽然是如梦幻,但人的实性则充满于天地间而不变。我们把这不变的实性,叫做“真如”。真就“真实”,如就是“不动”的意思。这个真如的自性,依著因缘次第而幻化山河草木人畜虫鱼,恰似水因著空气的作用而次第化为雨霰雪水等。这形体虽是千变万化,但本性是一点也不变的。
诚如古人所说的:“青青翠竹悉是宜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能够悟得了此理,也就明了了宇宙的真谛。
【后集○五一】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10月6日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日本古时候有个快川和尚,他因为得罪了织田信长,被信长的士兵围住寺院,把寺里的和尚都用火烧死,快川在临终时说了两句偈言是:“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这就是在精神上把握住定静安虑之道,所以临大难而不苟,一切热火与酷刑都不能使他们动心。不像小人的人随著境遇有种种的转变相反,达人的心可以心来转变境遇。佛家所谓:“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就是这个道理。
心中不定,不能把握欲念,即使是远离都市隐避到山林,身体虽得安静,心中却充满了欲念,如滚水一样沸腾,反而烦躁不堪,因此,一切的寂静对他而言是毫无感受的。
反之,人若能去人欲存天理,心常放在空虚之地,则精神抖撤。虽然在盛夏酷暑中,也会感到清凉。虽然有车马声音杂沓其心亦不感觉骚乱。所以说,万里均由心念所生啊!
【后集○五二】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10月7日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俗语说:“谩藏诲盗。”又说:“多藏厚亡。”金钱是招祸之根。在金钱储存太多的时候,如不设法预为退身之计,失败的时候往往是一塌糊涂,倒不如无钱时候的平安。
富豪长者,一旦破产,多因债台高筑被逼而亡身,反而此贫穷的人痛苦。所以,有钱的人比不上贫穷的人无忧无虑。
在路上迈高步的人,当他跌倒的时候,要比一般人来得快些。这好比地位高贵的人,不及身分卑贱的人常能保持安稳。这并不是说富贵可厌而贫贱可爱,实在是因为世人多半知道富贵的利,而不知道其害。仅知道贫贱的苦而不知其乐,明白了贫富的利害得失,就知道富贵不足贪,贫贱亦不足厌。
【后集○五三】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10月8日
读易松间,谈经竹下
《周易》是圣人说明天地妙理的书,在露天的窗子下,天将破晓的时候读它,一面用丹砂来研磨松树间的露水,圈点著逗句,注明了要点,这都是超脱世外的高人隐士所做的清雅之事。
在正午的时间谈经说法,一面敲著宝磬,声震竹林生风作音,这种宁静的景况是出尘离俗僧伽的清高行为。世人从早到晚汲汲于名利,走在尘俗之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自然就颓丧了,身体也会渐见衰败。如能时时把身心移到这样悠闲清雅的环境,则身心得以焕发,恢复本色,才算是得到了天地间的真趣。古人悠游于林下不入于尘俗,其中的道理很奥妙,其中的趣味更是深长啊!
【后集○五四】
请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磐宣竹下之风。
10月9日
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
花天生就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芬芳的香味,如果把它栽种在盆子里长起来,终究比不上自然的芳香艳丽,并且缺乏生气,不比自然的茂盛。鸟本来有美丽清脆的声音,如果把它捉到笼子里豢养,教它各种音声来啼唱,总是嫌过于呆板,不若自然来得活泼。人在山间看见花鸟互相交错飞舞,心中自然感到有说不出的乐趣。
总而言之,损坏了自然的生机和天然的风趣,就不能领会出天真的妙趣。所以,古人说:“勿背天之道,勿绝地之理,勿逆人之伦。”不仅花鸟如此,无论天地万物,都要顺其自然生长,才能感到真的乐趣。世间人们往往喜欢违背自然而勉强造作,这可以说是人生的虚幻,是怎么样也不会悠久的。
【后集○五五】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悠然会心。
10月10日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世人把“我”之一字看得太重了,所以惹出种种的嗜好和烦恼。
古人不以“我”为重,总以“物”为贵。这乃是因为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结合而成,不能执著一己之我,因此人的思想也是时刻改变而不停止。陶渊明说的“悟今是而昨非”,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喜悦,过了一个时期忽然悲观起来,推究原因,不外是执著「我”,因而有了种种的嗜好和烦恼罢了,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明白自己不如外物之可贵,就不起贪心。贪欲、嗔恚、愚痴所谓之三毒,实是一切烦恼之根源,这些烦恼的兴起,实因思想中执著「我”一字。
古人不知道有我,何能被烦恼所侵?因此,古人的无我之语可谓一语破的,得了其中真谛啊!
【后集○五六】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10月11日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人被功名利禄之心驱使,都想居于人们的上位,于是互相竞争、互相排斥和互相倾轧。但是岁月不待人,只知计较名利,不知老年将至,功成名就的人还可以勉强保住于一时,而失败的人就老大徒感伤悲了。如果人以老人之心来看年轻人的斗争状态,就会对于这个时间不久的人生慨叹,而犹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幸而达到了功名富贵,一般人都喜好热闹繁华的生活,对于凋零没落的景象他们从不一顾。
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能时时以零落清冷之心,去看富贵人们繁华奢侈的生活,自己就会更加谨慎,自然而然的就能抛弃铅华靡丽的念头。
【后集○五七】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10月12日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人情之所以有变化也正如人一样。人由青年到老年就有很大的变化,何况是人情,当然也逃不出随著年龄与时代而变化不同。所谓“不宜太认真”,就是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过于主观,总要倾乎人情去做人做事。
宋儒邵尧夫说:“昔日所云我,我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这话的意思说明了连自己都保持不住原状时时刻刻在变,那就难怪人情是瞬息万变了。如能了解这个道理,自然除去了“我执”的偏见,而能自由自在的处世。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